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设计了装载机冷却系统控制装置,将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液压油冷却系统分开布置,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液力驱动,液压油冷却系统采用电机驱动,两冷却系统的风扇和水泵转速都由单片机控制,实现了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自动调节.液压油冷却系统采用晶闸管相控调压调速系统,建立了其控制模型.将此控制装置在ZL-50装载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装置可有效解决装载机发动机水温和液压油温同时过高的问题,还可将预热时间减少50%,预热阶段节约燃油43%.  相似文献   

2.
潘启成 《内燃机》2006,17(6):12-15
就筑路机械用冷却系统对筑路机械发动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说明了冷却不合理可能对发动机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冷却系统驱动方式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自的主要发展过程,并分别分析了优点及不足,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筑路机械用冷却系统,克服了传统冷却系统定传动比及单一驱动方式的缺点,减小了空气流动阻力,提高了热交换能力,  相似文献   

3.
工程机械发动机和液压系统智能冷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冷却系统,系统由单片机智能控制,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设备在实际施工中发动机和液压传动系统过热的问题。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液压油冷却系统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分别工作使得发动机和液压系统能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并且系统还具有低耗能、易安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冷却系统,系统由单片机智能控制,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设备在实际施工中发动机和液压传动系统过热的问题.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液压油冷却系统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分别工作使得发动机和液压系统能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并且系统还具有低耗能、易安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郭新民  丁健鲁 《节能》1993,(4):39-40
<正>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必须由冷却系统散去许多热量才能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目前国内车用发动机水冷式冷却系统的冷却风扇都是由曲轴带动,使冷却空气通过散热器带走冷却水的热量。这种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是无法随发动机的散热需要而自动调节的。当汽车在高温、低速、大负荷情况下工作时,发动机需要多散热,但发动机转速较低,风扇的排风量较小,因而易出现过热现象。相反,汽车在低温、高速、小负荷情况下工作时,发动机不需要散热,有时还需要保温,但是冷却风扇在发动机曲轴的带动下仍要高速旋转。这不仅增加了发动机的传热损失和低温下零件的摩擦磨损,而且也增加了发动机因驱动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台架试验冷却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时,经过持续大负荷运行后,出现过热甚至“开锅”现象,其原因是现有台架冷却系统已无法满足发动机的冷却需求。经过对台架冷却系统分析和重新设计,采取冷却水管外接、水箱开式循环冷却及发动机进水并联分流式机油冷却器,实现水温油温恒温自动控制,成功解决了车用发动机在试验室进行台架试验时出现过热甚至“开锅”的问题;同时为车用发动机台架冷却系统朝着智能化、高效低能耗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冷却系统驱动方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车用冷却系统对车用发动机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说明了冷却不合理可能对发动机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冷却系统驱动方式进行了分类 ,介绍了各自的主要发展过程 ,并分别分析了优点及不足 ,最后展望了冷却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就车用冷却系统对车用发动机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冷却不合理可能对发动机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冷却系统驱动方式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自的主要发展过程,并分别分析了优点及不足,最后展望了冷却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间距对散热器模块匹配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车辆冷却系统中多散热器匹配中常出现的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某型车辆的散热器模块在风洞测试平台上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散热器模块的第一排为中冷器和液压油冷却器,第二排为冷却水箱,第三排是变矩器油冷器。把各排散热器之间的距离调整为0mm、100mm、200mm,分别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大间距可以提高散热器模块总的散热量,但对模块中单个散热器的影响差异很大。在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调整散热器之间的距离使模块更加适合车辆冷却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原柴油机驱动的F5 0 0泥浆泵组 ,动力轴系发生扭振导致万向轴频繁破坏。为此设计了液力变矩器和限矩轴 ,利用液力元件传动柔和、可有效隔绝振动的特性和湿式铜基摩擦片在设定压力下有相应的摩擦力矩范围的特性 ,通过合理的润滑、散热设计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扭振造成的疲劳破坏问题 ,这一设计思想在油田实际装机试验中得以实施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工程机械柴油机动态工况冷却系统热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程机械动态性能匹配理论研究出发,解决在连续高负荷、高温环境工况条件下工程机械柴油机冷却系统温度过高问题.对传统柴油机冷却系统模型进行动态化、精细化和模块化改良,提出了动态工况下的工程机械柴油机冷却系统热平衡模型.系统模型以柴油机转速随时间变化作为输入,各子系统模块均采用动态模型表征,并细化考虑了发动机舱温度对风扇进风温度的影响,以提高精度.模型能够反映转速变化对于冷却系统温度变化的动态特性,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描述工程机械动态工况下冷却系统性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内燃机冷却风扇温度控制液压驱动系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内燃机冷却风扇温度控制液压驱动系统方案进行了探讨 ,对选定的比例阀无级测控系统的液压驱动子系统、温度测控子系统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就 WD6 15 .6 7柴油机研制的样机系统相应的试验 ,说明内燃机冷却风扇温度控制液压驱动系统原理的正确性、可行性与先进性 ,装载这种系统的内燃机可明显地提高动力性、改善经济性并降低内燃机噪音。  相似文献   

13.
某柴油机过热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水冷柴油机在进行耐久性考核试验过程中,出现曲轴箱废气压力突然升高,排温升高的故障现象。经拆检分析确定了该故障产生的原因是整机过热造成的。为了分析整机过热原因,建立了相应的故障树,通过逐条排查分析,找出了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冷却系统膨胀水箱蒸汽阀密封不严,造成闭式冷却循环系统失效,冷却液汽化,循环系统产生气阻,并最终导致水泵供水量不足,引发柴油机过热故障。故障排除后,整机重新进入考核试验,并顺利通过了耐久性考核,验证了故障定位合理性和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从柴油机冷却特点出发,提出一种适应性更好的可变冷却方案,并通过试验研究对比了可变冷却方案对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可变冷却方案后,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得到有效保证,使得柴油机无论在增速或增扭过程中均能有效防止柴油机冷却液温度过高。可变冷却方案能有效缩短柴油机预热时间,并在预热工况下油耗率降低的最大幅度为16%,试验工况下采用可变冷却方案还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NOx、HC、CO和碳烟排放。  相似文献   

15.
465Q汽油机冷却系统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465Q汽油机的冷却水套设计结构造成局部水流速度太低,致使大负荷时发生局部过热问题。运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概念,采用提高水流速度的措施来改进465Q的冷却系统,并将改进措施应用在JT468Q汽油机上,解决了局部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16.
Due to the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 as well as poor controllability and other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cooling system has not been abl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with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emission regul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hydraulic driven fan cooling system based on pilot operated 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valve. In order to make the whole machine quickly reach the temperature required in the best working condition when th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starts working, controlling the fan at a lower speed can reduce the heat dissipation and save energy. Th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will adjust the motor speed in time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rises, and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in the best temperature range required. A on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 of this stepless speed control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valve an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fan speed of the system can reach the required speed in only 5s at the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of 40 °C; the fan input power of the system accounts for 65% of the system input power at ?30 °C and reaches 80% at 40 °C.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fan-front temperature-controlled cooling system for forklift truck has high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and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heavy machinery products.  相似文献   

17.
18.
凸轮打开与关闭气门,是一个渐开过程,内燃机受到气门开启速度的制约,不能高效换气。通过专利技术发明的液压配气技术来驱动气门,就不受凸轮形状的限制,气门的开启曲线从正弦波变为矩形波,使内燃机的充气系数得到极大提高。该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克服了一般电磁-液压机构反应速度迟缓的缺陷。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对该机构的液压阀套的角度微调,就能达到可变气门正时(VVT)。如使制动杆与阀套转角连动,还可达到利用发动机主动制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