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国信 《中国包装》2012,32(10):27-27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铁催化剂,利用它可以将植物变成普通塑料. 据悉,由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这种新型催化剂,主要成分之一是在碳纳米纤维上相互分离的纳米小颗粒.在实验室中,该催化剂可高效将以植物为原料制成的氢气、二氧化碳合成气,转化为普通塑料的主要成分——乙烯和丙烯,且转化过程不会大量产生无用的甲烷等副产品.  相似文献   

2.
微博在线     
《硅谷》2013,(10):F0003-F0003
学院研究人员发明的"熔融氧化物电解技术"是让电流通过液态的氧化铁,将其电解为铁和氧,由于不使用碳,这一提取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就是氧,而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14,(10):89-91
<正>新聚合物材料可高效"捕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通常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它们通常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二氧化碳是排放量最大的温室气体,也是人类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主要目标,但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回报,成为了碳治理道路上的拦路虎。但近日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据每日科学网9月9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细胞材料研究所(iCeMS)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够从空气中高效滤除温室气体的低成本薄膜,如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二氧化碳过滤方面或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抑制温室效应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传统方法制造出的碳纳米管束长度通常只有几十微米,其应用开发受到局限。最近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伦塞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制造出的碳纳米管束最长达到了20厘米,形状如人的发丝。这一成果向制造可用于电子设备的微型导线等迈出了重要一步。中美科学家在研究中对合成碳纳米管常用的化学气相淀  相似文献   

5.
日本研究人员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工艺 ,可用谷物制造生物降解塑料 ,这种塑料是环境相容性的 ,可被微生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且燃烧时不产生有害物质。日本农林渔业省将要求国会批准 5亿美元用于在未来 3年中对这种材料进行研究和生产。2 0 0 3年日本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估计达  相似文献   

6.
《硅谷》2013,(7):2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1日报道,美国布朗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的"启动(激活)技术",通过使用过量的二氧化碳来廉价地生产丙烯酸酯,可用于涤纶、纸尿布等各种日用化学品的生产中。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上。丙烯酸酯可用于生产从涤纶织物到尿布等材料,化工企业通常采用原油衍生物丙烯来生产丙烯酸酯,而新研究  相似文献   

7.
《纳米科技》2014,(1):86-87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它能通过电化学方式将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制造某些合成燃料的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8.
《硅谷》2014,(5):I0004-I0004
正据上海证券报,从国土部获悉,国家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项目日前正式启动。高效开发页岩气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这一项目研究将为我国页岩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新的途径。据介绍,这个项目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压裂增渗、置换页岩气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最终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为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和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提供重要支撑,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页岩气领域研究专家表示,我国页岩气开发即将进入"井喷"阶段,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     
正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量产日前,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王献红团队为全国5000亩农田"穿"上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目前农田试验效果良好。这一研究历时20年,实现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生产,年产5万吨,可用于制备塑料袋、快递包装等。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但又是一种低成本碳资源。以其为原料合成的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自1997年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就开始布局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王献红介绍:"合成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原理上并不难,难点在  相似文献   

10.
《纳米科技》2010,(4):74-75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个纳米级的碳基平台,可用于电子探测单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该技术最终有望在快速DNA电子测序方面发挥“用武之地”。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纳米快报》。  相似文献   

11.
《塑料包装》2014,(3):63-63
东京大学研究院10日发表公报称,其工学系的研究小组成功合成了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型塑料。二氧化碳是能够廉价大量获得的碳资源,将二氧化碳与作为合成橡胶原料而大量生座的丁二烯组合在一起,利用钯催化剂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制造出一种新型塑料。  相似文献   

12.
纳米材料     
正澳大利亚开发出纳米"弹簧"可清除水中塑料据报道,目前,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河流和海洋,严重威胁环境,并破坏动物、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如何清除水中的塑料微粒同时又不伤害微生物呢?最近,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他们利用微螺旋状碳基磁性材料制成一种"弹簧",可有效清除水中的塑料。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物质》上。"塑料微粒在水中吸附了各种有机和金属污染物,水生动物一旦误食,这些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去除燃煤电厂二氧化碳的方法,其原理类似于水肺潜水换气器中碱石灰的工作原理,为碳捕获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替代性策略,所需能源比工业基准解决方案减少24%。碱石灰是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像一种吸附剂,当它积聚二氧化碳时,就会变成碳酸钙。ORNL团队二氧化碳洗涤器的工作原理与其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正进入初夏,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和气温一样逐渐走高的,还有近来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两个热搜词: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消减;"碳中和"则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我国已在2020年提出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与碳中和目标有关的绿色发展议题备受关注。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直接指出,气候行动和碳中和的倡议已经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须项,对于全球的国家和公司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硅谷》2010,(22)
<正>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二氧化碳气体。如今,在一项解决气候变化的计划中,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以稻壳和煤灰生产的革命性新水泥。作为"英印教学与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印度和英国的科学家希望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问题上,迄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将二氧化碳地下储存上。德国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思路,即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塑料原料,用于生产饮料瓶、DVD光碟和其他有用的塑料制品。这是德国亚琛工大的研究人员托马斯&#183;米勒最近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化学协会年会上发表的看法。米勒认为,将气候保护与塑料生产结合起来,比单纯地将二氧化碳储存到地下有意义得多。目前米勒领导的研究人员已在亚琛工大建立了一个催化剂研究中心,并和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如何从二氧化碳中生产廉价的聚碳酸酯塑料。  相似文献   

17.
正1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越发凸显,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符。其中,建筑能耗是社会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占比达到46.5%以上。此外,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正在逐年提高,部分地区已开始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5%)》标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占全国碳排放比重50%以上的建筑行业,急需开发出新型高效节能建筑材料,而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硅谷》2012,(6):169-169
<正>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存储器,它在多个性能指标上取得突破,有望用于打破网络通信中光纤与电子设备间的瓶颈,在未来提升互联网网速。新一期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刊登报告说,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存储器,  相似文献   

19.
日本群马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人员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 ,2 0 min左右即可制成碳极材料。将石墨粉置于模型里 ,在 1 80 0℃和 40 0个大气压下 ,通入脉冲电流 ,3min后 ,石墨粉粒间产生超高温电离气体 ,并迅速发生烧结反应 ,经过十几分钟反应后 ,即可获得致密坚硬的碳极材料。这种方法比目前采用的焦炭烧结法速度提高了约 1 50 0倍 ,产品质量与同类材料相同 ,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碳极用途极广 ,可用于电炉炼钢、炼铝、制造硅半导体、光导纤维及锂电池等领域。日本开发出制造碳极材料的新方法@韩美…  相似文献   

20.
纳米材料     
《新材料产业》2013,(7):84-87
美科学家发现绿色能源新催化剂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钟云(音译)、彼得亚雷·泽伦亚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研究人员元宗(音译)近期在《自然通讯》杂志中发表论文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纳米碳基催化剂,能为用于风能、太阳能发电以及增强型混合动力或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