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深水炸弹引信传爆序列的可靠性,设计了两种方案的传爆序列结构,其中方案Ⅰ是典型的垂直式传爆序列结构,方案Ⅱ为改进型搭接式传爆序列结构。应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UTODYN对两种方案的传爆序列的可靠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方案Ⅱ提高了传爆的可靠性,缩短了爆轰波稳定转向的时间,对装药间隙值的控制要求相对较低。通过高温、低温和常温环境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传爆序列结构的传爆可靠性,结果表明:方案Ⅰ的传爆率为87%,而方案Ⅱ传爆率为100%,方案Ⅱ相比方案Ⅰ传爆率提高了13%。  相似文献   

2.
孙浩  谢宇  蔡辰忱 《工程爆破》2024,(2):152-158
为解决机械起爆引信失效率高的问题,探索出一种保留传爆序列的起爆引信改装方法和解除保险方法。运用Autodyn软件仿真分析工业8号雷管在空气中爆炸的冲击波超压,发现在距离雷管端面2 mm内的空气冲击波超压大幅下降,要引爆不保留传爆序列(只含传爆药)的起爆引信,雷管端面与传爆药的理论最大允许间隙约为0.33 mm。分别对保留传爆序列和不保留传爆序列2种起爆引信进行钢凹试验,设置无间隙和有间隙2种起爆情形,试验结果表明:无间隙起爆时,2种起爆引信的传爆能力相当,钢凹深度分别为1.80 mm和2.08 mm。间隙2 mm起爆时,不保留传爆序列的起爆引信未完全作用,钢板表面无形变;带传爆序列的起爆引信完全作用,钢凹深度2.04 mm。试验结果既印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也说明了带传爆序列的起爆引信对雷管端面间隙不敏感,具有很高的传爆可靠性,配合解除保险方法,将显著提高机械起爆引信的作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钝感弹药对传爆序列提出的新要求,综合运用炸药冲击起爆理论、有效装药理论、聚能效应,设计了环形传爆药柱,并设计了适用于环形传爆药柱起爆的4点和8点同步起爆网路.利用主装药轴向钢凹法研究了环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并与圆柱形传爆柱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点起爆条件下环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高于圆柱形传爆药柱,8点起爆效果优于4点起爆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定量测试.炸药爆炸时,在钢块上产生的凹痕深度与炸药爆轰压力近似呈线性关系,爆轰压力越大,则凹痕深度越深,因此钢块凹痕深度可以作为测定炸药爆炸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一种定量相对度量.在简述钢块凹痕法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炸药的爆压与凹痕深度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了炸药爆压与钢块凹痕深度间的关系表达式.依据该试验方法,进行了某起爆器分别在15℃,65℃,70℃,75℃,80℃加速寿命试验条件下,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测试,并采集了大量钢块凹痕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与试验应力水平(温度应力水平)间的变化曲线,解决了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定量测试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飞片撞击起爆模型,对传爆序列的传爆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并就某引信中的导爆管到传爆管一级的爆轰传递给出了与实际情形相同的计算结果。文中方法可运用到同类型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微传爆序列结构中隔板对其传爆性能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了微小直径药柱(以CL-20和JO-9C作为一级、二级装药,直径分别为2 mm和4 mm,径高比为1)在镍和不锈钢材料下,不同隔板厚度对微序列起爆传爆能力的影响。得到了CL-20起爆JO-9C装药时这两种材料隔板的临界起爆厚度,分别为1.6 mm(不锈钢)、1.4 mm(镍),材料镍的隔爆能力优于不锈钢。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仿真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某传爆序列中火焰雷管燃烧转爆轰(DDT)过程失效的问题。通过分析高能烟火药剂点火器的输出特征,获得了冲击波、燃烧波与传播距离的关系,发现点火器和火焰雷管距离越近,冲击波越先于火焰燃烧波到达火焰雷管端面,继而对火焰雷管结构强度产生影响。增大引爆距离和缩小传爆通道孔径,均能有效地衰减冲击波对火焰雷管结构强度的影响,从而保证传爆序列在火焰作用后形成正常的DDT过程。  相似文献   

8.
丁长兴 《爆破》1998,15(2):62-66
根据管内装药传爆试验结果,探讨了管道熄爆效应的管道聚能效应的物理实质,为深孔装药的安全,可靠传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JHX-1不敏感传爆药的性能,对比研究了JHX-1传爆药和JH-14传爆药的感度、可压性、力学强度、冲击波感度、爆速及慢速烤燃特性。结果表明:JHX-1传爆药的可压性、力学强度和能量与JH-14传爆药相当;JHX-1传爆药的临界起爆压力较JH-14高出1.82GPa,提高了28%;JHX-1传爆药的慢速烤燃反应级别为燃烧,而JH-14传爆药的慢速烤燃反应级别为爆轰,所以JHX-1传爆药在冲击波感度和慢速烤燃特性等方面优于JH-14传爆药,可以作为不敏感传爆药替代敏感型的传爆药JH-14。  相似文献   

10.
根据管内装药传爆试验结果,探讨了管道熄爆效应和管道聚能效应的物理实质,为深孔装药的安全、可靠传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建  魏有堂 《爆破》1998,15(2):81-84
本文介绍了水下爆破导爆索独立的传爆技术的实际应用,详述了导爆索水下传爆的特点,施工工艺,网路以及参数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塑料导爆管稳定传爆的物理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导爆管接受一定激发冲量后(导爆管起爆),经一过渡阶段,管内的爆速、爆压及有效反应区长度等参数都趋于一个稳定的值,直到传爆终了,这种状态称为正常传爆,也叫稳定传爆,其特点是各种爆轰参数不随传爆时间和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本文将讨论建立稳定传爆的物理模型、实验基础及稳定传爆过程中爆轰波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 (一)确定管内传递讯号是爆轰波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常用各种传爆药柱性能的比较及其对各种起爆器材感度试验,推荐了一种模铸TNT传爆药,介绍了其结构和性能 。  相似文献   

14.
抚顺煤炭研究所等单位最近研制成功一种矿山常用小直径深孔装药的专用传爆器材——MSZ-1型深孔煤矿传爆筒。今年三月份在辽宁省通过了省级鉴定。这种传爆筒经专家们鉴定后认为:MSZ-1型深孔煤矿传爆筒是目前国内解决小直径深孔爆破传爆和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单一、连续破孔特殊情况下的导爆管传爆可靠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试验采用的导爆管爆速平均为1750m/s。通过对高速摄像图的精细观察和测量分析,得出破孔导致导爆管管道效应被破坏后,对于单一破孔,维持导爆管可靠传爆的半破槽长度最大为15mm;1530mm之间可能传爆,传爆几率随着半破槽长度增加而减小;超过30mm传爆失败;20mm单一半破槽导致的传爆延迟时间至少为195μs。对于连续破孔,半破槽长度及密集度越大,传爆可靠度越低,连续3个5mm半破槽的导爆管整体传爆时间延迟255μs。试验结论可对爆破施工现场的网路连接提供防范参考。  相似文献   

16.
《爆破》2020,(1)
高速摄影机为导爆管传爆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但传统方法采用人工处理图像,测量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导爆管爆速测试方法。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导爆管传爆过程图像序列并进行预处理。分别从爆轰波成长区和稳定区图像中选取波头图像模板,依据数字图像相关原理将模板与后续图像进行相关匹配以确定图像序列中波头的坐标,进而计算爆速和成长区间。采用折返式布线,布置4.5 m导爆管,观测到了导爆管内爆轰波全长。结果表明导爆管稳定爆速为1700~1800 m/s,在拐弯处降至1600~1700 m/s,成长区间为32~41 cm。同时探讨了导爆管内爆轰波模型,依据灰度值高低将爆轰波划分为有效反应区和产物膨胀区,长度分别为31.92 cm和1.05 m。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180°对折、缓结、轻度死结和严重死结4种特殊情况下的导爆管传爆可靠性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导爆管爆速平均为1750 m/s.通过对高速摄像图片的精细观察和计算分析,得出:导爆管经过180°对折后仍能成功传爆,但整体传爆时间平均延迟29μs;缓节和死结不会导致传爆中断,但打结力度越严重,对打结处传爆速度下降和传爆时间延长的影响越大,死结导爆管结点传爆时间平均延迟32 μs,整体延迟37.2 μs.爆轰波经过对折点和死结处后,爆速剧降,通过精细观测定量确定了爆速复原正常值的历程和时间.实验结论可对爆破施工现场的网路连接提供防范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爆速度是导爆管的主要性能指标。在实际爆破工程中,为保证先爆药包的飞石不砸断导爆管网路,在设计导爆管传爆网路时,往往需要传爆速度的数据;传爆速度也是导爆管现场质量检验的内容之一。导爆管传爆速度的测定,一般采用光电系统,但这仅限于实验室条件。为了满足工程现场的需要,我们提出几种现场测定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这些方法简便可行,精度能满足现场设计及检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断药导爆管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影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16 cm断药导爆管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影试验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了断药的规整导爆管在传爆过程中爆轰波的传播特征,并得到规整导爆管存在断药时的传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导爆管激爆前后的微观形态结构,使用 JSM350CF 型扫描电镜对35个样品放大一千至六千倍进行仔细观察、拍摄与对比分析,为导爆管传爆机理研究提供了若干有益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激爆前导爆管内炸药颗粒与内壁结合关系的观察和对导爆管传爆后内壁面破坏情况观察,以及对正常导爆管吹气前后炸药颗粒在内壁面附着现象和数量的观察;初步证明:导爆管传爆属管中气固相爆炸化学反应,内壁上不存在爆炸化学反应;作者还通过对传爆后导爆管作纵向间隔连续切片观察说明:导爆管被激爆后,约需经过0.5米以上的传爆,才能获得完全反应;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