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地建筑结构比常规建筑结构存在多方面特殊性,传统理论研究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指导方面略有不足,因此提出关于山地建筑的特点及结构设计的思考与启示.基于山地建筑的结构接地形式特点,分析了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隐含问题,着重进行了山地建筑特定掉层和吊脚结构的设计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关启示,为后续工作指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属于山地类型城市最为普遍的建筑结构,也属于保持山地原本生态的建筑形式,和山地环境具备相互协调的特征,备受人们青睐。但是关于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因为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特征在抗震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此,为了进一步认知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文章简要分析这一结构的抗震性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
 地下工程震害及其抗震性能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构抗震的一个热点方向。由于受周围岩土体的约束,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与地面建筑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地下结构特殊的动力响应特征,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抗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研究。在论述地下结构地震动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地下工程抗震分析研究重点及全寿命周期抗震的下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强震区地下工程震害机制分析和抗震性能设计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风雨共同作用在建筑结构表面,不仅会腐蚀结构表面材料,也将增大对建筑结构的作用荷载和结构的动力响应,所以对建筑结构的抗风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雨滴谱、雨荷载的计算模型、风雨荷载的数值模拟、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和风雨荷载的试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抗风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建筑结构抗风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悬挂建筑结构动力参数优化及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高层悬挂建筑结构减振体系的简化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进行了频域内的参数优化和位移时程分析与计算。经过参数优化的悬挂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避震性能。提出了能同时对悬挂建筑主、次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多目标优化的参数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使得悬挂建筑主结构的频域和时域内的位移动力响应分别比普通巨型框架结构降低24%和50%以上,同时次结构的动力响应也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一幢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域的超限超高层建筑为案例,针对所设定的承载力、变形及损伤控制等抗震性能目标,建立了精细的结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方法分析和评估了与性能目标相对应的结构动力响应和损伤状况。结果表明,通过将性能设计与结构动力时程精细分析相结合,能够实现使不同受力构件达到不同的抗震性能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得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更具精细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2021,51(8):74-78,86
为了研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及损伤形式,选用非完全缩尺的两榀三跨三层的空间钢框架结构,以宁河波、El Centro波和Taft波为激励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析了该模型框架的动力性能,从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和应变响应等方面对结构开展了抗震性能研究和损伤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强度增大和结构损伤累积,结构动力放大系数减小,位移反应增大,并基于动力增量分析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为今后结构抗震子结构试验分析中子结构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结构-土-地表结构相互作用 (USSI) 对周边场地及结构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USSI的滑板隔震结构性能评估框架。该框架通过一系列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为目标隔震结构提供了性能评估参考模型数据库。以隔震结构参数设计与性能评估为目标,研究开展了地下结构-土-地表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系列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USSI的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对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研究表明:地下结构对地表及周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其中以层间位移最为显著。本案例中的隔震结构不仅在控制加速度、层间位移以及层间剪力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可有效削弱地铁车站对地表结构抗震安全的不利影响。所提性能评估框架可靠有效,可作为基准框架为此类重要隔震建筑进行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大多是计算给定的地下结构在给定地震动下的动力响应,而该结构在该动力响应下是否已破坏则不得而知,这就需进行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首先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地下框架结构破坏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基于层间位移角的构件变形能力评价和基于有效应力值的构件强度评价。然后,以地铁车站及地下人防工程等地下框架结构为例,建立其三维分析模型,计算其三维地震响应,主要包括结构的水平横向相对位移和结构受力,对地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分析表明: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初步应用于地下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和思路可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地下建筑结构部分的补充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影响其在抗震设防地区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拟动力试验就是将计算机系统与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联机进行的加载试验,该试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地再现地震动输入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可进行大尺度或足尺结构模型的试验,是目前进行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简要介绍了拟动力试验方法及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技术,重点阐述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今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飞 《山西建筑》2009,35(6):92-93
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尤其是连体结构分析模型,总结了国内外的复杂高层结构动力分析成果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连体建筑结构因其建设、使用功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古建筑众多,因其具有柱底不等高约束、抗侧刚度不均匀等结构特征,与平地上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同.为研究山地古建筑木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规律,以青城山灵官殿为研究对象,对结构进行原位动力特性测试,获得其模态参数,并建立无墙体和有墙体数值模型,将有墙体模型的自振频率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型的正...  相似文献   

13.
山地建筑是结合山地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一种建筑形态。其典型特征,是退台式的结构布局及半地下室的空间。在结构处理方面,相比传统的建筑,有其独特的特点。综述国内山地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常遇的特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并以某山地建筑的具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汪芳  刘扬  殷帆 《华中建筑》2012,(2):166-170
在重新审视文化全球化、以及关注建筑与地域文化关系的今天,地理学视角的建筑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命题。该文以山地这种地貌类型为例进行研究。山地具有区域分布、高度和坡度等特征,受到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山地地表结构出现了一定规律性的差异。该文从自然地理的视角出发,将山地因素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入手,分析地理特征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建筑景观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系承担的《地基基础与上部足尺结构共同式作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全面系统的地基基础足尺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试验研究,它采用5层足尺钢框架进行试验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此项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试验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建筑结构将调频质量阻尼器控制原理应用于自身建设当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抗震效力.文中综合研究了脉动风作用时影响新型结构动态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子结构质量和附加柱刚度,分析了不同子结构质量时附加柱刚度变化对巨、子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归纳了子结构质量影响新型建筑结构动力性能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新型结构比传统巨型框架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风振能力,而且其抗振性能会随子结构质量及附加柱刚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佛山集成金融广场建筑高度199.88m,为超A级建筑高度建筑。结构设计采用了框架-核心筒结构,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检验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在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并给出定量评价,包括结构变形特征、楼层剪力、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剪力墙损伤等。结果表明,此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保证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目标,整体结构设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被引入土木工程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中。相比于传统土木工程技术,结构智能防灾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与精度,因此成为学科交叉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系统梳理结构智能防灾前沿研究进展,从建筑结构局部损伤智能检测与评估、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智能检测与评估、建筑结构响应智能预测等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损伤智能检测与响应智能预测研究开展综述。归纳了主流研究技术路线和常用智能算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并给出了研究挑战。针对现阶段研究中构件局部损伤智能检测与评估的工程应用受限、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智能检测精度较低、建筑结构响应智能预测的可解释性与可靠性较差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和建议,包括提升损伤智能检测算法泛化性、通过超分辨率技术提升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智能检测精度以及将空间信息和物理信息融入建筑结构响应智能预测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结构阻尼是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参数,目前抗震规范所取的值,实际上是一个粗糙的估计值。采用了脉动法来测试某大厦在台风作用下的风致响应,用ITD法来对建筑结构进行动力性能分析。指出了用ITD来进行建筑结构的动力性能分析基本是可行的,并且发现采样长度对计算结果造成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采样长度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跨斜向连体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形式日趋多样化。连体建筑由于其宏伟的气势、现代化的气息而被建筑师们所喜爱。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远比单体结构和无连体结构复杂得多,其动力特性、受力机理和动力响应等值得研究。连体结构的研究对该类结构形式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对一大跨钢框架斜向连体结构模型作出不断变化,建立2组算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求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响应,并作比较分析,对连体结构概念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