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平民的视角,以极富中国特色的音乐、构图和建筑等审美载体,展现了人们对逐渐式微的美食和烹饪方式,各地的民俗风习,以及中国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内质的深深眷恋,蕴含了当今老百姓深深的乡愁情怀。  相似文献   

2.
以纪实著称的纪录片与生俱来就与城市形象传播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本文以包含成都元素的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分析纪录片中体现的成都城市符号以及符号中蕴含的城市形象。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纪录片中涉及的成都城市符号进行分析发现,纪录片借助“辣椒”“麻将”“蜀锦”“熊猫”等符码展现了成都“美食之都”“休闲之都”“文化古城”“熊猫之乡”等城市形象,塑造了成都人泼辣直爽、闲适安逸、外貌姣好等人物形象。受众解码时以主导式和协商式解码为主,存在少量对抗式解码。另外,发现成都城市形象塑造存在过于偏重美食符号、缺乏国际传播思维等问题。文章就以上分析对成都城市宣传作出批判性反思,以期更全面准确传播成都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3.
戏曲文化借用媒介载体,以纪录片的形式,重启淡化的戏曲故事,将之传递给大众,延续中断的文化记忆,同时给人以精神启迪,加强国人对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大戏记忆》是在国家进入新时代,导演关注文化振兴,为传承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核而出品的剧作。戏曲文化类纪录片本质上是一种以叙事解说展示内容、承载文化、激活记忆的话语媒介,通过构建叙事话语、叙事符码等进行场景联动,以激活命运相连的主角英雄记忆、共情故事的群体乡情记忆、爱国热情的集体家国记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基于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纪录片《大戏记忆》的传承和创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吕施微 《西部广播电视》2023,(4):133-135+167
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根植于岭南文化,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以地标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节日仪式来呈现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彰显了故事背后传递的人文情怀,增进了观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传承和发扬了优秀的岭南美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自从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关注日趋高涨。工匠精神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徽州文化底蕴深厚,贾而好儒的徽商推动了徽州教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徽文化。徽州文化光辉灿烂,其中孕育的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祁门红茶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香飘五洲,誉满全球。本文通过分析祁门红茶文献纪录片《祁红·中国香》,以小观大,阐释徽州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这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振兴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渊博而灿烂,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是其中的关键构成。将地域文化呈现在美食纪录片之中,可以使纪录片蕴藏浓厚的地域文化风情,带上突出的地域特色,如此不仅能让纪录片的质量得以提升,还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地域文化在美食纪录片中呈现的核心思路,以期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并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美食纪录片。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名片和对内的向心力,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行业已然成为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推手,而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和媒介特征完美适配城市形象的构建。本文以美食类纪录片《寻味东莞》为例,通过剖析当前传统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纪录片《寻味东莞》对于城市形象建构的创新探索。笔者站在纪录片与城市形象的内部、外部和整体维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往后纪录片建构城市形象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一部以美食为特色、文化为积淀的纪录片在电视和网络上热播.很多人在垂涎欲滴之余都在想《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为何能够持续引起关注?笔者以一名电视媒体人的角度来尝试勾勒出其轮廓,探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民俗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民间文化,一方面,可以完整保留人类生存生活的遗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兴盛可以使我国传统文化更有力地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本文主要以民俗题材纪录片《我要上村晚》为例,从空间的象征性、叙事线索的挖掘、人物的选择、音乐的使用、画面的建构五个维度探讨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以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美食题材纪录片已成为国内一种重要的纪录片类型。该类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的样本,在对外传播实践上也具有重要价值,成为西方观照中国的切入点之一。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法,对《风味人间》系列纪录片所表征的空间进行考察。在实体空间层面,《风味人间》通过刻画中国城乡空间的融合与对立,表达出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忧思;在想象空间层面,该纪录片通过方言和人物这两大感官要素,为观众塑造了基于地方符号的情感空间;在意义空间层面,基于该纪录片的网生特性,观者与创作者通力打造出弹幕主客互动空间,实现意义的延伸和流动。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发展对内容的生产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但是还有书籍》这部首发于哔哩哔哩的网络人文纪录片为例,分析其潜在的人文关怀、价值表达、创作手法和叙事策略,以及该片所蕴含的动态化、人文化、诗意化的表达,目的是通过对该纪录片的剖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提供新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策略,并力图从对传统书籍影像化展现的分析唤起大众对纸质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以矗立千年的城门为意象,以门带城,以城带史,讲述重庆的开埠史和近代历史。创作团队充分挖掘和使用历史影像文献,并以此为支撑构建故事,从历时维度与共时维度对重庆的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度的扫描和记录。纪录片《城门几丈高》把重庆这个城市放在百年的时光隧道里进行观照,其对方言、美食、民谣、评书等传统元素的自觉运用,让当地舒适的生活呈现出浓郁的麻辣味道和巴渝风情。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是对真实的生活景象进行拍摄,纪录片的材料内容亲切可信。这种拍摄模式可以将被拍摄者的生活情景的文化真实和情景真实感带给观众。热门纪录片中《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依托美食制作者的生活中的制作流程将食俗的丰富内容展示给观众。《舌尖上的中国》中讲的食俗就是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讲述纪录片中所传达出的民族特色,并对民族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珏 《电视技术》2023,(7):79-81
以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CG)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为重点,全面介绍CG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范围,重点分析CG技术在各类型纪录片中的应用,包括历史类纪录片、科学类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人物纪录片及美食纪录片等。CG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提升了观众的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对纪录片制作领域的技术进步和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II》因其荟萃了琳琅满目的美食,再现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而广受好评,究其成功的因素,重要的是在创作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本文从题材选择、主题开掘、镜头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该片人文关怀的意蕴及其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彭静  杨润忠  杨建安 《电视技术》2021,45(12):20-23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遗题材纪录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了丰富的叙事维度与视听构建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路径作用.随着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继承、传播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通过传播学角度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借助视听语言艺术保留、传承非遗文化,成为当前学术领域探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以大型系列纪录片《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影像录》为例,分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概念与发展状况,分别从拍摄角度、视听语言等方面剖析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中的视听构建艺术,以期促进国内非遗题材纪录片在创新发展与传承中国文化内涵中体现出相应的发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故宫100》与以往展现故宫的纪录片相比有很多创新,无论在拍摄内容、拍摄角度的选取、镜头的表现方式,还是解说词的写作方面都富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该片不仅利用丰富的影像表现手法将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进行演绎,还通过这些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赵婷婷 《西部广播电视》2023,(9):144-146+165
在美食纪录片中,空间场域既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开放的。《去你家吃饭好吗》通过嘉宾邀请友人来故乡或者工作的地方吃饭和体验,为受众带来关于家宴、家人、家乡的故事。本文从美食纪录片空间的角度,探讨其中的自然地理空间、想象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构建,并论述新媒体情境下如何与受众共情以及实现价值传播。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博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传播生态下,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在继承了传统文博类纪录片的文化烙印与纪实特点基础上,融入了新媒体时代的特性,逐渐走向大众化,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影响力。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从叙事策略、视听表现、传播渠道三方面,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提高,对纪录片的审美要求也逐步提高。拍摄工作是纪录片制作的重点,对于纪录片质量、播出效果等都有直接影响。人物纪录片需要具有真实性,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反映出来。但是真实记录具有不可重演性,要想拍摄出动人的纪录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强编辑意识,并将其渗透整个拍摄过程中,将人物面貌特征等要素全面地展示出来,有效增强纪录片人物拍摄效果,为纪录片后期制作提供良好的素材。本文主要阐述在纪录片人物拍摄中编辑意识的重要性,探析纪录片人物拍摄中编辑意识的应用原则,并探索在纪录片人物拍摄中体现编辑意识的策略,以期提高纪录片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