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中胸部CT与X线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患者中诊断效果的比较结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经常接触粉尘工作并且已经确诊为尘肺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的X线检查,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行X线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73.5%。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85.3%。CT扫描检查较X线检查更能够观察大阴影的分布范围,在小阴影前后检出率方面更能够有所提升。CT扫描检查对不规则小阴影的敏感程度要明显高于X线检查。CT扫描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要优于X线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检查在临床中,对于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扩张、胸膜腔积液等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为临床中诊断尘肺病提供了更高准确性,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对矽肺临床诊断重要意义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矽肺患者,患者采用X线检查,并根据X线检查结果分析X线鉴别诊断矽肺的意义。结果:68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出现结节阴影、肺门影增大状况,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和面积的阴影。结论:X线定期检查是减少矽肺发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在临床实践中减少矽肺并发症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CT与X线在矽肺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100例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矽肺患者的X线与CT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它们在矽肺诊断过程中的检出率。结果:CT检查的总确诊例数为32(32.0%)例,X线的总确诊例数为32(32.0%)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矽肺I期、II期、II期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矽肺的诊断中更具有优势,矽肺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但为了早期诊断矽肺和确定其进展,为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在X线的基础上结合CT检查更有利于矽肺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平片以及CT影像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5例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平片以及CT影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CT影像在骨盆骨折的诊断效果方面明显的优于X线平片的诊断效果,所有差异为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盆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使用CT影像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于患者进行诊断,敏感性更高,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在肺结核治疗后复查病例诊断中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X线组,CT组30例患者均采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检查,X线组30例患者均采用X线胸片技术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与X线胸片诊断鉴别肺部良性肿瘤与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院内120例疑似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理活检或术后检查确诊良性肿瘤54例,肺癌6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CT与X线胸片放射检查,将病理活检结果作为标准,观察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结果:X线胸片检查符合率75.76%,CT诊断为90.91%;良性肿瘤X线胸片诊断符合率62.96%,小于CT检查的92.59%,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灵敏度90.91%,特异度92.59%,准确度91.67%;X线胸片检查灵敏度75.76%,特异度62.96%,准确度70.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胸片诊断边缘不规则或分叶征、周围型孤立性结节状病灶、全肺或肺叶一侧不张等检出率均低于CT诊断结果,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胸片放射诊断方式对比,CT鉴别肺部良性肿瘤与肺癌的精准度及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高千伏X线胸片对照,分别对使用和未使用边缘增强处理的DR胸片进行对比读片,评价边缘增强处理技术对尘肺DR读片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09名受试对象按照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技术要求分别拍摄高千伏X线胸片和DR尘肺胸片,分别打印施加边缘增强处理和未经处理的DR胸片,与高千伏X线胸片对照,评价边缘增强图像处理技术对DR读片结果的影响。结果:以高千伏X线胸片为参照,未经边缘增强处理的DR胸片在诊断分期和阴影形态评价一致性上均优于未经处理的DR胸片,边缘增强处理后的DR胸片上小阴影显示不够清晰,部分影像细节信息丢失,影响诊断分期,在诊断分期和阴影形态评价一致性评价上未使用边缘增强处理的DR胸片均优于未经处理的DR胸片。结论:使用边缘增强处理对尘肺DR图像阴影形态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影响了尘肺诊断分期正确判读,使用边缘增强与未进行边缘增强处理的DR胸片在诊断分期和阴影形态评价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选择4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均行X线腹部平片及腹部CT检查,分析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对明确梗阻诊断的正确率、梗阻部位准确率及影片质量的差异。结果: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正确率、梗阻部位准确率及影片质量均高于X线平片。结论: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对其实施CT检查以及X线钡餐检查。结果:早期患者20例,X线钡餐诊断阳性率65%,CT诊断阳性率10%。中期和晚期40例,X线钡餐阳性率97.5%,CT诊断阳性率100%。结论 :X线钡餐对食管癌患者各个时期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但在中晚期诊断方面CT诊断更有优势。在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中可以结合其他检查以提升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经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的影像学参数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60例疑似恶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接受常规CT检查与HRCT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及阳性征象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对比阳性患者、阴性患者HRCT影像学参数。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阳性、阴性例数分别为40例、20例,常规CT检查确诊阳性、阴性例数分别为32例、28例;HRCT确诊阳性、阴性例数分别为39例、21例。HRCT检查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98.33%、97.50%、100.00%)相较于常规CT检查(70.00%、67.50%、75.00%)较高(P<0.05);阳性患者HRCT影像学参数(形态、分叶、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结节大小、平均CT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HRCT在恶性肺磨玻璃结节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取得的相关影像参数(形态、分叶、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结节大小、平均CT值)均可作为恶性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胸部创伤的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胸部创伤患者中,肺挫伤58例(64.5%),创伤性湿肺18例(20%),肺撕裂伤及肺内血肿8例(8.9%),血胸31例(34.4%),气胸40例(44.4%),迟发性血胸4例(4.4%),皮下气肿13例(14.4%),纵膈气肿3例(3.3%),肩胛骨骨折5例(5.6%),胸椎骨折5例(5.6%),锁骨骨折20例(22%),胸骨骨折2例(2.2%)。结论:CT对肺挫裂伤、肺内血肿、迟发性血胸、创伤性湿肺的诊断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处理急诊、抢救患者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在综合性医院中采用CT诊断的特点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从2008年1月到2011年3月之间的72例经过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回顾其资料,分析CT诊断特点,并对比x线片诊断结果.结果:72例患者中,CT诊断结果占比例最多的Ⅲ型肺结核,其例数为51例,占70.8%,而Ⅱ型肺结核患者例数最少,为2例,占2.7%,而Ⅳ型肺结核为19例,占26.4%.跟x线片比较,其诊断结果没有出现误诊情况,正确诊断概率为100%,而x线片正确诊断概率为77.7%,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综合性医院中,采用CT诊断肺结核,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方波 《影像技术》2014,(2):38-39,20
目的:通过患者临床表现,结合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其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颈椎病诊治的患者12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X线摄片及CT扫描,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两组的诊断水平。结果:X线平片可良好地展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及骨质改变,而CT对椎间盘、黄韧带、后纵韧带、椎体形态程度及病变部位具有良好地诊断作用,故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诊断颈椎病,X线摄片常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只能显示部分颈椎病变,CT扫描诊断颈椎管及椎间盘的准确性高于X线摄片,故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根据病情选取检查方法,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CT扫描并均经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6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主要观察患者CT显示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病变区的密度、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情况。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表现的主要为:病变部位主要好发于上颌窦,常局限于单侧;鼻窦腔内的软组织影像呈现斑点状的钙化散在的影像;病变一侧的鼻窦窦口较对侧增大,使受累侧的正常组织结构受压移位;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增厚、硬化,骨质被破坏。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有效的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可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临床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CT诊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伟 《影像技术》2012,24(4):28-29
目的:探讨CT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X线与CT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与CT两种方法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实际结果差异性不大.结论:CT技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RE Dose4D技术在低剂量CT胸部体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40例,参考管电流依次降低,然后评价四组图像质量,并计算有效吸收剂量(ED)。结果:BCD三组有效剂量均较A组降低,图像噪声增加,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诊断。结论:采用该技术在可得到满足诊断的CT图像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Lung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s worldwide and account for 1.38 million deaths per year.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re often misdiagnosed a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 leading to delay in the correct diagnosis as well as exposure to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The diagnosis of TB and lung cancer can be difficult as symptoms of both diseases are similar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However, treating TB leads to inflammatory fibrosis in some of the patients. There comes the need of an efficient 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CAD) of the fibrosis and carcinoma diseases. To design a fully automated CAD for characterizing fibrous and carcinoma tissues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using lung CT images. The 18 subjects in this study include seven healthy, two fibrosis and eight carcinoma, and one necrosis cases. The dataset is built by CT cuts representing healthy is 113, fibrosis is 103, necrosis is 39, and carcinoma is 185 totalling 440 images. The gray‐level spatial dependence matrix and gray level run length matrix approach are used for extracting texture‐based features. These features are given to neural network classifier and statistical classifier. These classifier performances are evaluated using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The proposed method characterizes these tissues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recision, and accuracy followed by ROC curves were obtained and also studied. Thus, the proposed automated image‐based classifier could act as a precursor to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thereby creating a way to class specific treatment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20.
将X线平片与CT对跖骨跗骨骨折患者的诊断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跖骨跗骨骨折患者中选取21例患者先进行X线平片诊断,后进行CT扫描,将两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诊断出32个跖骨、跗骨骨折,CT扫描诊断出38个跖骨、跗骨骨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MPR)以及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可以更全面的显示出患者足部跖骨附骨骨折的具体病况,让医生能够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