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CrNiMo材料运用推杆式连续热处理炉,以氮气、甲醇、丙酮为原料,少量的压缩空气为调节性气体,进行滴注式可控气氛渗碳的试验研究表明,连续渗碳炉各区碳势设定值的合理选择与渗层深度和工艺条件(炉型结构、零件吸碳量多少等)有关;采有较高碳势条件下进行深层渗碳(渗层深度在2.0 mm以上),可以在加快渗碳进程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渗层碳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程锦芳 《热处理》2001,(3):28-33
本文介绍了常用钢使用LTC-9560型流态炉进行氮碳共渗、气体渗碳、高温气体渗碳等工艺试验的结果,并提供了有关工艺参数、渗层检测数据、渗层金相组织以及本流态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稀土催共渗与高浓度渗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井式炉进行试验,考察在不同碳势条件下稀土催渗剂的催共渗效果.通过实验得到,在采用稀土渗剂时需要对渗碳碳势进行适当的调整.试验证明,采用较高的碳势,在强渗期碳势Pc=1.25%~1.30%的条件下才能很好地发挥稀土渗剂的催渗功效并能得到良好的金相组织.针对试验结果,讨论了碳势与稀土催渗的关系以及高碳势对被渗工件机械性能的影响,为合理使用稀土渗剂和稀土催共渗工艺提供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对新型渗碳钢17Cr2Ni2MoVNb钢进行了气体渗碳试验及之后的淬火试验。结果表明,同20Cr2Ni4A钢相比,17Cr2Ni2MoVNb钢吸碳能力较强,易形成网状碳化物,需适当降低强渗或扩散期碳势,1.2%强渗期碳势+0.80%~0.85%扩散期碳势组合更有利于实际生产。渗碳后进行770~790℃淬火+180℃回火,渗碳面硬度(≥60 HRC)和基体(非渗碳面)硬度(40 HRC左右)等均满足图样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稀土高浓度渗碳在推土机齿轮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模数m为7,渗碳层深度δ为1.3~1.8mm和m为5,δ为1.0~1.5mm的两种推土机变速箱齿轮,一般均用920℃气体渗碳。由于温度高,能耗大,齿轮变形较严重,金相组织偏上限,炉丝及挂具等使用寿命较短。采用稀土和高浓度渗碳的方法,将渗碳温度降至860℃,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1试验方法用20CrMnTi钢在配有KH-02A型红外线CO。碳势控制仪的R刀一90-gT井式气体渗碳炉内进行试验。所用渗剂为甲醇稀土混合渗剂和煤油。试验工艺如图1所示。在排气和强渗1、!阶段,分别滴入不同量的甲醇稀土混合渗剂和煤油,在扩散阶段仅滴入甲醇稀土混合…  相似文献   

6.
钢中稀土对化学热处理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钢中稀土对离子氮化、离子硫氮碳共渗及气体渗碳的影响,提出了钢中稀土促渗的“气团-通道”模型。指出稀土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来加速氮、碳的扩散与氮、碳化物的形成。因此,钢中稀土具有显著的促渗作用,并提高渗层硬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20CrMoH钢在连续炉中稀土渗碳动力学,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稀土渗碳过程可视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添加加快了渗碳速度,使20CrMoH钢在880~920℃相同推料周期条件下的渗碳层厚度提高17~35%,并且低温渗碳稀土催渗效果较高温明显. 880、900和920℃时稀土渗碳碳的扩散系数,分别为D880RE=1.84D880、DRE900=1.53D900和D920RE=1.40D920.(对20CrMoH钢在880~920℃稀土渗碳过程碳浓度分布和渗碳层增厚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齿轮轮是要求耐磨的结构件(见图1),它与计程表相连,通过齿轮哨合传动记录行车路程。材料为1.20Cr钢2.ZOCrMO钢3.40Cr钢4Q235钢20CrMo钢,要求诊碳淬火,渗层深度为0.20~0·4{ham,硬度为40~58HRC。渗碳淬火为最终工序.用普通热处理设备难于控制碳势、层深及变形,不能保证设计要求。本文通过氮磷共诊试验,以达到原设计渗层和硬度要求,并满足实际使用,从而取代修碳淬火。1氯吸共渡试验(l)材料、设备用十12~15mm的Q235、20Cr、20CrMo、40Cr国钢料加工成十10X15mm试样及加工好的齿轮轴,在RQ3-75-9炉内共修。(2…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20Cr钢渗碳工艺的综合控制问题,建立了渗层深度与表面碳浓度综合控制图。根据综合控制图可制定出同时确保表面碳浓度与渗层深度的炉气碳势与渗碳时间,按此碳势与时间控制渗碳后,零件表面碳浓度及渗层深度可同时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用甲醇做载体气,煤油为渗碳气,同时添加氨气的滴注式碳氮共渗在密封箱形炉中试验研究的成果。本工艺特点是炉气氮势可稳定调节,在此基础上能实现炉气碳势的控制。本文并就添加氨对渗碳气组成、炉气碳势控制和氮势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添加氨对渗碳气主要起稀释作用,对渗碳中Boudouard反应不起干扰,以CO_2能区分炉气氮势和调节控制碳势。添加氨量和炉气氢分压有关,其加入量可根据氮势要求进行推算,指出了用测定残留氨或含氢量控制炉气氮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1前言RJJ型井式气体渗碳炉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渗碳设备,国内有上万台。但由于这种炉型的密封性、炉温均匀性、控温精度以及碳势控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用它来渗碳不但周期长、渗剂消耗多、能耗大而且渗碳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如何用先进技术改造这些设备,使其性能有较大改善,并能实现炉气碳势的自动控制,是很重要的课题。我们通过对井式气体渗碳炉密封系统、炉温控制系统、滴注取样排气系统等方面的改进,使原有的井式气体渗碳炉满足了电阻法微机控制气体渗碳与碳氮共渗工业过程的需要,实现了碳势或碳氮总势的精确控制。2渗…  相似文献   

12.
用密封箱式炉进行短时渗氮 ,只通入氨气和氮气 ,炉气中无任何含碳气体 ,可以彻底消除HCN对环境的污染。经 560℃× 3h短时渗氮后 ,在钢的表面形成大约 ( 1 2~ 2 5) μm的化合物层。 2 0Cr钢、2 0CrMnTi、45钢和SCM 41 5钢短时渗氮后的表面硬度及渗层硬度分布都和同一设备中气体氮碳共渗的结果相同 ,除了低碳钢之外 ,用短时渗氮替代氮碳共渗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3.
已经研究了在流动粒子炉巾工具钢的中性淬火和渗碳钢的气体渗碳。表1是这些钢的成份和用于测定炉中碳势的薄钢片的成份。  相似文献   

14.
碳势设定与调节及其对深层渗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CrNiMo材料运用推杆式连续热处理炉,以氮气、甲醇、丙酮为原料,少量的压缩空气为调节性气体,进行滴注式可控气氛渗碳的试验研究表明,连续渗碳炉各区碳热设定值的合理选择与渗层深度和工艺条件(炉结构、零件吸碳量多少等)有关;采用较高碳热条件下进行深层渗碳(渗层深度在2.0mm以上),可以在加快渗碳进程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渗层碳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何如俊  梁海林 《热处理》2007,22(5):56-60
根据大量随炉渗碳试样的剥层定碳分析数据,结合对炉气氛的跟踪试验结果,对密封箱式炉渗碳气氛的组分和碳势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用氧探头单因素控制碳势的情况下将碳势的理论计算值与定碳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对碳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推断渗碳工艺过程中不同阶段碳势波动对渗层碳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本实验是继我所滴注式可控气氛渗碳之后进行的。目的是在基本稳定氮势的前提下,实现碳氮共渗的碳势自控,从而为确定共渗层的碳氮含量、稳定共渗工艺、提高共渗质量提供手段。经过反复地实验,基本上达到了这一预期的目标。氮势的稳定主要是通过固定渗氮介质的用量来实现的;碳势的控制则是根据对炉气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氧探头控制炉气碳势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甲醇-丙酮为渗剂条件下的气体渗碳的炉气成分,建立了氧探头控制炉气碳势的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该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二种渗碳钢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7SiMnMoV和20CrNi2Mo钢即使在较高的炉气碳势下,碳化物仍保持弥散分布,不出现碳化物网络。当渗碳工艺参数相同时,二种钢的渗层深度相近,而27SiMnMoV和20CrNi2Mo渗碳件的α_k、σ_b、f值恒高于20CrMnTi钢。  相似文献   

19.
对新型16Cr3NiWMoVNbE齿轮钢进行渗碳处理,研究了温度、强渗期碳势和扩散期碳势对渗碳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渗碳层的厚度和碳浓度均随之增加,但碳浓度随渗层的深入逐渐下降;在920℃渗碳时,渗层厚度在强渗期碳势1.5%C时达到最大值,碳化物数量和尺寸均随碳势的升高有增多增大的趋势;随扩散期碳势的升高,渗碳层厚度和碳化物数量、尺寸均随之增加,达到1.2%C时,出现角状或断网状碳化物;渗碳温度为920℃,强渗期碳势为1.4%C,扩散期碳势为0.9%C的优化工艺,能够很好的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钢在含有还原能力但不引起钢表面脱碳的中性气氛中进行加热淬火,或在渗碳性气氛中进行渗碳,炉气皆需有碳势。碳势是炉气渗碳能力的表征,通常用给定温度下钢与炉气达到动态平衡(不脱碳也不增碳)时,钢表面的含碳量来表示该气氛的碳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