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针对隆起屈曲对于海底管道近岸段设计的影响,结合规范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分别从海床环境特点、分析方法、施工要求等方面介绍海底管道隆起屈曲设计在近岸区域的特点。介绍近岸段设计中隆起屈曲与管道坐底稳定性、冲刷、渔业保护等其他风险的相互影响。详细论述近岸段海底管道隆起屈曲评估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工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工程解决措施。结合近岸段施工特点,基于管道隆起屈曲保护的要求对不同的近岸段挖沟方式进行比较,提出针对施工阶段管道隆起屈曲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登陆海底管道设计影响因素多、施工复杂,针对这些特点深入介绍了登陆海底管道设计技术,从路由设计和近岸段设计两个方面阐述,并对近岸段设计中的挖沟稳定性、土壤液化、工程回填和海底管道拖拉进行重点描述,可为将来相似的海洋工程项目登陆海底管道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海底管道近岸浅水铺设的岸拖与海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海底管道近岸浅水铺设的岸拖与海拖施工技术的特点,并作了分析对比。海底管道在近岸浅水区域的铺设,要依据管道路由的海况及近岸浅水区域铺设的特点,并根据海底管道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岸拖或海拖技术方案,完成近岸浅水区域管段的铺设,实现海底管道与陆上管道的连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我国首例单点系泊输油工程——茂名水东港单点系泊原油接卸工程中海底管道的设计实践,论述了大口径海底管道的设计对策,包括管材的选择、抵抗海况及海床对管道的不利影响,防腐蚀涂层和混凝土配重层的选择和配置,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管道与水下管汇的连接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海底管道维抢修是保障管道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损管道混凝土配重层破拆清除是管道维修的必要工序.主要论述了在杭州湾复杂海域能见度几乎为零、海流速度高等恶劣海况下的某海底管道混凝土配重层破拆清除施工实践.首先,简要介绍了该管道变形缺陷隐患修复工程背景;其次,阐述了高压水射流装置为适应复杂海域环境所做的设计考虑、装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我国首例单点系泊输油工程-茂名水东港单点系泊原油接卸工程中海底管道的设计实践,论述了大口径海底管道的设计对策,包括管材的选择、抵抗海况及海床对管道的不利影响,防腐蚀涂层和混凝土配重层的选择和配置,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管道与水下管汇的连接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在海床上挖沟深埋并进行砂石覆盖是工程界通常应用的海底管道保护设计方法。但以往的挖沟边坡比设计通常缺少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过于保守,造成海上施工成本大幅增加。本文结合跨航道海底管道保护设计实例,基于Plaxis和Slide两个软件的分析和对比,对跨航道海底管道保护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最后进行经济评价分析表明,优化设计大幅降低了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8.
中缅油气管道海耶斯海峡海底管道工程采用浅海铺管船实施管道安装,施工工序有测量、预挖沟、管道安装、后挖沟和回填等,施工具有组织复杂、环境多变、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对浅海海底管道焊接、挖沟、回填、计划审查、施工组织、合同形式、风险控制等施工质量、进度和费用“三控制”方面的工作要点和工程取得的实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针对抛石石块粒径对海底管道防护效果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因素,分别从抛石防护结构在环境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抛石冲击管道的安全性以及防止海床沉积物渗出三方面,结合国内外抛石技术用于海底管道防护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梳理了石块粒径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对南海某海底管道抛石防护结构进行了设计计算,结合深水环境载荷特点,计算推荐石块的...  相似文献   

10.
群组层次分析法在海底管道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管道工艺设计是海底管道总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设计方案的优劣将对海底管道设计、施工安全、维护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决定工艺方案的因素涉及到技术、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问题较复杂,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量化优选工艺方案的科学模式。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工程实践及群组层次分析法(GD-AHP)的海底管道工艺方案半定量评价模型,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专家群组决策理论进行科学优选。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论证,结果表明本评估体系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1.
针对超大管径海底管道长距离登陆拖拉技术,分别从安装方法、计算分析、数值修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大管径海底管道长距离拖拉与常规海管拖拉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设计及施工中的难点,并在施工方法及设计原理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混合拖拉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管道拖拉过程中的局部弯曲形变及屈曲校核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有效规避了拖拉过程中弯曲变形对海管局部屈曲产生的不利影响。针对超大管径管道在DNV规范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并对DNV所推荐校核方法进行了修正。为超大管径海底管道长距离登陆拖拉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底管道工程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英  赵冬岩 《石油学报》1993,14(4):134-140
渤海埕北油田1985年铺设了第一条海底输油管道,6年之后又相继在BZ28-1,BZ34-2/4油田和辽东湾JZ20-2凝析气田设计和建成了9条不同管径,功能各异的海底管道,总长度达到七十多公里.随着渤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海底管道工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介绍了上述已建管道的设计、建造基本参数.由于渤海所产原油的性质和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渤海的海底管道工程具有如下特点:油管道全部需要保温;立管要作抗冰保护;管道需要挖沟埋设;管道的强度设计要考虑地震作用等等.本文还提出了目前渤海海底管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在技术上需要研究发展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海底管道回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特定海况和复杂海底地貌、地质情况下,如何将新开发的管道并入已建的海底输油气管道,以保证油气高效、安全地输送,是海底管道回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短管尺寸水下测量方法、深水管道对准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水下焊接、水下机械联接、水下带压开孔3种海底管道回接方法;分析了我国深水管道回接技术研发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海底管道回接技术研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海洋石油管道工程中海底管道悬跨的问题,阐述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的原理及施工工艺,该技术通过常规工程船舶搭载石料,采用遥控无人潜水器可操作自卸式抛石漏斗进行抛石作业,采用多点抛料、逐级堆叠的施工工艺完成抛石处理,应用三级校核标准实现抛石质量控制,完成悬跨点抛石支撑。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施工工艺简单、对作业船要求低、不影响油田生产,而且可靠性高,在费用和效果上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该方案为处理海底管道悬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条件下海底管线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政策  段梦兰  张文  贾旭  粟京 《石油学报》2005,26(2):115-118
目前工程设计中使用的海底管线抗震设计方法给出的地震应力值偏大,计算结果与管线结构参数和埋设深度等几乎没有关系。理论分析及海底管线的实际埋设环境证明,在一般海底管线工程的设计地震条件下,约束海底管线的土壤很容易进入塑性滑移状态,已超出现用抗震设计方法的前提条件,即管土之间的约束为弹性约束。对于约束土壤进入塑性滑移状态,给出了新的地震应力计算方法———极限地震应力计算法,并根据决定极限应力大小的单位长度管线极限约束力的计算方式,把极限地震应力计算法分为单位长度摩擦力法、修正法和加权平均法。两个实际工程算例的比较分析结果说明,极限地震应力法能准确地反映海底管线的实际地震应力状况,解决现用抗震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底管道设计中,一般采用简化的设计方法,即只利用管道的入口压力,默认全管段的设计压力均相同,用这种方法设计的管道造价高,故文章提出一种分段设计法,将管道分成几段,每段的设计压力均取该段的入口压力,各段管道的壁厚可相应减小,从而达到节省钢材的目的。文章对两种设计方法的钢材用量进行了计算比较,并探讨了分段设计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底单层管道在铺管过程中张紧器附近出现混凝土配重层开裂,以及钢管、钢筋与混凝土界面滑移过大造成的管道失效问题,采用ANSYS软件对海底单层管道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基于有限单元的粘结锚固方程、混凝土开裂表征模型以及Houde粘结滑移公式对海底管道配重层混泥土开裂、钢筋滑移和接触应力等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针对?600 mm×9 000 mm规格管道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管道变形、开裂部位非常接近,并且从管道整体应力分布状况以及不同方向钢筋的应力和滑移分析得出管道受损的机理;研究方法可弥补宏观试验无法直观显示钢筋整体受力状况、裂纹延伸方向、裂纹扩展深度以及界面受力与滑移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海底配重管道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详细论述了“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项目所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具体体现在:构建了1500 m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体系,基本具备了1500 m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荔湾3-1气田群、流花16-2油田群和陵水17-2深水气田等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构建了4大类共16项深水工程实验系统,形成了国内深水工程实验技术及实验体系,为相关深水工程技术研究、设备研发等提供了实验手段;自主研制了一批1500 m水深的水下关键设备和产品,其中深水保温输送软管、深水水下管汇、水下多相流量计等高端产品和设备已初步实现了国产化应用;自主研制的4类深水工程设施监测系统已部分应用于现场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带动了我国海洋石油设备制造能力由陆地向海洋、由浅水向深水的跨越式发展。最后结合我国南海及海外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求,对我国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的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适合不同需求,尤其是适应深水环境、较大水下结构物安装方法,对于实际工程项目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大量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方案和安装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归纳了管道装置的安装方法、安装装备在不同条件下,尤其是深水环境下所采用的不同方法。通过对比各种安装方法的优点和限制条件,指出了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在安装技术方面应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