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取得了炫目的文学和翻译成就,他在中国文坛上以思想的独异性和革新性见称,他的翻译思想具有同样的特质。从翻译手法、翻译意图、翻译态度,翻译词句等方面来诠释鲁迅翻译的革命性创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具有深刻现代意识的启蒙者,鲁迅将翻译活动作为他启蒙救亡的现代性诉求的工具。翻译贯穿其整个文学活动的始末,他通过大量译介国外文学作品试图给国民带来现代性思想,并重新想像中国,构建起以"立人"来"立国"的理想模式。对现代性的诉求使鲁迅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时代的边缘位置;而针对国民性改造所作出的翻译选择则充分体现了他超前于时代的现代性思想;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为革命文学寻找到真正的思想武器,也为当时的现代性救亡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而儿童文学翻译又是他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其儿童文学译作中,有童话、童话剧、科幻小说和儿童小说等。本文将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去探析鲁迅先生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类型、目的以及针对特殊的译文接受者所采取的特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也是一个"狂人",他的"狂",不仅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叛逆性选择及思想等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他的作品形象中。他笔下的狂人是其化身,代表了自己某一方面的"狂"。本文试从鲁迅自身的"狂"、笔下的狂人代表及狂人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翻译标准的各种提法进行评说,提出:"信、达、美"可以成为文学翻译的新标准。并指出,文学翻译表现"美",需要文学的方法、技巧和语言。鄙薄"母语"、远离文学经典,外语教学以应试、考证为目的,很难培养出文学翻译大师。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对鲁迅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本试从鲁迅先生所从事过的编辑出版活动来研究他所具有的编辑修养,并提炼出四个方面,即他的博学通识、书立说、出版思想、编辑意识,并觉得这四个方面值得当代编辑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说鲁迅是“一位彻底的启蒙者,”这话很有道理。在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声浪中,他第一个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揭露儒家伦理温文尔雅背后吃人的本质,剖析了国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造成的自我的丧失。他以其尖锐的思想召唤着愚昧昏沉中的国民,催他们自新。笔者在本文中将要阐明鲁迅早期“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思想,及其对于改造国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求"信"是翻译的首要任务,翻译中的任何努力任何表达形式都是为了要"信"。情感因素是演讲的灵魂,本文从传达原文中蕴涵的感情的角度,选取《葛底斯堡演讲》两个中译本片段为例,强调演讲词翻译中表达原文感情在"求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奈达翻译思想经历了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术三个阶段,由此也引发了我国翻译理论界的科学与艺术之争。这反映出其间存在着混淆了翻译过程与翻译研究的概念、夸大了科学的作用两个根本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使他的翻译思想走向了唯心论。随着我国的翻译研究走向成熟,奈达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2.
《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站在世界文学和现代哲学的高度,探讨诗学的文艺科学论文,鲁迅先生就艺术起源、审美认识及作用、真善美和谐统一等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体现了鲁迅先生早期先进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行为,已得到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可.而翻译的文化转向将翻译置于更加宏大的文化语境中,翻译的研究视域也由此扩大.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认为"翻译即改写",指明了"改写"的作用及为什么要研究"改写"的原因,并从文学系统角度出发,指出文化是复杂的系统,是文学系统存在的环境,对影响翻译的四个层次和四种改写形式进行了阐述.他的理论对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定性问题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揭晓,鲁迅在众多候选者中遥遥领先,以绝对多数票列为十大文化偶像之首。虽然这次评选颇具争议,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一生是用生命来战斗以唤醒国民。这就不禁使笔者想到了青年批评家葛红兵的文章《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葛红兵在文章中对二十世纪这个时间段里中国文坛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大师给予了全盘否定,首先是对鲁迅,葛红兵对其思想、作品乃至人格等均进行了批评,其中的不少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如葛红兵在文章中认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中没有诞生伟大的思想家。他说:“衡量一个思想家,和衡量一个文学家不一样。一个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只要他在一些人生或社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刻的阐释就可以了,但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的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体系,就是说他必须有自己的哲学,他必须为世人提供全面系统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崭新的理解和解释。总之,他必须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者。而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来说并没有这样的人,鲁迅是一个思想深刻的文学家,但是并不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家,从思想家的角度,和二十世纪西方巨人杜威、萨特等比较起来,是不合格的。...  相似文献   

15.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新民"、"豪杰"与"少年"是梁启超翻译、论述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从《新民说》的发表到《十五小豪杰》的翻译,对国民危机意识的激发和冒险进取之豪杰精神的倡导是梁启超国家思想和"新民"观的重要主题。《十五小豪杰》中法国少年不畏艰险敢于吃苦、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在危难中团结友爱的美好品质正是梁启超《新民说》所热切倡导的"新"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少年与老年在性情、处世方面的生理性自然差别在翻译实践和理论阐述中被梁启超逐渐转换成社会、国家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一思想理路揭示了梁启超甚至晚清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等思想、话语形成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7.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的作品、精神和业绩,代表了中国新文化的很高水平,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新文化在东方结出的硕果。纪念和研究鲁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弘扬鲁迅所代表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革命传统。今天,开放改革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也蜂拥而来,鲁迅研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理论上的迷误。为了坚持鲁迅研究的正确方向,对一些问题有必要作些探讨和辨明。  相似文献   

19.
多钱氏的诗歌翻译史控,诗歌翻译标准和钱氏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3个方面分析了钱学中的诗歌翻译思想,研究认为,钱氏主张的化境和“投胎转世”说与钱学精相契合,是诗歌翻译中独树一帜的理论,钱氏的诗哥翻译思想对诗歌翻译水平的提高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从事翻译的主要路径乃是译界所熟知且饱受争议的所谓“硬译”,特别强调“信”,适当兼顾“达”,而完全不在乎“雅”。“硬译”一词的提法最早可追溯20世纪20年代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