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探索古人的声景观营造经验与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保护古代的声景遗产,并为当代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田园景象的描写是田园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声景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逐渐成为衡量人群环境体验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乡村景观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极佳的声景营造背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田园声景已有诸多记载。文章基于我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理想化田园环境中的声景描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形式,以空间为载体,探析其不同空间中的声景意境,总结其田园声景营造特征及可借鉴之处,为今后的声景设计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严敏 《华中建筑》2020,38(6):131-134
《庄子》中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籁之说",结合现代声景理念,挖掘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声景理念,探讨声景的类型、构成与特点。重点分析"咸池之乐"的声景营造的递进过程,得出庄子哲学中"听者要有‘听之以气’的道化体验,而环境要遵循‘法天贵真’的美学法则,声音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这一"天籁之音"声景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传统造园及现代声景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亨  谢辉  葛煜喆 《风景园林》2021,28(4):71-77
以提升医院室外空间声景品质,为未来医养环境与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为目标,采用声漫步方法对大型综合医院室外空间声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案例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与声景感知特征。研究发现: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比标准限值高出5.2~10.4 dBA;各医院门诊大楼附近室外空间受道路交通噪声和交谈声影响较大,其噪声值比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高出4.2~5.8 dBA;"近处有自然声,远处有人为声"被认为是医院室外空间的声期待特征;等效A声级与声景舒适度、声景自然度、视听协调度呈显著负相关。从低频噪声控制、动态静态交通优化、声掩蔽、自然声强化、视觉景观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控制与声景优化建议。本研究证实了同步声漫步声景评价的有效性,并可从声景营造视角为医院康复景观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 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 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 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 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 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 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 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 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 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 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 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 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 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 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 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其两部诗词著作《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提到诸多对人居环境中声、香、光三景营造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部诗词著作中包含三景思想的部分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对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及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三景具有时间性,与日夜交替、季节变换紧密关联;同时,三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是避免千城一景的重要方式。进而总结了声、香、光景及三景融合的营造手法,为人居环境的多元景观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园林声境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所根 《华中建筑》2007,25(4):97-98
听觉感官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文章借助审美心理学,通过对园林声境美的研究,就听觉与视觉、触觉等感官知觉之间的总体性作用、对传统哲学的诠释和在园林生活化中的现实表现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其表现形式、美学特征及作用机制,从而探寻它对传统园林营造中景观与意境塑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曼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2):33-37
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是中国梵钟类声景名胜的典范,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与审美观念。基于文献研读,梳理出南屏山净慈寺"佛国山"的景境基础,中国梵钟声景母题"烟寺晚钟"的影响,以及"西湖十景"品题过程中"南屏晚钟"对"烟寺晚钟"的在地化与具象化。研究为理解梵钟声景的名胜化、诗画艺术与风景园林的互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扈军  葛坚  王觅 《建筑与文化》2016,(9):169-171
对声景观进行时间维度的解析是全面掌握声景运行规律的关键。本文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通过对声、景要素作出四季、昼夜的解析,得出声景营造的最佳时间段和区域,并以公园标识声的分布为基础绘制出声景漫步路线,为景观设计和游客参观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4.
声景是风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声景在景观保护和营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文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读,梳理武功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声景资源,归纳分析其声源类型,并从空间环境、人的感知两个方面剖析武功山历史声景的特征,揭示武功山历史声景的丰富性及景观、人文价值,为武功山声景营造及地域独特文化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7.
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程度。对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在游客声景感知方面的差异及影响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声源优势度感知差异最明显,尤其是交通声,但是声源和谐度感知差异不明显。植物景观空间的总体声景感知在愉悦度与宁静度2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影响各类空间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声源感知特征不同,与声景愉悦度和宁静度关系最为密切。半开敞空间的植物色彩和密闭空间的郁闭度分别与声景丰富度和愉悦度有密切关系。密闭空间中声景宁静度营造需考虑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的需求。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声景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将实地照片与现场录音在实验室中进行重放,是实验室声景模拟研究的常用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对华侨大学校园声景观进行实验室模拟评价,将其结果与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实验室模拟声级对声景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在最佳模拟声级条件下分析实验室声景模拟评价与实地评价的异同,最后对实验室模拟方法在声景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总结,相关结论可以为声景观实验室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郑欣悦 《城市建筑》2023,(3):217-220
本研究结合古典园林景观的特点,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探究声景体验与古典园林景观的关系。基于声景观概念,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声景漫步、SD语义分析法等调研分析方法,对该园区进行声景观及声景体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游客在公园中的声景体验,同时也减弱了其对环境噪声的敏感程度。基于该结论,针对福州西湖公园提出声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可为类似的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公园声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彤  赵越喆 《南方建筑》2023,(8):99-106
通过对广州市逢源大道-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八个代表性节点的声景进行现场调研和主观问卷调查,分析该街区声景特征、主观感知因子、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声景研究、保护与营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街区声景以动物叫声、粤剧演唱声和玩耍声为主要标志声。值得保护的声景为声级适中的粤剧演唱声。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感知因子可归纳为心理属性、物理属性、和谐性和丰富性共四个维度。街区声景总体感知良好,但各节点有差异性。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要素包括技术声的听闻程度、声景感知结构中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以及受访者是否居住在街区。声景与街区环境的协调性是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