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油田油井多相流测量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上油田大斜度油井的多相流测量问题,首先分析海上油田油井多相流测量面临的困难,阐述测试施工、资料解释所采取的对策以及测试仪器在大斜度井中的实验结果,最后介绍油井多参数测试仪器在渤海油田中的测量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斜度、水平井中多相流状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层现象,油气趋于顶部,而水贴于油井的底部,传统的生产测井仪器已经不能反映流体的流态。文章介绍了5种大斜度、水平井生产测井平台及相对应的几种特殊的持率、流量及饱和度等仪器的原理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产出剖面测井在渤海锦州油田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上油田油井产出剖面测井面临的困难是井斜度大,管柱结构复杂。利用研制的集流型油井多参数测井仪和引进的生产测井组合仪,在渤海锦州油田进行了生产测井尝试。测井结果显示,用集流型油井多参数测井仪点测,能定量测准大段油组的生产情况。用生产测井组合仪器连续测量,可以探讨各油组小层的生产情况,但尚不能进行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4.
电容阵列仪在大斜度井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斜度井中多相流持率计算一直是困绕人们的技术难题,流态及流型判定是影响持率计算的主控因素.常规测井仪器大多为居中测量.很难准确地测量评价整个井筒流动情况.综合分析不同流量及测量方式对持率的影响,结合测量特点,选用电容阵列多相持率测井仪CAT(Capacitance Array Tool),建立适用的解释模型,从不同流量、角度进行实验研究,确定大斜度井中多相流持率计算方法.根据实验测井资料分析解释,建立了适用于大斜度井中持率计算方法,提高了持率计算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多相流量计——改进了当代采油生产测量和油井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ehdi.  P  潘兆柏 《国外油田工程》2000,16(10):33-36
本文介绍了多相流流量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重点描述了四种商业化的多相流量计的技术特点。对多相流量计在采油生产油井计量和测井测试中的应用价值和性能评估做了阐述。另外 ,文章还对多相流量计在海洋和陆上油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从Vx多相流量测试技术的流量计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流量计的标定入手,介绍了流量计近期在渤海油田流量测试中的应用及效果。实际应用表明,Vx多相流量测试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常规三相分离器无法准确测量的稠油、段塞流、泡沫流或高温高压下的乳状液等测试,在海上油田应用中具有优势和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石油规划设计》1994,5(3):60-61
多相流管道输送技术PipelineTransportationofMultiphaseFluids油井生产出的流体是含有原油、伴生气、水和杂质的多相流体。近十多年来,为了开发海上油田,许多国外公司和政府投入很大力量发展多相流长距离输送的技术:采用这种...  相似文献   

8.
《石油机械》2017,(10):111-115
为了准确预测海上大斜度井井筒结蜡剖面规律,选取有效的清防蜡工艺,基于井筒动态结蜡机理和现有模拟蜡沉积试验装置的优点,设计了一套模拟大斜度油井实际生产过程中油井井筒内壁动态结蜡规律的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装配了3路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测试井筒段可更换,井筒倾斜角多级调控,配备了高精度超声波测厚装置,研发了配套数据监控及绘图软件。在渤海某油田A01的现场试验中,当井筒流体温度低于析蜡点温度时,井筒内开始出现蜡沉积现象,沿井底至井口方向,井筒结蜡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井筒某一深度处存在最大值。该试验装置与实际状况匹配度高,易操作且数据处理便捷,可为建立适用于海上油田大斜度油井结蜡预测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多相流流量计量一直是使人困惑的难题。近几年来,随着边际油田的开发和海上采油的发展,国外各公司对油井的油气水混合物计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多相流质量流量计。本文将介绍国外多相流流量计量技术的发展状况,以供广大科技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某海上井口平台为了准确计量油井产液情况为油田科学提供数据支持,特采用占地空间小计量准确成熟的多相流量计。但多相流量计投用后,发现由于油田油水密度差异较大,导致流体在多相流量计流型调整器内部分层严重,从而导致测试含水率和实际含水率差异较大。为解决面临难题,平台通过对多相流量计工艺流程小改造,成功解决了流型调整器分层严重问题,大大提高了油井计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