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管道的局部屈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失效,在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方法中,临界屈曲应变是一个重要指标。针对现有公式的不足,分析了临界屈曲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量纲分析法,利用收集到的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新的临界屈曲应变预测公式。与现有临界屈曲应变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该公式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焊管》2015,(10)
概述了目前的几种管道弯曲屈曲临界应变预测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弯管横截面椭圆化的理论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适用性。为了确定目前最合理有效的预测评估方法,对几种管道弯曲屈曲临界应变公式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针对管道弯曲屈曲临界应变的预测,在大多数情况下,屈曲塑性变形引起的截面椭圆模型给出的预测结果比其他屈曲应变预测方法的结果更切实际。  相似文献   

3.
为了正确评估管道弯曲屈曲的临界应变,在考虑变形硬化对管道塑性弯曲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基于截面椭圆化模型的管道塑性弯曲屈曲的临界应变评估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个考虑变形硬化的管道塑性弯曲屈曲的临界应变预测方法。其中,管道材料的应变硬化属于Hollomon类型。此外,使用文献中的测试数据对所提出的表达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表达式能够合理地揭示应变硬化行为对管道塑性弯曲时临界屈曲应变的影响,为预防管道弯曲屈曲导致的基于强度的管道设计失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刘羽霄  葛涛  李昕  周晶 《石油机械》2011,(8):7-10,2
基于ANSYS建立了平坦海床上裸铺管道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土相互作用参数对海底管道前屈曲及后屈曲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屈曲的临界温差、最大弯矩及最大轴向总应变随着横向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管道总屈曲段长度随着横向摩擦因数的增大而缩短;轴向摩擦因数对管道临界屈曲载荷、后屈曲的变形、弯矩及应变影响很小;管道屈曲的临界温差随着土体屈服位移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实验室卷管工艺模拟应变时效试验中应变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基于塑性变形体积不变和应变中性层应变量为零的特征,对导管架结构管卷管弯曲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推导出应变中性层半径和最大线应变的计算公式,并与标准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变中性层的位置较厚度中心层的位置发生内移,理论推导公式的最大线应变量大于标准计算公式的最大线应变量,理论公式推导法计算的结果更加趋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应变设计管道局部屈曲应变极限值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璞  陶燕丽  周建 《天然气工业》2013,33(7):101-107
已有的管道设计主要采用基于应力的设计准则,但对于诸如地震、滑坡、海底管道敷设等位移控制情况下的管道,基于应力的设计准则偏于保守,采用基于应变的设计方法将更为科学合理。为了探究管道基于应变设计方法的应用情况,对相关规范中基于应变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以应变为基础的设计准则适用情况也进行了说明。比较发现挪威、加拿大等规范中管道局部屈曲压应变限值公式存在差异,在不同径厚比和设计压力下分别采用上述公式对管道压应变限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加拿大规范公式和日本SUZUKI公式较为保守。为适应实际工程应用需求,建议在不考虑设计压力时取0.3 t/D(D为管道外径;t为管道壁厚)作为对管道压应变极限的保守估计,需要考虑设计压力时采用加拿大规范中的公式。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与失效模式相对应的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准则,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连续油管正弦屈曲载荷新公式及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假设连续油管入井后的初始形态为正弦形态的基础上,利用最小势能原理,由基本的能量公式推导出在斜直井中连续油管最终为正弦屈曲形态的屈曲载荷新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连续油管入井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连续油管入井过程中应力-应变和入井后无外力作用时的井内连续油管的残余应变和残余应力,以及连续油管入井后的变形形态,得出连续油管入井后的初始形态为正弦形态的结论,验证了基本假设和推导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管线钢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经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张宏  王亚龙  赵新伟  李娜 《焊管》2016,(8):11-15
为了研究高钢级管线钢断裂韧性受试样厚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对X80管线钢不同厚度的试样进行了系列断裂韧性试验,建立了X80管线钢平面应变断裂韧性和临界壁厚关系的经验估算模型。基于试验结果以及三维断裂力学理论和准则,对所建立的经验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X80管材,平面应变的临界壁厚大约在50 mm,与厚壁弯管的爆破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经验估算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抗挤能力的计算是套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均匀壁厚的圆管,在弹性范围内的临界外压计算,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实际上,套管并不是理想的圆柱管壳。它往往存在初始椭圆度和壁厚不均度两种缺陷,这些缺陷对套管的抗外挤能力是有影响的。不同的临界外压计算方法,对这些缺陷的影响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用变分原理求出了变壁厚圆管临界外压的计算公式,并详细分析了《套管强度计算与设计》一书中用能量法推导临界外压公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用近似的屈曲形状函数,又不恰当地用位移的二阶导数来计算应变能造成的,若用位移表达式来计算应变能,就可得到与本文介绍的一样的公式了。  相似文献   

10.
邬亦炯 《石油钻采工艺》1990,12(2):11-16,37
抗挤能力的计算是套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均匀壁厚的圆管,在弹性范围内的临界外压计算,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实际上,套管并不是理想的圆柱管壳。它往往存在初始椭圆度和壁厚不均度两种缺陷,这些缺陷对套管的抗外挤能力是有影响的。不同的临界外压计算方法,对这些缺陷的影响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用变分原理求出了变壁厚圆管临界外压的计算公式,并详细分析了《套管强度计算与设计》一书中用能量法推导临界外压公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用近似的屈曲形状函数,又不恰当地用位移的二阶导数来计算应变能造成的,若用位移表达式来计算应变能,就可得到与本文介绍的一样的公式了。  相似文献   

11.
Pipelines in geological disaster regions typically suffer the risk of local buckling failure because of slender structure and complex load. This paper is meant to reveal the local buckling behavior of buried pipelines with a large diameter and high strength, which ar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ncluding pure bending and bending combined with internal pressur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built according to previous data to study local buckling behavior of pressurized and unpressurized pipes under bend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local buckling failure modes. In parametric analysis, a series of parameters,including pipe geometrical dimension, pip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internal pressure,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critical bending moment, cri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critical compressive strain of pipes.Especially the hardening exponent of pipe material was introduced to the parameter analysis by using the Ramberg–Osgood constitutive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geometrical dimensions, material and internal pressure can exert similar effects on the critical bending moment and cri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which have different, even reverse effects on the critical compressive strain.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more accurate design models of critical bending moment and cri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high-strength pipelines under bendingconditions, 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highstrength pipelin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华北油田储气井井身结构及其采气过程,开展了储气井井口油压、产量与油管柱屈曲变形的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管柱在井筒中发生正弦屈曲或螺旋屈曲变形的3个临界载荷值以及这3个临界载荷之间的屈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划分不稳定区的新临界载荷,推导出了计算油管底部轴向力的数学模型。基于带有封隔器的管柱力学分析和理论研究、封隔器管柱中的各种效应变化计算数学模型以及建立的管柱临界屈曲载荷的数学模型,用VB2013开发出了一套储气井注采管柱力学安全性评价软件,应用该软件对华北油田S-x储气井注采管柱进行了研究,为储气井井口油压、产量等参数的优选及注采管柱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深水海底管道屈曲试验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深水海底管道屈曲试验过程中管道的屈曲进程和测量管道在屈曲变形过程中的应变,设计和完善了一种适用于深海海底管道屈曲试验数据采集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数据采集工作的重点是保护应变片并使其在模拟深海环境中能够正确输出试验数据,同时可以实时监控试验压力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研制出的深水海底管道屈曲试验数据采集技术和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法对直井中钻柱非线性螺旋屈曲准静态加载模型的控制微分方程进行了求解,对钻柱螺旋屈曲准静态加载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验证,证明了钻柱螺旋屈曲准静态加载问题和特征值问题,力学模型中考虑了钻柱的重力,摒弃了传统分析中的小位移假设。研究表明,钻柱的螺旋屈曲过程是一个稳定的加载过程;钻柱屈曲位移的幅值随轴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钻柱的屈曲位移、弯矩和井壁约束力线密度都呈周期性变化;将钻柱的螺旋屈曲问题作为一个准静态加载问题来分析是合理的;采用准静态加载模型计算得到的钻柱初始失稳载荷与钻柱正弦屈曲线性特征值问题的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5.
地层出砂及射孔对套管屈曲损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出砂后,上覆地层重力转移到套管轴向上,当轴向载荷超过套管临界屈曲载荷后,套管发生屈曲损坏。建立了考虑射孔的套管屈曲损坏有限元力学模型,旨在探讨射孔参数对出砂引起套管临界屈曲载荷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射孔参数,提高套管临界屈曲载荷,为预防出砂引起的套管屈曲损坏提供理论支撑。计算结果表明,在出砂严重的地层,应选择合理的射孔孔密和相位,避免选用相位180°射孔。如果出于产能考虑,必须要采用180°相位射孔,射孔孔密严禁超过44孔/m。当射孔密度大于22孔/m时,应选择90°相位射孔。  相似文献   

16.
钻柱螺旋屈曲时钻速与轴向力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垂直井眼中钻柱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屈曲时,一直沿用Lubinski的临界钻压条件得出结论,但该结论是在静态下考虑钻柱的失稳问题时获得的,由于钻柱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该结论具有明显的缺陷。鉴于此,通过考虑离心力和重力对钻柱屈曲的影响,运用能量法研究了钻柱最大转速与螺旋屈曲时临界轴向力间的关系。根据能量法原理,确定钻柱的弯曲变形能等于重力做的功和离心力做的功之和,推导了钻速和轴向临界力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研究结果发现,在工作状态下,钻柱的临界压力会明显地小于静态时的临界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Lubinski无重钻杆螺旋失稳条件的缺陷。对实际的钻探工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