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对石景山区水系生态景观概念性规划的研究,通过前期和场地现状分析,提出总体概念性规划方案,将全区水系、区域功能重新整合和梳理,力求使其生态水系、历史文脉和景观塑造有机融合,该规划的实施对保障区域的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传承文化及提升景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后区域内的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等生态景观的细致调查对比,利用景观模地判定的传统方法,科学判定某一拼块在景观生态体系中的优势,深入分析评价了本工程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格达湖水源地地下水是五家渠灌区农业灌溉、城市生活及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运用动态分析法和水均衡法对青格达湖水源地300 m深度内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优选得出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 171×10~4m~3/a。  相似文献   

4.
史淑娟  张琳  曹静怡 《人民黄河》2012,34(11):70-71
开展了格尔木河城区段生态景观规划,该规划旨在形成生态廊道,把格尔木河相关区域打造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区和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区,以改善格尔木市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基于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及基础条件较差、人口相对偏少、作为生态景观开发存在一定难度的特点,提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必须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度开发、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5.
史淑娟  赵楠 《人民黄河》2012,34(12):22-23,4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治河理念与工程措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景观等的需求。在乌海湖黄河右岸生态景观及护岸工程设计实践中,为满足护岸整治、景观、游憩等多重需求,融入了生态性、人性化、艺术性、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设计了不同的新型生态护岸形式,采用了生态混凝土、格宾石笼等新技术与新材料,达到了整治工程与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安丘市在河道治理中,通过建设闸坝、滨水休闲文化广场、河床公园、青云湖休闲度假乐园、两岸滨水休闲带、生态湿地等工程,对汶河两岸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修复、改善及保护,把汶河建设成为以人为本、以水为依托、以绿为主题,融合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集休闲、娱乐、生态、宣教、旅游为一体的水利生态风景区。经过一系列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和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档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秦岭北麓水资源利用现状与生态景观维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描述了陕西省秦岭北麓河流水系与地貌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河流生态景观特征,分析了该区53条一、二级支流的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程度。提出了陕西省秦岭北麓西部原生态、中部人工自然高度共生、东部河湖分明的区域河流湿地生态景观特色的设想,应构建河道基流生态调度条件、设立河流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区、编制水系综合整治与景观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峪口外沟道及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河道生态林及河岸交通廊道工程、建设人文历史遗迹及水绿斑块工程。  相似文献   

8.
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将工程措施融入河道自然环境当中,充分发挥河道的景观功能、休闲功能、生态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协调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河湖"生态、景观、休闲、旅游"等功能的重要性,更加向往"生态自然、人水亲和、景观优美"的河湖环境。蚌埠市非常注重生态景观河湖的建设。结合蚌埠市河湖实际,综合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近年河湖治理经验,对生态景观河湖的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蚌埠市河湖现状提出生态河湖规划治理方案和配套政策,以期对蚌埠及其它地市生态景观河湖的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相结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土保持工程不仅要求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还要兼顾生态景观的要求。以新疆某水利枢纽为例,阐述了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结合的理念,在恢复原有土地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利工程坝下与坝后区域进行整体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方案设计,构造工程区“一带一园六区”的生态景观格局,形成“高山为隔,绿水为引,花海为脉,翠林为核”的景观结构,打造生态、绿色、休闲的水利工程,形成有水、有绿、有看点和有亮点的生态型水库,为西北干旱地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结合设计提供借鉴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论述了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驱动作用,并通过新安江水电站、衡水湖区域的实例,分析了水利工程驱动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类似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玲 《吉林水利》2012,(7):15-18
总体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包括恒定性、持久性、惯性、弹性、恢复性、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等主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稳定与平衡的临界范围的概念。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存的湖荡正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破坏,湖荡的水质、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恶化。湖荡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逐步破坏和生态功能的不断退化,造成湖荡水域不断缩小、水质日益恶化、行洪与调蓄功能削减、湖荡周边生态旅游环境功能退化、湖底淤积加剧、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湖荡的自净能力降低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进行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提出水生态保护规划,以促使湖荡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进行,修复湖荡良性生态系统,保障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玲 《吉林水利》2012,(6):25-28
总体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包括恒定性、持久性、惯性、弹性、恢复性、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等主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稳定与平衡的临界范围的概念。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存的湖荡正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破坏,湖荡的水质、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恶化。湖荡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逐步破坏和生态功能的不断退化,造成湖荡水域不断缩小、水质日益恶化、行洪与调蓄功能削减、湖荡周边生态旅游环境功能退化、湖底淤积加剧、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湖荡的自净能力降低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进行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提出水生态保护规划,以促使湖荡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进行,修复湖荡良性生态系统,保障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海河水利》2009,(6):42-42
继卢沟晓月湖之后,永定河上将再形成一个水面宽阔的景观湖。该区将用3年时间,在京石高速公路南侧的永定河河床上,规划建设1个长1324m的宛平湖,湖的蓄水量将是卢沟晓月湖的两倍,并与晓月湖共同形成京石高速公路南北两侧的生态景观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河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河道兼具景观、旅游、生态等功能,使之成为水流清澈、绿树夹岸的生态景观线。就哈尔滨市生态河道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兼顾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城镇水系生态景观规划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归纳出一般方法,依据城镇水系现状功能、景观空间结构、城镇内部区位因素,进行河网水系诊断分析,规划有针对性的满足现代城镇生态景观需求的管治方案,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平原河网区吴江同里镇。结果表明:基于空间分析的城镇水系生态景观规划方法框架适用于中小尺度区域河网水系治理,有利于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镇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护岸型式、景观坝等都提出了生态的要求。文章重点介绍生态景观坝在萍乡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应用及生态景观坝结构设计,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抚仙湖流域马料河现有的河道进行生态改造,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清水入湖为目标,采取截流断污、河道改造、护岸两旁道路贯通、绿化等措施,强化水质净化,改善河道生态景观,实现"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的生态河流景观。马料河整治生态理念的实践,对以后抚仙湖流域河道生态治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水利部出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开展百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为了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镇,针对云湖区域存在的防洪排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及水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云湖生态城建设,提出了采取堤防工程建设、河道清障、废污水及垃圾处理、河道清淤疏浚、河湖连通、水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岸坡整治、景观闸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解决云湖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区内人水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张茂章 《中国水利》2014,(14):17-19
人工河道在开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以位于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怀洪新河的森林生态长廊建设为例,通过建立河道立体生物生态防护体系,以改善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为淮北平原人工河道选择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俱佳的立体河道生态廊道模式提供研究与实践路径,开拓水利与林业生态景观和谐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