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我国油气化探近几年来的成果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八五”科技攻关中,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化探资料,指出以含油气盆地为基本单元研究化探背景值的变化提高了异常的可靠性;建立不同级次化探异常的系统概急是科学地获取油气信息、正确应用化探技术的重要方面;总结了识别天然气的烃类气体特征、光谱参数等6项指标及物化探直接找油气技术;认为井中化探录井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化探在油气勘查中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后排序提供了依据;矿置异常显示了油气田扩边外缘的方向。井中化探能随钻预测油气层,提供试油层位。文中以实践探例论述了化探的上述功能,指出了当今油气化探存在的混淆勘查阶段、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等制约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特征与受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系统研究,并与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认为该盆地整体上具中高背景、较均匀地化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形成是各种地质作用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地形地貌景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油气源是地表化探指标浓度变化和异常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表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控因素,但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组分特征和异常组合特征;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同的圈闭类型对地表化探异常的组合形式或异常模式起着控制作用;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和油气化探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油气化探研究中干扰排除与异常识别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气化探异常和干扰频率特征分析为基础,建立了应用小波分析进行干扰排除的新方法,提出异常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统计学、分形几何学、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异常识别新方法。应用这些新方法,不仅可以区分油气化探中的背景异常、微渗逸异常和渗逸异常,而且有利于研究断层属性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有利于研究圈闭的封盖条件及含油气性。二连盆地、冀中坳陷和济阳坳陷的应用实践表明,应用上述油气化探新方法,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化探异常解释的多解性,而且与地质、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勘探能够有效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化探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有效性和总结成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实例,对我国现阶段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择渤海湾盆地临南某断块隐蔽油气藏,利用化探精查技术对研究区化探样品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该区存在稳定的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两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亦具有良好的空间重现性,它们均以稳定的环状异常模式有效地指示了下伏断块隐蔽油气藏,该断块隐蔽油气藏的油气渗漏(油气微渗漏、夏口断层油气渗漏)与油气藏上方两酸解烃指标异常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油气化探实例说明:化探技术在这些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是化探方法选择、有效化探指标的选取和组合、化探指标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探区相关石油地质认识等多种因素的紧密结合.临南断块隐蔽油气藏油气化探的研究认识和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化探实例表明:化探技术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低渗透油气勘探对于现阶段油气资源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气化探的勘探原理与利用现今动态看待油气资源的勘探思想和理念相一致,它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英南2井致密砂岩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空间展布规律可对气藏起到指示作用,化探指标高含量“异常”成因很好地证实了该气藏的保存条件差,聚集天然气散失严重的地质推测.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SC1、SC2+、DC1等化探指标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较为有效地响应油藏空间分布,辩证地认识研究区化探指标应用效果与正确认识化探异常区与已提交储量勘探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同等重要.2个地区化探应用结果表明化探技术可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油气化探异常和干扰频率特征分析为基础 ,建立了应用小波分析进行干扰排除的新方法 ,提出异常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统计学、分形几何学、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异常识别新方法。应用这些新方法 ,不仅可以区分油气化探中的背景异常、微渗逸异常和渗逸异常 ,而且有利于研究断层属性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有利于研究圈闭的封盖条件及含油气性。二连盆地、冀中坳陷和济阳坳陷的应用实践表明 ,应用上述油气化探新方法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化探异常解释的多解性 ,而且与地质、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勘探能够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提高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近地表油气化探干扰因素及抑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技术在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指示有利的勘探靶区,验证含油气构造等方面均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较明显的地质效果。作者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近地表油气化探实际,分析了影响化探指标浓度的多个因素,认为:造成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局部指标浓度偏低或偏高,给地球化学背景的分析和局部化探异常的确定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对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鉴别真假异常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化探油气信息可信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油气化探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配合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普查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近20年油气化探的成果表明:在已知油气藏(田)上方有较好的化探异常显示,异常模式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化探技术在未知区油气远景的预测评价、油气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评价等方面效果良好,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井中化探技术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的油气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K-V指纹技术在苏北盐城凹陷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建  邓平 《中国海上油气》2004,16(5):298-301,305
K V指纹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逐步受到重视的一种油气化探技术。利用测试得到的C5~C16 的大量烃类信息 ,可以发现深部油气垂向微渗漏在近地表形成的异常 ,判别烃源岩及储层 ,并进行油 (气 )源对比。文中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某探区为例 ,从井中化探与地表化探两方面对该技术在判别烃源岩和储层 ,以及依据化探异常圈定勘探靶区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井中化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油气监测和早期评价的地球化学录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东海某探井的井中化探成果表明.各指标在纵向的梯度变化呈上低下高并与地层含油气特征有关,化探异常井段与油气储层密切相关:钻井剖面的生、储、盖层在化探指标上有着不同的显示和待征.现场预测的油气层,经测试有5层获高产油气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富县北部地处黄土塬地貌区,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针对黄土塬地貌区地震响应微弱、适用性差、流体检测难度大的问题,采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结合油气钻探和地质资料展开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塬地貌区检测到显著的微生物异常;微生物及地球化学成果指示延长探区具有油气并存的特点;研究区可划分为9个微生物异常区和3个有利区带,其中,中部有利区指示含气前景好,西北部有利区含气性较好,东南部有利区可能与天然气富集有关。综合研究表明,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的含油气性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塬地貌区油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合油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地球化学洋井技术是在钻探过程中,应用现代测试技术直接获取油信息的勘探方法。在分析当前油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现状后认为,应加强气测录井技术、井中化探录井技术,有机地化(热解)录井技术的综合研究,克服单项技术的局限性,形成适合于钻井现场的同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为钻井过程中快速判别油气水层、快速评价储集层气属性及油源岩和预测未钻达地层油气提供重要信息,从而提高钻探成功率、缩短油气田(藏)的发现周期。  相似文献   

14.
巴什托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是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中断层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背斜构造。该构造目前已完成近10口探井,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尤其是位于构造高点的麦3、4井在石炭系中统小海子组获工业油气流,从而证实为一个有利的含油气构造。据油气样分析,小海子组天然气以烃类为主,氦气占0.68%~0.73%,原油密度0.7763g/cm3,为凝析油,油气比4286m3/m3,故小海子气藏属凝析油含量高的凝析气藏。通过分析实钻所取得的地球化学、岩石物性及试采等资料,结合该区构造发展史的研究,表明巴什托构造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充足的油源及有利的构造条件。小海子组高氮高氦气藏的形成与张(扭)性断裂深切下地壳,大量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有关。岩浆释放的氦气被捕集保存于气藏中,断层为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凹陷与圈闭资源评价专家系统”对松辽南泉头组、登娄库组所属58个主要圈闭,进行含气性评价.其中评为有利含气性圈闭20个.这些有利圈闭具备优越的成藏地质条件,有些圈闭经过钻探已获工业气(油)流或显示.说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些圈闭可选为今后松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红连油田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与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之间发现了一套新的含油气地层,但对这套地层的归属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案,这给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的命名、对比和油气勘探潜力评价以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带来了不利影响。指出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界限对应于燕山构造运动第Ⅱ幕产生的不整合面,准确地划分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是正确划分红南9-12井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的关键。基于岩心、测井、地震反射等多方面资料的研究,认为将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划分在新发现的含油气层底界较为合理,这样三十里大墩组进一步可划分为上下2个岩性段,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称为下段(K1s1),原划分的三十里大墩组统称上段(K1s2)。  相似文献   

17.
论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穆剑  汪立群 《石油学报》1999,20(2):18-2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大沉积盆地,但已经找到的油气储量与其盆地面积和油气资源量极不相称,尽快摸清大规模油气田形成的石油地质规律是油气获得突破的基础。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中,陆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同时在科学探索井——冷科1井钻遇了千余米厚的侏罗系优质生油岩系,表明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通过对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和储层、盖层发育特征以及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特点的分析,结合近期勘探成果,得出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可能存在大规模油气聚集的结论,并依据石油地质条件和构造圈闭的特征,提出了近期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一个新含油气区。主力生油层为上二叠统、油气分布受晚古生代拗陷的控制。被隆起分开的北部大井拗陷和南部昌吉拗陷东段,表现为两个独立的含油气单元,类似于两个独立的合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部大井拗陷为自生自储型含油拗陷,平地泉组(P2p)是唯一的自生自储自盖的含工业性油气的地层单元。拗陷中心就是生油中心。在生油中心内,中等隆起幅度的共成熟型背斜,是最有利的含油圈闭。岩性因素亦不可忽视,属典型的构造—岩性油藏。油水界面参差不齐,而压力系统一致。 南部昌吉拗陷东段则属他生他储型含油拗陷,含油地层单元多,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很复杂。二叠系生油层的平面厚度变化大,且进入成熟门限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缺乏孔隙性砂层,排烃不畅,油气运移难受大;主要生油中心仅限于山前的狭长地带,早燕山运动以后,回返隆升成剥蚀区,失去了油源区的意义。中生界煤系在拗陷西部也可生油。从北三台南坡至阜康断裂下盘,油气来自山前生油中心,形成于白垩纪前,以残余油藏的稠油为主,部分为迟到油气。吉木萨尔凹陷内的重粘油,来自凹陷內低—未成熟的生油岩。北三台北断鼻的油气来自阜康凹陷北部的二叠系,是经二次运移的异地油,保存好,不是残余油藏。北三台西坡的油气以低密、低粘为特点. 是来自阜康凹陷的晚熟晚到油气, 也不是老油试破坏后的残余。预计还可能在北部五彩湾及火东两个负性构造区找到一些小型油气藏: 南部在阜康断裂带有潜力, 可惜都是些分散的中小型复杂油气藏; 吉木萨尔凹陷不可忽视: 北三台西坡的晚期油气藏很重要, 有可能使南部局面改观。  相似文献   

19.
����ľ�����Ȼ����̽�ɹ���ǰ��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里木盆地截至1998年底共探明10个大中型气田,发现18个工业性含气构造,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26×108m3、凝析油储量6865×104t。天然气富集在6个构造带上,有白垩系—第三系和石炭系两套主力砂岩产层,可划分出10种气藏类型。气藏的分布受海、陆相两类含气系统的控制,并与大断裂带密切相关。天然气富集在4套区域盖层之下,具有晚期(晚第三纪)成藏的特点。陆相天然气藏分布在类前陆盆地逆冲构造带和前缘隆起张性构造带上;海相天然气藏分布在克拉通古隆起及其斜坡的断裂构造带,特别是断垒、断块潜山及其披覆背斜上。预计到2000年,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超过5000×108m3,到2010年可达1×1012m3,从而成为我国天然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基地  相似文献   

20.
油气化探精查中的矿置异常特征与模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化探精查是近年来开发完善的新技术,一般采用高密测网、轻烃检测新技术及非常规数值处理技术研究近地表烃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或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化探精查矿置异常特征总体上属顶端晕类型,主要表现为复杂的块、环结合状,油田内外轻烃组构具有内重外轻的分异特征,烃类组分(特别是重组分)的浓集中心与深部油气聚集体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油气化探精查工作中应谨慎"圈环",重视对异常特征的研究,并借助物化探多参数综合判别、分形理论、神经网络等评价技术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提高油气化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以HBG油田为例,采用3层BP神经网络技术对化探精查异常进行模式识别,预测的有利部位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在矿置异常识别和评价时,采用浓度异常提取与模式识别类异常评价技术相结合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