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地表条件下,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的冻融特征:裸地初冻时间早于地膜覆盖地约38天,早于玉米秸秆覆盖地约45天,早于秸秆和地膜二元覆盖地约47天;裸地最大冻结深度为60 cm,地膜覆盖地为42 cm,玉米秸秆覆盖地为35 cm,秸秆和地膜二元覆盖地为20 cm;地膜覆盖地完全解冻较裸地提前10天,玉米秸秆覆盖地完全解冻滞后裸地约7天;不同地表条件下土壤冻结强度按从小到大排列为裸地,地膜覆盖地,玉米秸秆覆盖地,秸秆和地膜二元覆盖地.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不同作物种植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以辽宁省摩云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大豆地、玉米地、果树地和果树台田样本等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利用直剪法测定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析同一种作物和不同作物的土壤剪切力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以及同一种作物和不同种作物的内摩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玉米地(49.27kPa)豆地(38.36kPa)果树台田(30.00kPa)果树地(28.36kPa);内摩擦角果树地(25.45°)豆地(23.26°)玉米地(20.24°)果树台田(19.51°);玉米地的剪切力与豆地的剪切力、果树地的剪切力和果树台田的剪切力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作物的土壤黏聚力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二次线性分析,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逯文兵 《中国水利》2012,(15):26-27,22
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技术,由于浅层地能具有清洁、廉价、丰富且可再生的特点,对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近年,地源热泵系统在全国得以迅速地形成规模。但是,地源热泵系统在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热泵系统的应用中对地下水造成  相似文献   

4.
陈智汉 《中国水利》2003,(17):51-52
针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期滞后和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坝地利用应按沟道坝系、坝型及不同时期坝地形成特点,选择不同的坝地利用方式、相应的防洪保收设计洪水频率及工程布局形式,从而实现沟道坝地优化利用,并提出坝地优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原则、主要利用方式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粉煤灰增强废弃混凝土地聚合物的可行性及其微观结构特征,以不同NaOH浓度配制碱激发剂激发不同混合比例的粉煤灰/废弃混凝土混合料合成地聚合物,分析NaOH浓度、粉煤灰含量对地聚合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Ca成分的作用,并采用SEM/EDS、XRD分析地聚合物微观结构、元素组成以及地聚合物反应前后物相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增大NaOH浓度、掺入粉煤灰可以显著改善废弃混凝土地聚合物强度,达到38.6MPa;废弃混凝土中Ca既生成CSH胶体,又参与形成地聚合物胶体,两者共存在粉煤灰/废弃混凝土地聚合物中,促进地聚合物强度增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飞速发展。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地源热泵的灌采平衡情况,天津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管理中心建设了地源热泵遥测监控系统。介绍了天津市地源热泵遥测监控系统的构成,对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并对目前该系统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对系统的优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闫东明  陈士堃  徐世烺 《水利学报》2016,47(9):1167-1176
地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建筑材料,因其耐高温、高早强、低反应热等特点,近十年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在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钢筋拉拔试验研究了地聚物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性能,探讨了黏结长度等参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地聚合物混凝土可以更好地传递钢筋的应力;传递相同的荷载,地聚合物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需要更小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黏结长度;钢筋在地聚合物混凝土中的锚固性能具有加载速率敏感性,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地聚合物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强度、破坏能耗均显著提高,但该敏感性随着黏结长度的增大而减弱。在分析试验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地聚合物混凝土与钢筋黏结强度的表达式,并提出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512地震后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了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四川地灾预算定额颁布以前,地灾治理工程投资按照水利标准、定额、编规计算,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为了规范地灾资金的管理,2013年7月1日开始执行四川地灾预算定额,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地灾预算定额在人工、材料、机械、费率标准、建筑费用、临时工程费用等方面在地灾预算控价评审中的合理运用,提出地灾预算定额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为合理评审地灾预算控价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设显著改变了黄土高原的下垫面状况和水动力格局,深刻影响了坡沟系统的侵蚀和泥沙来源。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西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和Landsat OLI影像,利用遥感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高西沟流域沟间地、沟谷地的NDVI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8年沟间地和沟谷地NDVI均有所增加,低等级NDVI(<0.2)面积减少,较低等级NDVI(0.2~0.4)和中等级NDVI(0.4~0.6)面积增加;沟间地和沟谷地林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为耕地向林草地转化;沟间地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7%增加至71%,沟谷地平均植被覆盖度由60%增加至71%;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由3.81 km2下降到1.77 km2,减少了38%,年土壤侵蚀量由3.64×104 t下降至1.39×104 t,降低了62%;沟间地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68%,沟谷地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7%。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10月份开始紧缩的土地市场,目前依然相当低迷,“卖地艰难,拿地遇冷”的尴尬境地使得各地方政府放缓了推地的速度。推地数量减少,地块仍难“嫁”。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流拍、底价成交已不再新鲜,土地已成为很多房企难以享受的大餐,“暂缓拿地”成为大多企业的过冬战略。与开发商拍地积极性降低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在推地的过程中从降低价格、给予优惠渐变到减缓推地速度。  相似文献   

11.
杨云华 《东北水利水电》2004,22(7):13-14,17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水旱灾害各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及物理成因,对今后一段时间洪旱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辽宁省防灾减灾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的防治措施,以"防重于治"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地解决淤泥质基础大荷载下的稳定问题,出现了一种适合淤泥质滩地建筑的新桩型-夯扩桩.文中对夯扩桩的特点、施工工艺;设计和计算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夯扩桩在设计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黑土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肥沃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由于每年的自然侵蚀和过度的人为开垦,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不少地方的黑土已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因此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抢救性地治理和保护黑土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生物选择器与除磷脱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各种生物选择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好氧选择器是利用丝状菌和菌胶团细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来工作的 ;而缺氧、厌氧选择器是利用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在不同的环境化学条件下独特的代谢功能来工作的。另外 ,缺氧、厌氧选择器同除磷脱氮所设置的缺氧池和厌氧池虽然在机理上相同 ,但在目的和结果上具有根本的不同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中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参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汶河河流污染严重,不仅污染了东平湖,不 危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治理大汶河河流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鉴于大汶河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原因,应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着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多项措施,恢复大汶河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与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植被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危害,详细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植被的内在关系,认为植被不仅具有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土水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据2005年完成的《绥宁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资料表明:该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70690人。该县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做为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后,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做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2004年以来,共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处,解决3.32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141.245万元。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张家口、承德地区风沙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省不同类型区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风沙治理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