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大局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地位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型电力系统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等特征 将推动现有电力系统全面升...  相似文献   

2.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新型电力系统概念不甚清晰,双碳目标与它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此,本文主要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发展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认识,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从管理与体制机制、经济性、技术性3个方面,剖析了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4.
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而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应该在哪些方面达成共识?将给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带来哪些变化?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应该如何分步进行?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汤广福。  相似文献   

5.
徐政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21,42(4):前插1-前插2
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正在迎来巨大变革——电力系统正在从以煤电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两个.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隙性等不可控特性,导致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后对大电网的功率平衡和能量平衡构成了重大挑战,需要采用有别于传统方法的功率平衡和能量平衡方法,如采用储能、负荷侧主动响应等,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个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电力系统安全是电力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生产结构、技术基础、控制基础持续变化,传统以交流电力系统稳定为主的安全问题逐步演化为由电力供应安全、系统安全稳定、非常规安全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安全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安全防御体系。该文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问题的特征变化和安全防御体系的适应性,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性思考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目标及思路,进一步提出安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框架,为新型防御体系构建和相关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电网》您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陈国平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能源供给侧要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将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比例不断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首先,研究了“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其次,考虑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所处环境和自身特性,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采用PEST-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在不同发展战略下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和有效措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电工技术》2022,(18):172-174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实现 “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丰富内涵与显著特征,指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从源、网、荷、储、数字 化、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电力系统从化石能源主导转变为清洁能源主导,面临新型平衡体系、复杂安全机理、成本疏导机制等多重挑战与变革。该文从结构、形态、技术、机制4个方面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研判新型电力系统演化路径;最后,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出发展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高比例新能源并网、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将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趋势和突出特征。文中首先概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总结了新型电力系统对建模仿真技术提出的迫切需求,分别从建模优化方法、多时间尺度仿真方法和仿真计算加速方法等方面分析了电力系统建模仿真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方案,同时,描述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仿真新技术和应用新模式。最后,对建模仿真新技术及其应用新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运行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入分析"双碳"目标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引领支撑浙江提前碳达峰。问题与挑战——破解能源转型"三元矛盾"电力作为优质高效的二次能源,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然而,现有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演进中,面临源荷缺乏互动、安全依赖冗余、平衡能力缩水、提效手段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立足陕西电力发展实际,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研判陕西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提出了陕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形态,包括:“双碳”背景下的中远期电力需求、新型电力系统合理电源结构、外送电模式探讨和中远期目标网架方案设想。描绘了陕西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总体形态,总结了陕西新型电力系统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陕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举措、路径,能够支撑陕西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需要加快转型,电力系统作为未来的能源枢纽,将起到关键作用。该文对我国电力系统"十三五"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及新发展理念等指导思想下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满足电力供应、保障安全稳定、提高效率效益、优化网架结构等方面发展的重点,归纳了未来电力系统清洁、安全、灵活、高效的4个内涵特征,从电力需求增长、电源结构调整、电网格局优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十四五"电力系统发展进行研判,提出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电力发展计算模型,对中长期能源电力演化路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高压电器》2024,(4):3-6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发展高性能电工材料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传统电工材料为基础的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装备的性能受材料本征理化参数的限制,无法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电力传输以及灵活、多变复杂运行工况的需求。面向“双碳”战略,传统电工材料遇到了诸多瓶颈问题,研究和推广先进电工材料对支撑“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众用电》2023,(11):7-8
<正>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电力系统技术特性和发展规律,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入聚焦"一体四翼"发展布局,立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推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建设特高压电网,服务"双碳"目标,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添砖加瓦,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相似文献   

18.
"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的低碳能源事业进入新阶段,需着力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计划加市场"双轨制背景下,亟需考虑未来江苏电力市场机制设计问题.为此,首先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电源的运行特性、价格优势等差异,研究不同类型电源参与各类市场的优劣势,并...  相似文献   

19.
正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的情势下,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建设什么样的新型电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
《供用电》2021,(6)
正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能源目标建议,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助力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作为优质的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其并网与运行控制技术是充分发挥保供电、保安全、促消纳三方面重要作用的前提,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研究多类型储能系统控制、储能电站并网运行与调度管理、储能系统状态感知与评估、储能系统安全管控与可靠性分析等,可为储能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等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