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采用预沉淀、气浮、V型滤池过滤工艺对台州电厂四期综合废水进行了处理,处理后出水作为发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的补水。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了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再生水为水源的电厂零排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怡卫 《电力建设》2013,34(3):68-71
针对城市再生水的水质状况,国电吉林龙华长春热电一厂按照梯级用水原则,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同时采用废水减量化技术,将最终的脱硫废水喷入锅炉烟道蒸发,真正实现全厂水的零排放。电厂零排水设计综合应用了如下技术:循环水优化采用旁流石灰处理系统,系统出水优先用于锅炉补给水,其余回送至循环水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采用适应浓缩再生水的全膜水处理技术,显著降低全厂的废水量;将一级反渗透浓水和石灰处理系统的排浆水送至烟气脱硫系统重复使用。零排水模式下,烟气脱硫系统工艺水补水种类较多,水质比较复杂,需要针对来水水质选择合适的重复使用场合,同时零排水对电厂的水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全厂的水务管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再生水的水质特点和燃机电厂循环水及锅炉补给水系统的用水要求,提出了石灰澄清处理系统作为燃机电厂再生水深处理、循环水旁流处理和锅炉补给水处理的一体式处理工艺,对石灰干法计量系统进行详细论述。通过整体优化设计,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了设备投资,减少了电厂用水量及废水排放量,每年可节约生产费用近40万元。  相似文献   

4.
姜靖雯  黄涛 《广东电力》2009,22(10):38-41
广东某热电厂烟气脱硫(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FGD)系统工艺用水量很大,为此,尝试将锅炉补给水系统的废水回用于FGD系统以降低水耗,但因FGD系统的工艺水品质要求较高,锅炉补给水系统的废水需进行处理方可回用于FGD系统。在分析了FGD系统工艺水的品质以及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的水质指标、废水处理原理、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将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回用于脱硫工艺水的实现方法,以工业水和废水混兑,使水质达到要求,给出了在纯凝结水工况下和抽气工况下的混兑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火电厂用于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给水的中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介绍通过改进污水处理阶段的工艺和深度处理必电厂初级阶段中水以提高中水水质的措施,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设计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 ,属当前电力工业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分级浓缩串联补水技术 ,将电厂循环水两级处理 ,补给水串联运行。即第 1级原水使用后进入第 1级循环水低浓缩倍率处理 ,该循环排污水经过滤、弱酸离子交换树脂脱碱软化处理后作为第 2级循环补给水 ;第 2级循环水采用高浓缩倍率处理 ,其排污水经澄清过滤和反渗透后作为锅炉补给水原水和循环水系统补给水。西柏坡电厂采用该技术在全国火电厂率先实现废水零排放 ,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华电包头发电有限公司2×600 MW亚临界湿冷机组设计生产用水全部采用中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及工艺,中水经曝气生物滤池、石灰混凝澄清处理后回用,循环水排污水经浸没式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通过工艺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对全中水再利用工艺系统的水质条件、出水要求、浓缩比例、设备选型、加药量、参数选择等方面进行重点考察。系统运行情况表明,中水深度处理系统对影响水质指标的主要因子有机物、氨氮、氯离子、硫酸根等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要求;循环水排污水处理后可以作为锅炉补给水原水回收使用。实践证明了电厂采用全中水循环再利用技术的可行性,为同类企业中水回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华电蒙能包头发电公司2×600 MW机组全中水补水排污水回用系统的工艺流程及浸没式超滤系统参数、水质指标,并对中水回用于冷却水补充水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类总结.浸没式超滤工艺兼顾了包钢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2种水质特点,经该工艺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循环水补充水的水质要求.循环水排污水直接采用浸没式超滤、反渗透处理后可作为锅炉补给水水源和部分工业水.该工艺的成功应用对国内高盐废水的回收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回收后,经过过滤、离子交换器、超滤、反渗透处理,作为循环水补水及锅炉补给水处理车间的原水进行再次使用。本系统产生的废水,用于电厂煤场喷洒。此种处理方式,可以降低新鲜取水量和循环水的结垢趋势,提高锅炉补给水制水设备的运行周期,同时实现火电厂“零排放”。  相似文献   

10.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中水深度处理技术对长治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处理,经过澄清、过滤处理后,出水的暂硬、浊度、碱度等指标稳定且达到了电厂辅机循环冷却水系统和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补水设计标准,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针对漳山发电厂中水深度处理系统投运初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热电厂扩建2×350 MW供热机组工程中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站来水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通过论证和分析,决定采用生物加强超滤(MBR)工艺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作为电厂循环水系统及锅炉补给水系统的补充水;并对工艺进行了优化:污泥回流选择后提升方式,抽吸泵兼做反洗泵,改进了膜池排空方式,设计了消泡系统.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运行后出水水质良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电厂机组近年来向着高参数大容量方向迅速发展。为适应高参数机组对水质及水量的要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离子交换法处理锅炉补给水,虽可满足不同参数机组对水质的要求,但对于大出力水处理系统,则存在着所需交换器数量繁多、系统复杂及运行  相似文献   

13.
结合浙江台州电厂4期废水回用处理工程,介绍V型滤池工艺及其特点。两年多的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过滤质量和效率高,运行稳定,出水浊度优于电力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设计指标,且节水节电。  相似文献   

14.
针对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工艺组合及设备参数的传统确定方法存在的计算量大、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建立设备及其属性数据库,根据水源来水水质及机组对水质指标的要求确定满足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的工艺组合及设备参数。将其应用于某火力发电厂化学制水增容工程中,验证了该方法在先进性、经济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比传统方法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王桂华  侯勇 《吉林电力》2013,41(3):23-25
以华能营口电厂采用膜法海水淡化工艺为例,介绍了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系统运行状况、运行控制指标、关键设备的选择,调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并指出,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达到设计要求,能够满足电厂超超临界机组工业用水及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每年可节约淡水220×104m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0引言国家电投乌苏热电分公司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采用生水经过主厂房生水加热器加热再经过多介质过滤器+离子交换除盐的处理工艺,离子交换除盐处理后的出水作为锅炉补给水。离子交换除盐设备系统中,一级离子交换除盐设备采用单元制系统,共两套,混合离子交换器采用母管制系统,共两台,满足锅炉补水的数量及水质要求。最近,我厂1号阳床多次出现再生后,投运不久就出现漏钠现象,要究其原因,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东胜热电厂2×330 MW机组工程采用城市污水经处理净化后的再生水,通过论证和分析,决定采用生化处理与膜截流优化组合技术(BAF+CMF-S)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水作为电厂补给水.系统运行后出水水质优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为回用水源,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和超滤(UF)相结合的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处理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城市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浊度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出水水质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补给水的标准要求;由于受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影响,曝气生物滤池对CODcr的降解能力较弱,组合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偏低,但出水水质达到了再生水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控制指标。从运行结果来看,组合工艺对磷的去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EDI水处理技术在上都电厂4×600MW机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全膜水处理技术(盘式过滤器+超滤+二级反渗透+EDI)制备锅炉补给水。重点介绍EDI装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运行结果表明,全膜水处理工艺运行可靠,管理简便,产水水质能满足锅炉用水要求。此外,采用全膜水处理技术彻底消除了传统混床树脂再生系统使用的酸碱和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超超临界机组对锅炉补给水有很高的水质要求。介绍了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水化学工况特点,三菱公司对其水汽品质控制要求,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选择;以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一期2×1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介绍了其采用超滤+反渗透预脱盐处理工艺作为预脱盐处理系统的配置情况,其超滤产水SDI为1.23,反渗透出水电导率为3.6μS/cm,除盐率不小于98.7%。实践表明,超滤+反渗透+一级除盐+混床能满足超超临界机组对锅炉补给水的特定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