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中值滤波的一种快速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数据处理中的中值滤波算法速度较慢,已不能满足三维勘探中数据处理对运算速度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值滤波快速算法。该算法从制约中值滤波速度的因素即排序次数出发,对传统中值滤波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将传统算法对每个窗口数据的排序改进为只进行一次窗口数据的完整排序。对各种算法运算量的对比得知,快速算法大大降低了排序时的比较次数和赋值次数,因而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且数据量越大,快速算法的优势越突出。从地震数据体中取长度为10000000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测试,新的快速算法在窗口长度为5时,滤波速度是传统算法的2.6倍;窗口长度为21时,滤波速度是传统算法的10.08倍。  相似文献   

2.
在大地电磁勘探中,当近地表三维电性不均匀异常体的几何尺寸远小于电磁波的趋肤深度时,阻抗张量会发生严重畸变。若不消除这种影响,反演得到的电性结构会偏离真实构造,进而影响后续的地质解释。传统的畸变校正方法大多假设区域构造为一维或二维,而实际区域构造一般都是三维。文中从阻抗张量的振幅—相位张量分解出发,基于不含畸变的振幅张量分解参数与相位张量分解参数最为相似这一特点,以对应分解参数差异之和建立目标函数,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搜索畸变参数,将目标函数值作为粒子的适应度,实现区域构造为任意维性的大地电磁电流型畸变校正,提出了无需区域构造维性假设、适应性更广的大地电磁电流型畸变校正方法。最后,应用该方法对三维模型和实测数据进行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值滤波窗口的形状和大小对滤波效果的影响,给出了自适应中值滤波的算法。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在对受脉冲噪声污染图像的降噪处理中,中值滤波要优于均值滤波,合适的窗口选择有利于保留图像的细节,对有更大概率的脉冲噪声污染图像,自适应中值滤波相比中值滤波有更优的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4.
速度的精度直接影响地震解释结果与储层预测的可靠性,本文以原始速度谱为基础,经一系列校正、平滑、滤波,形成最终速度数据体。基本思路是:(1)以原始速谱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剔除、中值滤波和平均值平滑,然后通过Dix公式或模型迭代反演求出地层层速度和平均速度;(2)求出井中速度与速度谱之间的系统偏差与校正系数,并对工区內所有速度谱进行校正,并与测量成果结合建立初始速度数据体;(3)应用趋势面分析对数据体进行平滑;(4)进行纵向插值与平面上网络化,形成最终速度数据体。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可以用中值滤波器来衰减相干波场,在VSP资料处理中衰减下行波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该滤波器沿波场某个“方向”对全道集做滤波,未滤波记录减去滤波后的记录就得到最终结果。这种中值滤波方法可称之为“相消法中值滤波”。自动估算记录中相干波场的慢度,根据各点的慢度将该方法推广,以时、空变方式应用于整个地震记录。 中值滤波器是非线性滤波器,因此要了解其性能比了解线性滤波器性能要困难得多。不过,仍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中值滤波器性能:(1)对具体的时间序列用伪传递函数;(2)中值滤波器对简单地震模型的响应;(3)分析中值滤波器对模拟诸如叠加剖面上断层之类的终止波的阶跃响应。依据这些简单方法可直观了解这些滤波器的性能,同时也给出了一种半定量测量方法。振幅逐道变化时中值滤波器性能下降与线性滤波器的性能下降相类似。若(在t域)加一个低通滤波器,且在记录上斜着做中值滤波可改善滤波器的性能(就信号畸变而言)。中值滤波器对阶跃的响应受背景噪音强弱的影响。中值滤波器引起的阶跃畸变接近于强噪音背景下相应的线性滤波器的阶跃畸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阐述了wave-by-wave波场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条件,并对几种常用的波场分离方法:f-k滤波、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的原理和优缺点做了简单介绍。用这四种方法分别处理了地面近零井源距VSP数据、地面三维VSP和海上三维VSP数据,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wave-by-wave波场分离方法较其他方法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结构方位滤波在体曲率属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各向异性扩散方程的基础上,结构方位滤波通过扩散张量构建结构张量,从而控制滤波的方向和速度,实现压制噪声的同时保持地震反射同相轴的边缘信息,增强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突出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该方法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扩散张量对扩散方程滤波作用的影响,将高斯核和微分算子进行卷积,得到了稳健的结构张量,由此得到了计算三维结构方位滤波的方法。通过加入断层算子使结构方位滤波方程在扩散作用的同时有效保持断层构造等不连续性信息。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体曲率属性的计算并与中值滤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提高和体曲率属性的正确提取与分析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Y1井区主要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但由于目的层埋深大(5000~6000m),储层薄(8~10m),储集体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反射能量弱,加上煤层干扰,使得储层识别、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能同时进行振幅校正和相位畸变校正的反Q滤波方法对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分辨率处理。首先选择过井地震剖面进行相位校正,通过与测井资料合成记录进行对比获得最佳相位校正算子;然后进行振幅补偿,通过频谱分析调整振幅补偿算子,确保反Q滤波在振幅补偿的同时不破坏各种有效频率成分的相对变化关系;反复进行上述处理获得最佳Q值模型,该模型具有时变和空变的特点。用最佳Q值模型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补偿处理,明显提高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的识别能力与储层预测精度,落实了地层上倾尖灭线及砂体展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郭建  王咸彬  胡中平  王仰华 《石油物探》2007,46(5):509-513,530
准噶尔盆地Y1井区主要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但由于目的层埋深大(5000~6000m),储层薄(8~10m),储集体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反射能量弱,加上煤层干扰,使得储层识别、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能同时进行振幅校正和相位畸变校正的反Q滤波方法对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分辨率处理。首先选择过井地震剖面进行相位校正,通过与测井资料合成记录进行对比获得最佳相位校正算子;然后进行振幅补偿,通过频谱分析调整振幅补偿算子,确保反Q滤波在振幅补偿的同时不破坏各种有效频率成分的相对变化关系;反复进行上述处理获得最佳Q值模型,该模型具有时变和空变的特点。用最佳Q值模型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补偿处理,明显提高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的识别能力与储层预测精度,落实了地层上倾尖灭线及砂体展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横向中值滤波是地震资料去噪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但对数据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否则便达不到理想的去噪效果.叠前可控震源资料满足中值滤波方法的应用条件(即能量一致、波形统一和时间对齐),但样点较少时,常规中值滤波会因样点不足而产生边界效应问题.为此,提出了环形中值滤波技术,即将样点首尾相接,这样在样点不足时可由邻道数据补充.针对可控震源资料中存在的多道连续出现强噪声这一问题,提出了环形非对称中值滤波技术,给出了含强噪声样点的识别方法和替换方法.基于理论模型和实际可控震源资料,讨论了环形非对称中值滤波技术的正确性、实用性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三湖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湖地区浅层低速异常体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从浅到深“下拉”现象,这种“下拉”异常给气藏识别带来了陷阱。只有采用正确的静校正方法,消除浅层低速异常体影响,才能正确识别由含气目的层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下拉”现象。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确定〖WTBX〗V1〖WTBZ〗速度和参考模型,采用折射静校正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进行高低频分离,先应用高频分量,叠后应用低频分量来确定构造形态和交点闭合。剩余的静校正量用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解决。台东2号含气异常钻探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复杂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与静校正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针对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问题,本文研究了三维初至波表层模型层析反演及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三维地震直达波、回折波、折射波及三者组合的初至波和具有三维空间变速优势的三维层析反演,实现了适应速度任意变化的复杂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此法对初至的要求是,只需检测首先到达的波的起跳时间,无须解释此波的类型;三维模型正演采用以费马原理为基础的三维网络法射线正演方法;三维层析反演采用带阻尼的最小平方QR分解迭代算法。采用上述措施不仅可提高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的可靠性,为三维地震资料层析静校正提供合理的表层速度模型,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增强了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维处理方法及其在江苏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江苏油田对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没有采用全三维处理方法,致使三地震资料处理的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研究了一套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处理方法软件,主要包括三地震预处理,三维速度分析和三波动方程空间域一步法偏移、将这套方法用于该区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三地震资料处理,明显地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精度和剖面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5.
巴彦浩特盆地沙漠区的二维地震资料原始信噪比低、静校正量大,针对该区资料特点,在资料处理中采用了低降速带模型与交互迭代静校正,F-K速度滤波,区域异常振幅衰减,地表一致性补偿,人工交互拾取叠加速度,保护浅层信息,衰减随机噪声等技术为主的处理流程和手段,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为地质解释人员提供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地质雷达和瞬态瑞利波法进行地表静校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才 《物探装备》2001,11(2):84-88
地质雷达是勘探浅层目标体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解决地表静校正问题时地下折射界面与地层速度有特殊的条件要求,使它在复杂地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瑞利面波的频散特性能较好地解决地表层速度。只要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的技术长处,并掌握地质雷达工作的关键-灵活、准确地使用雷达天线,解决复杂地的静校正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7.
海南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海南福山凹陷地理环境特殊,属于陆地与浅海过渡区域,其地表条件及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由此导致了地震资料品质差、分辨率低。通过开展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处理后的资料效果令人满意。关键的处理技术包括微测井积分法静校正技术、匹配滤波法子波整形技术以及交互减去法压制多次波技术。针对海南特殊地理地表条件,在大炮初至、折射法静校正和层析法静校正等常规静校正技术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开发研制的微测井积分法静校正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静校正问题,使得有效反射的连续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对主要的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优缺点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匹配滤波法子波整形技术消除了不同接收条件下的地震信号的不一致性。研究区内浅表层火成岩的存在,导致了多次波异常发育,采用交互减去法压制多次波技术后,消除了多次波干扰,有效地保护了一次有效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地表地震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提出地震数据连片处理中的静校正建模方法。该方法以全区野外静校正量为控制网格,以折射静校正量为主,进行综合静校正建模,从而解决了该区三块三维地震资料的拼接问题(无闭合差,无相位差),同时查清了该区的小幅度构造、地层不整合关系、断层位置,确保了三块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构造的真实性。此外在三块三维工区拼接处还发现了玛005井北三叠系百口泉组3砂层组岩性地层圈闭,展示了该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 6 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 ,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 ,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二维原始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和草湖地区的目的层埋藏较深,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发育,信噪比低。通过分偏移距和优势频带静校正组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和深层叠加成像等主要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提高了深层叠加成像的精度。经初步解释和地质分析认为,所处理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归位准确,剖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清楚,规模较大,基本落实了所部署测线工区的地下构造,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以前尚未认识到的构造或构造显示,丰富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