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弛  澄蓝 《新建筑》1992,(3):36-39
劳伦斯·哈普林的环境设计观点包括三个方面:①人的活动应作为环境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②设计是一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的整体性问题,必须依靠集体的努力和使用者的参与。③环境设计应与自然生态原则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城市社区室外体育设施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空间环境设计原则和要点,指出实际工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特性及要求进行分类,以塑造出符合使用者身心需求的,健康舒适的体育锻炼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静 《山西建筑》2008,34(11):72-73
介绍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分析了实施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无障碍卫生间的设计原则,从结构空间、功能空间和环境空间三个角度探讨了无障碍卫生间的设计,以给使用者提供方便,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4.
"图示与图析"社会调查方法引自环境行为学的调查方法,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领域,通过客观观察与记录,辅以问卷和访谈,利用图示语言将观察对象呈现,有助于设计者寻找规律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以西安典型的遗址环境——钟鼓楼广场作为调查地点,以场地上的使用者作为调查对象,探索了"图示与图析"法在人们对遗址环境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使用者对场地的感知、行为活动以及实体环境要素对使用者的影响3个方面)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城市遗址环境公共空间提高空间使用舒适度,推动精细化、人性化设计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的下分设计方向,主要研究建筑物以外的环境相关问题,并通过设计理论与美学要求,实现对环境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从而达到更加适宜与符合使用者要求的"第二自然"的景观环境。在当今日益满足的室内居住和使用环境的背景之下,室外环境既景观环境,作为充实人们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改善人们居住整体环境的重要环境空间而存在。由于"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的范畴当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伴随  相似文献   

6.
我们试图通过设计的力量,让村民从旁观者逐渐变为设计者、建造者、制度制定者和最终的使用者,最终达到共同缔造的乡村社会治理作用. 在村史馆的建设上,设计师运用"乡土再造,融合设计"的原则,首先对村内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再利用,节约成本;其次对功能布局重新编排,增加展览空间、休憩空间、小型纪念品售卖空间以及村民活动的室外...  相似文献   

7.
<正>医院装修设计需要根据专业标准化来进行设计,既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也要为使用者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节约能源、控制感染、保护环境、降低造价等众多因素。病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特殊环境,不同区域、不同科室、不同病区、不同使用对象,病房的室内装修设计也会涉及不同的技术方法和原则。一、统一的原则规范1、人性化设计私密性。病房是患者治疗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介绍沈阳金柏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整个空间的特点,试图探讨真正的使用感受对于设计者的影响, 从而建立一个体现企业文化的使用空间,体现真正的为使用者创造宜人环境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园中,使用者与环境的关系、使用者与使用者关系是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常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者是不直接参与设计程序过程的,而使用后评价(POE)让使用者的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去的重要一环。文章以梅溪公园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来了解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以及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清华大学专家公寓一期、二期一北一南位于草木丰美、环境清幽的清华大学胜因院内,属于学校老校园核心区的一部分。一期是为我国知名学者提供的住所,由3个私密的院落组成;二期是为高研中心海外学者短期居住而建的酒店式公寓。由A、B、C、D 4栋小楼组成,南北以钢结构连廊相连。辅以公共空间和配套甩房。由于项目位于校园之中。追求质朴的外表、人性的内涵是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校园中不追求华丽的外表,以和谐的比例和朴素的材料融合现代居住模式,使建筑掩映在绿荫丛中。做到适用、经济、美观。建筑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期和二期的使用者分别为国内知名学者与国外高访学者。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通过对使用者特定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趋近自然的医院建筑康复环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循证设计"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医院建筑环境中促进患者康复和医院使用者健康的自然概念和自然要素,提出了医院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医院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2.
<正>校园内的所有建筑的立面都是按照"外壳与内核"的原则进行设计的,表现为两种立面类型:"外壳"界定了建筑体量朝向外部和开放空间的立面,而"内核"则是内院与中庭空间。这些设计旨在强调建筑之间的聚合感及同质性,强调超越建筑体量,可共享且形式化的建筑语言。"外壳"由穿插在柱、梁或基本建筑结构中的通体合金玻璃幕墙组成,幕墙具有热效应。合金外壳以不同间距安置在立面之外作为遮阳系统,这些系统因不同建筑而各异。为呈现统一的建筑风格,所有建筑外部都包覆着"不锈钢",且以垂直结构为主。因此楼层水平方向的线条得以融入背景,且使每个建筑的整体高度看起来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居住小区设计中缺乏环境细部设计的问题,对环境细部设计中的一些运用原则与措施做了分析,提出居住规划及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造文明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环境细部设计是建筑设计意念的延伸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华中建筑》2019,37(9)
正"平衡建筑"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指导创作实践的总体学术框架,其思想基础源自"知行合一"这一传统哲学思辨,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平衡建筑十大设计原则概括为"特定为人、矛盾共生、渴望原创、多项比选、技术协同、低碳环保、摹拜细节、溶于环境、终身运维、获得感动"。①特定为人,即平衡好建筑师个人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以人的复杂性和独特的视角来构筑对相关使用者的关心和爱护。②矛盾共  相似文献   

15.
吴国祥 《建筑施工》2010,32(8):749-752,755
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工程建设中全面贯彻铁道部确定的"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流为主,以旅客为中心,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环境。在具体实施中,通过细节设计处理与精心施工,让每一个具体部位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凸显了人性化细部处理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景观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斐  胡维平 《山西建筑》2007,33(13):10-11
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设计依据,从心理需要、心理特征两方面阐述了使用者的个人心理因素,并对影响使用者心理因素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设计居住区景观的原则,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海狸工坊"办公空间是一个为影视传媒公司所量身定制的新型办公空间,我们通过一个多孔的"盒子"的植入来完成对使用空间的加建:占据了约一半场地大小的"盒子"容纳了天井、会议室等所有内向性房间,而将"盒子"外部的流动空间留给开放式工位使用,"盒子"上的多孔便成为了被墙体分隔的空间之间的纽带。整个空间由一个螺旋上升的路径连接了5个不同的标高,错层设计和多孔的墙体,共同创造了一个"人在画中  相似文献   

18.
该项目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个体和场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减小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方法被具体运用在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中,包括:制定确保经济、城市、乡村综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其中的首要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实施严格控制。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isto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between the infrastructures, the…  相似文献   

19.
使用者行为与住宅热环境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住宅使用者行为节能,引入一种使用后评价与社会-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住宅在使用过程中的采暖、空调和通风行为对室内热环境和用能的影响,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征。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分别对样本户进行测试及计量,记录使用过程的热环境和用能客观数据,并结合使用者行为调查获得的主观数据,分析存在的差异和特征,寻求原因和解释,揭示热环境、用能状况与使用者的关联性;结合实例阐述这种分析结果对于从节能角度优化住宅设计和指导使用行为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拓展住宅节能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世界建筑》2014,(4):76-77
<正>城关区社会福利院坐落在西藏拉萨市郊。福利院占地4200m2,总建筑面积5400m2,约150个床位。设计团队对当地的养老居住需求及生活特点做了深入调研,在设计中着重把握"与村落和谐共生"、"符合养老服务运营需要",以及"尊重当地老年人居住习惯"等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