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开发方式、管理水平及其他诸多原因,产生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矿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文中以一煤矿为案例,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其中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流程研究;二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管理系统建设;三维地形的建立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展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矿区及附近区域进行地表与地下三维建模;信息数据库建设,包含重点地区的矢量信息、属性信息和地标信息等内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开发等。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为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针对广东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矿山恢复治理建议和矿山环境管护对策建议,为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以新丰铁帽顶铁矿为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获取矿山占地情况、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础数据。利用Smart3D软件开展矿区实景三维建模,真实模拟矿区三维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鲁塘矿区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由于长期大规模的集中开采,造成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矸石堆漫山遍野、土地植被损毁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开展全面的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本文在对鲁塘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及其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鲁塘矿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特征,其中矿山地质灾害、矸石堆占用破坏土地和水资源破坏问题较严重;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结合鲁塘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以往恢复治理成效,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按照“统筹部署、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采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土壤重构技术、植被重建技术等技术方法,提出了“三大片区、四大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矿业集中开采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深入了解危机矿山的矿区控矿地质条件,有利于指导危机矿山就矿找矿,扩大资源远景储量.分析评价了潮州厚婆坳银锡铅锌矿区挖矿地质条件,为该矿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矿山地质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以郴州市玛瑙山矿山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依据相关规范和矿山环境特点,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治理方案。该方案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有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该区域进一步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文章首先论述了矿山地质环境及治理恢复现状的调查内容与方法,并以任楼煤矿为研究对象,在对矿山关键地质环境要素详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任楼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特征和被破坏情况,并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使矿山开采与恢复治理工作协同开展,为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武生 《采矿技术》2009,9(3):115-117
矿山周边地质探矿工作是延长矿山寿命的一项紧迫和长期战略任务。在分析盘龙铅锌矿区现有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盘龙铅锌矿区开展周边找矿的潜力,提出了盘龙铅锌矿区开展周边找矿工作的主要理由、思路和勘探网度及手段,客观评估了预期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常规方法难以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有效描述的问题,以五龙沟金矿区为例,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首先建立了涵盖社会经济、矿山开发、自然地理、基础地质和矿山环境等方面共15个指标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各指标的分级标准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各指标的评价分值对矿山地质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分别采用热点分析法、高低聚类分析法、密度分析法等空间统计分析法对该矿区的地质承载力进行了进一步评价。评价结果与矿区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较一致,对于实现该矿区安全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松宜矿区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采用矿山地质环境安全综合指数法进行了松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划分出安全差区、安全较差区、基本安全区、安全区,并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或安全方面进行矿区土地利用适宜性概述评价,为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应对与合理解决平朔矿区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展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平朔矿区面临的煤炭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分为地面塌陷问题、含(隔)水层结构破坏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液体废弃物问题、露天采坑占地与边坡稳定性问题以及矿区次生地质灾害问题等六大类,并对矿区每类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以期为同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矿山开发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积极开展矿山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矿区地质环境特点和与矿山生产安全、人体健康等有关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及时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还提出了开展矿山环境地质的一般工作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对矿区野外实地调查,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采空区面积小,采动影响较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预测评估,矿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较严重。综合分析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将矿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确定地质灾害及影响或破坏的土地资源作为治理防治对象,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措施。研究可为指导矿山开拓开采、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为自然资源和环保主管部门矿政管理和日常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铜陵矿区由于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截止2012年底,全市因采矿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085.9hm2;地下水均衡遭到破坏,最大降深达已达100余米;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边坡等地质灾害。铜陵市通过积极创新保证金制度、扎实推进矿山复绿行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接城市建设、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开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局面;总结了铜陵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还存在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治理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提出国家应加大对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铜陵市应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确认制度,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铜陵矿区由于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截至2012年底,全市因采矿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085.9hm2;地下水均衡遭到破坏,最大降深达已达100余米;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边坡等地质灾害。铜陵市通过积极创新保证金制度、扎实推进矿山复绿行动、矿山地质环境对接城市建设、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开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局面;总结了铜陵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还存在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治理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提出国家应加大对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铜陵市应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确认制度,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蒋仁伟  谈树成 《金属矿山》2019,48(5):170-176
为有效应对四川省白马红格矿区存在的过度开采与无序开采行为,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的不足,根据矿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选取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矿山开发、矿山环境、基础地质5个要素层共14个指标构建了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了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表明:矿区承载力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布和空间发展规律,根据承载力高低可将矿区划分为优等区、中等区、差等区,绘制了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布图,并对各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白马红格矿区承载力整体较低,中等区与差等区面积总和为615.73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28%,差等区面积达到79.25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3.6%,研究结果实现了对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可有效反映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状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矿区承载力差等区,提出了优化矿区周边环境、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绿色矿山等措施,对于提升整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遏制矿区存在的不合理开采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塌陷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煤塌陷地环境整治直接关系到矿区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疆独特的地形条件以及准东煤田的煤层、地质、地形情况,按照技术上可行、环境上有效、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为新疆矿山及地质背景相似的矿山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及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在贵州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况顺达  赵震海 《中国矿业》2006,15(11):49-52
贵州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矿业生产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随着矿业开发的发展,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本文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对全省因矿山开采而诱发或产生的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岩溶石漠化的加剧、水资源污染、地质灾害等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遥感影像特征进行了总结。快速、准确、经济地摸清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曹家埠矿区为一开采多年的老矿山,区内资源已基本回采完毕,急需开发后备资源,保证矿山持续发展。根据该矿区Ⅲ号矿体的地质资源概况,开展了水工环地质调查,进行了开发利用技术方案论证及经济效益概算。  相似文献   

20.
路晴晴  江勇 《煤炭技术》2024,(4):128-133
以某矿区为例,根据矿区地质资料以及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将矿区分为8个地质分区,确认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区和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分区。根据矿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合理选取9种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因素,并采用组合赋权法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ArcGIS插值方法开展矿区地质环境评价分析,得到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结果。根据地质环境评价结果,从地质灾害、地貌景观、土地损毁3个角度介绍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策略,旨在为后续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