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贝尔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沉积,分布零散,呈条带状、点、块状分布,砂体规模窄小,剩余油挖潜难度大。本文结合局部地区的沉积特征和动态资料,研究了窄小砂体在贝尔油田的开发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贝尔油田窄小分流砂体、薄差油层的挖潜方法,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首先通过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对喇嘛甸油田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四种沉积微相。研究喇嘛甸油田储层的物性、岩性以及含油性,分析了储层非均值对剩余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喇嘛甸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开采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研究区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主体席状砂发育的部位,其次是表外储层,最后是水下分流河道和主体席状砂等物性较好的砂体之中。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精细地质研究后对杏南开发区葡一组河道砂体及剩余油分布的认识,首先从垂向、平面和层内三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并且总结了不同类型河道剩余油分布的特征,提高了对储层砂体及剩余油分布的认识程度,对进一步选择提高采收率方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是油田开发的重点。为满足精细挖潜需求,砂体识别技术需要不断的深化研究。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为研究区块,依据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成因及沉积作用的差异,结合电测资料,从井组剖面和砂体微相相带图两个方面对高台子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特征以及砂体的几何形态等四个方面分析,找出了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一套识别方法,对喇嘛甸油田高含水时期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宋力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5):110-112
葡北油田平面上连片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厚砂体实际上是两个或者多个单期河道在纵向上的叠加。两期河道之间和单期河道内部都发育有岩性或者物性的隔挡层,这种隔挡增强了储层非均质程度,降低了水驱效果,严重影响开发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本文根据岩芯和测井资料分析提出了储层构型5级划分方案来描述葡北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其中四级、三级结构面所控制的结构体分别为单一河道砂体和单河道砂体内的加积体,可以通过测井和岩芯进行识别和井间对比,单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内部夹层是葡北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将三级和四级结构体特征和识别作为本文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更加细致详细的了解,那么就需要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空间位置分布以及数量需求与储层间的关联性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以此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摘效率。喇萨杏油田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水淹问题,从而导致剩余油分布集中度不高,基于沉积相带图来具体分析影响河道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相关因素,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依据该油田自身特点来构建地质分析模型,在分析实地勘探收集到的现场资料基础之上,对油藏数值进行模拟分析,具体展开物理模拟实验,旨在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的横纵分布规律。通过对河道砂剩余油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明确不同沉积类型河道中剩余油实际形成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吴起油田楼坊坪区块北部长6沉积特征,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取心井段沉积微相分析、砂体对比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大,大部分处于研究区中部。长6主要分布2~3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整体呈南北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长6中长61和长62的连通性最好,而长61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连通性也好。油气主要存在于长61和长62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9.
李元宁  陈艳霞 《辽宁化工》2011,40(3):264-266,271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认为胡尖山-吴起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层序特征,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水下天然堤沉积,水下决口扇沉积4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今后该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层沉积原理,把濮城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七个层。其中沙二下亚段,主要由水下河道砂体、前缘席状和远砂坝砂体三种成因砂体组成,水下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层砂体,但其层内非均质性变化较大。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在面上的平面非均质性,耐剩余油的分布取决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结论:郝84井区长6油藏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一定程度上受构造的影响。长6油层组的石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杏子川油田楼坪区位于鄂尔多斯沉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对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楼坪区长6油层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好,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13.
哈尔温油田葡萄花油层砂体分布零散,分布规模小。通过对测井、岩心等基础资料分析后发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油水分布规律复杂,纵向上油层、同层、水层间互发育,同一时期沉积砂体含油性不同,可见含油性不仅受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断层对油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油藏类型总体上为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4.
濮城油田沙三上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通过对沉积构造、储层粒度特征岩性等分析 ,进一步将前缘亚相细分为 6个微相 ,即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等。动态监测资料分析认为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微相为目前主力产层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席状砂、水下决口扇微相砂体中 ,故为今后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5.
兴隆台油田南部地区主要为马19断块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下部兴隆台油层。经过近40年的高效开发,目前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分析、古生物标志及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马南地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探讨了扇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马南地区扇三角洲发育于高山入湖的短促的湖相沉积,湖平面的周期变化造成了多期的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扇三角洲的主要沉积类型。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储层平面、纵向上的严重非均质性,水驱效率不均导致分流河道间、正韵律沉积顶部剩余油富集,具有较大的挖潜、提高采收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吴起油田长8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起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岩石以细粒长石砂岩沉积为主。根据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垂向序列、测井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综合分析,认为吴起油田长8主要为深湖相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2种微相类型。该区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安山  高苗苗  刘冠华 《辽宁化工》2010,39(12):1285-1289
根据大量的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间湾等六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是该区长6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方向。沉积相分析师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李罡  董效锋  刘晓娟  闫健 《辽宁化工》2010,39(7):739-742
根据大量的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分析,认为姬塬地区长21油层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层序特征,可将该区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间湾等六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是该区长21的有利储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方向。沉积相分析师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顶面拉平的小层对比技术和测井曲线特征变化,在新民油田研究区中提出了复合河道的4种连接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进一步对单体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分析表明,单体河道砂体平均宽度150~500 m,平均厚度3~5 m,平均宽厚比为50~150。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宽度和厚度较大的复合河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及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6油层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沿北北东方向分布的条带状、块状储集砂体,主要类型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以及席状砂等砂体。长6下部长7油层组在纵向上沉积的旋回性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