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龙首山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元古代龙首山边缘沉降带形成和发展、古生代边缘沉降带活化隆起和陆缘带局部坳陷、中新生代断块活动等3个构造时期。龙首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古陆西南缘,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区内铀成矿受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控制,铀矿化相应地分为3个成矿期,即元古代成矿期、古生代成矿期和中新生代成矿期、与3个成矿期相对应,龙首山成矿带形成了分别与下元古界变质岩。祁连期重熔型花岗岩和中新生代断块升降有关的3个铀矿化成矿系列。龙首山成矿带成矿模式可概括为:下元古界地层预富集→(吕梁期)伟晶状白岗岩体预富集(或祁连期花岗岩类岩石预富集)→(天山期)断裂构造、热液蚀变预富集→(印支期、四川期和喜马拉雅期)脉体叠加工业富集。  相似文献   

3.
利用人工和天然地震剖面解释,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南天山与西昆仑帕米尔冲断带的空间对接关系.结果表明:在浅层阿图什与克拉托—明尧乐背斜带之间是来自于南天山与西昆仑帕米尔冲断带的构造结合带,南天山冲断带可分为浅层叠瓦式冲断系统和深层的隐伏双重冲断系统,西昆仑帕米尔冲断带以乌泊尔基底断裂为界分成北部的克拉托—明尧乐背斜带和南侧的乌泊尔背驮盆地;在深层塔里木地块受到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乌泊尔右行走滑断裂的控制作用,产生南北两侧的双向大陆深俯冲作用,致使南天山与西昆仑仰冲于塔里木地块而抬升,形成南北两大新生代复活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新路锡矿田岩石、矿石及锡石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一致;中酸性脉岩类的稀土配分模式与地壳同熔性花岗岩类相当;白面山矿床与中酸性岩类具密切的成因联系;石门矿床成矿物质与中酸性岩类只有空间伴生关系,没有成因联系;六合坳锡矿床中锡石的稀土配分模式除继承了簸箕岭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外,还有Er负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5.
关于花岗岩类形成作用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及南岭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特征及其与内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论证了花岗岩类形成作用及其成矿连续演化的完整过程;进而提出现代花岗岩类形成作用的完整概念包括岩浆的发生,岩浆的作用与成岩,以及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三个部分。三者属同一作用过程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岩浆的发生过程(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是所有壳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形成所必经的第一步,但往往只是地质历史早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同造山,同碰撞)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保留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特征。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是花岗岩类形成的作用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是所有花岗岩类都具备这一发展阶段,往往是在地质历史晚期或特定的构造环境(晚造山、后造山为主)下形成的花岗岩,才不同程度地发育岩浆热液的活动与成矿。不同地区、不同造山带,有其特定时期的成矿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了华北石炭二叠地层特点、岩溶陷落柱总体特征以及煤田岩溶陷落柱区域分布规律,运用区域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史——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受欧亚构造域板块挤压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认为华北地区基本处于构造压应力状态,构造活动强烈,发育诸多造山带、隆起带和深大断裂带,新生代的喜山运动时期,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同时,太平洋板块回弹,在中国大陆东部,华北地区压应力释放,处于构造张扭应力状态,形成了大量张性NNE走向正断层,提出岩溶陷落柱分两期发展,最终形成于新生界喜山运动时期,得出古构造应力场是岩溶陷落柱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准噶尔碰撞造山作用与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成矿系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准噶尔是中亚-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炭纪一二叠纪经历了强裂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发育多种多样的花风岗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间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陆俯冲→陆-陆碰撞→陆内造山挤压-伸展→板内裂谷,区域花岗岩类从大洋M型科长花岗岩类→岛弧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造山隆起区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S型偏碱性花岗岩类→陆内俯冲断裂深熔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8.
北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和剥蚀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北天山的隆升和剥蚀的历史,对在伊林哈比尔尕山(简称伊山)山前带采集的6件花岗岩、正长斑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测年结果表明,径迹中值年龄变化于(125±10)Ma~(51±4)Ma之间,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北天山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是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且东、西段的抬升存在差异.白垩纪以来的北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东、西段隆升在时空上的分异性可能与区域深部特定条件下的差异性活动和热-流变学性质的差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侧向汇聚部位,是检验碰撞造山动力学模型的理想场所。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区已有地球物理和新生代岩浆岩数据,探讨这些资料对碰撞造山带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指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部位的壳幔结构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兰坪—思茅地块、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等的中地壳(15~30 km深度)普遍发育低速层,表明富水层或者部分熔融物质的存在,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流动提供了可能。部分熔融产物以大型剪切带内具有高Sr、低Nd同位素特征的淡色花岗岩脉为代表。但是,扬子板块同等深度下却发育高速层,其组成很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它的存在阻隔了碰撞带物质向东流动。扬子板块和兰坪—思茅地块下地壳底部均出现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根据新生代具有高Sr、低Y的岩石显示的下地壳源区特征,结合该区地质演化历史,将上述两套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分别解释为新元古代铁镁质弧岩浆岩和二叠纪—三叠纪铁镁质弧岩浆岩。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南、北分区特征,在26°N以北表现为SN向,在26°N以南表现为近EW向。这一差异跟俯冲的印度板片撕裂有密切关系。该撕裂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上显示为突变的印度板片俯冲角度,在地表表现为苦橄岩、煌斑岩、埃达克岩以及淡色花岗岩等的集中出露。这一新模型明显区别于前人的岩石圈拆沉和对流减薄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强调已知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岩石建造-构造地质体现时的综合结果,突出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原则,广西归属1~8级大地构造单元,属欧亚板块(1级)、华南陆壳板段(2级)、中新生代南华褶皱系(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双向陆上造山带,3级)的一部分。南华褶皱系广西部分可分成3个4级大地构造单元,广西基本大地构造单元,云开大陆边缘弧褶皱带、桂东北弧后陆内褶皱-冲断带和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讨论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类矿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在造山带也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其相关的大规模幔源岩浆作用有什么特点,发生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剧烈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以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疆北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为例,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右行走滑,加剧了俯冲洋壳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为源自软流圈及交代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这些作用的相互叠加为黄山—镜儿泉成矿带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条铜矿与秦岭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条裂谷位于华北陆(板)块南缘的北部,中条群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海域的沉积环境,应包括在秦岭-大别活动带内.从中条裂谷的地质特征分析,如NNE-EW向构造格架、火成岩省、古地热状态及成矿作用等,均与秦岭造山带碰撞作用息息相关.对华北陆(板)块南缘,南、北秦岭造山带,扬子陆(板)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和上地幔元素丰度比较,可知扬子陆(板)块以富含Cu为特征.由于古元古代以前,扬子陆(板)块已俯冲到华北陆(板)块之下,同时古热幔柱脉动式活动频繁,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矿质来源,在中条裂谷的深部形成含铜(金)的成矿物质场,又有基性和酸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以及具中低温、压的古地热构造环境,为创建释放热流场和成矿动力场奠定了控矿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造山带的榴辉岩和有关变质表壳岩石中柯石英及金刚石等标志性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发现,已证明陆壳岩石能俯冲到大于120 km的地幔深度并折返至地表。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和相关的榴辉岩相岩石常常与具有低级变质矿物组合的岩石(如变质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或斜长角闪岩等)密切伴生,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联系却一直是地质学家长期争议的焦点?查明这两类岩石的变质演化历史以及相互联系,对理解大陆的深俯冲及折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分析若干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变质不均一性的研究成果及成因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岩石保存超高压变质记录的若干关键因素,包括原岩性质、变质流体、构造变形、退变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张连昌      董志国      陈博  张新      张帮禄    朱明田      计文化  冯京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2-35
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①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 ②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 ③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 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上接 2 0 0 0年第 4期第 34 3页 )2 扩张作用与造山作用2 .1 关于这类盆地的成因说  有关我国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盆地成因说 ,可概括为下列几种主张 :①分为挤压和拉张 2种盆地成因说[1 0~ 1 3] ;②早期挤压后期拉张成盆说[1 4~ 1 7] ;③挤压成盆说[1 8~ 2 3] ;④升降成盆说 ,把中国非海相盆地分为弯曲沉降、热力裂谷 (破裂沉降 )、周边上升和张弛断块 4种成因类型[2~ 4] ;⑤大陆扩张成盆说[2 ,2 5~ 2 9] 。  目前 ,多数作者认为 ,陆缘盆地和边缘盆地形成于拉张大地构造环境。然而 ,绝大多数作者依然主张陆内盆地挤压成因说。2 …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型大陆扩张盆地的特点和性质取决于距离相邻相关大洋的位置。从陆内到中新生代特提斯洋岩和北西太平洋岸,分别发育了陆内、陆缘和边缘盆地,各有3个系列,羽状对称排列,越近洋岸,活动性越强,演化世代越新。发育时期盆地处于扩张状态,属于扩张性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造山作用,对于塑造造山带细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成为造山带造形的“砥柱”。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造山作用有3种类型,大陆扩张盆地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对理解板块构造登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几乎每个造山带都存在初始碰撞时限的争议,碰撞造山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碰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不清楚等。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现碰撞造成的强烈挤压变形明显滞后于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同时,碰撞过程还会出现滞后型弧岩浆作用。将这些碰撞初期出现的滞后型构造岩浆事件单独划分成一个碰撞造山阶段,称之为软碰撞阶段。由此,碰撞造山过程由软碰撞、硬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组成。其中,软碰撞阶段主要发育与低速率应变有关的变形构造和与俯冲大洋板片有关的岩浆事件; 硬碰撞阶段主要为高速率应变的变形构造和大陆岩石圈俯冲诱发的岩浆事件; 后碰撞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伸展构造来调节挤压应变,同时发育与大陆岩石圈拆沉、断离和撕裂有关的岩浆作用。软碰撞和硬碰撞阶段的挤压作用会造成铅锌矿床就位在褶皱逆冲带内,硬碰撞和后碰撞阶段发育的大型走滑断层控制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后碰撞阶段出现的伸展构造赋存有金锑多金属热液矿床。碰撞造山带内保存有早期俯冲和后期碰撞阶段的新生地壳,为碰撞造山带金属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中东欧地区地处欧洲大陆的东部,与欧洲大陆一起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该区从北向南依次跨越了东欧地台西南端?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东部及阿尔卑斯褶皱带大部,总体上显示了由北向南逐渐变年轻的地质演化历史。该区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主要金属矿产有Cu、Pb、Zn、Au、Ag等,集中产在北部波兰和南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矿床类型主要是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含铜页岩型等。该区可划分出4个成矿带,分别为内喀尔巴阡山—阿尔卑斯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Au-Ag成矿带、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罗多彼斑岩型Cu-Au和热液脉型Pb-Zn成矿带、ABTS(Apuseni-Banat-Timok-Srednogorie)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带、波兰南部MVT型和含铜页岩型Pb-Zn-Cu成矿带。前3个成矿带位于阿尔卑斯—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蒂娜地区,属于特提斯成矿域地中海成矿省的一部分,与俯冲、碰撞造山有关;而第4个成矿带属于劳亚成矿域欧洲成矿省的一部分,与盆地伸展有关。在各成矿带内又可划分出若干个矿集区。中东欧地区金属矿床主要产于其南部阿尔卑斯造山带,具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及相关伴生矿产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