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哈密南—郑州±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黄河大跨越标段施工中,利用50t吊车和T2T80型双平臂旋转抱杆对N4跨越塔进行组立,有效地解决了跨越塔因塔腿根开大,横担长且质量大而造成的组塔困难。详细研究了N4跨越塔的组立关键技术,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长横担铁塔吊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哈密南—郑州±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黄河大跨越标段施工中,利用50 t吊车和T2T80型双乎臂旋转抱杆对N4跨越塔进行组立,有效地解决了跨越塔因塔腿根开大,横担长且质量大而造成的组塔困难.详细研究了N4跨越塔的组立关键技术,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长横担铁塔吊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500 kV台山电厂二期接入系统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跨江塔高202.5 m,地形特殊,钢管塔组立施工难度大.针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钢管输电铁塔组立,采用座地双平臂抱杆组立钢管高塔,介绍了座地双平臂抱杆的特点、安装流程、软附着计算、吊装施工及拆卸步骤.施工经验表明,此技术可应用于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的角钢塔和钢管塔组立.  相似文献   

4.
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跨越工程,跨越塔塔高和塔重均为世界输电塔之最。面对工程建设中铁塔高、重、大、结构复杂、高塔组立无现成设备、指挥及就位困难以及如何使架线施工不影响长江通航等难题,开展了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技术上克服了组塔及架线施工这两个难题,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同类型输电线路跨越施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电力学报》2019,(3):305-313
昌吉—古泉±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多次跨越重要输电通道,途径的安徽芜湖地区经济发达,线路通道狭窄。单基跨越塔重量及高度均达到大跨越设计跨越塔的规格,铁塔采用常规的角钢塔设计,庞大的体积和高精度的组装要求,使得设计和施工均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塔型特点,采用吊车和T2T120型落地双平臂抱杆相结合的组塔施工方式,完成跨越塔组立。该项目构建的跨越塔组塔施工工艺对后续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组合式抱杆组立大跨越铁塔施工技术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郎福堂  郭昕阳 《电力建设》2007,28(11):25-30
三峡右荆500 kV 输电线路长江大跨越工程中的SZKT 型大跨越铁塔, 利用内悬浮外拉线抱杆与人字副抱杆有机结合的组合式抱杆, 进行分解组立的施工方法, 巧妙地解决了大跨越铁塔因头部横向尺寸宽、单吊重量大而造成的组塔施工困难。该施工方法以及人字副抱杆的安装、拆卸施工工艺, 可供在建的1 000 kV 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长横担铁塔组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7.
500 kV湄洲湾海上跨越高塔组立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海锋 《电力建设》2009,30(12):21-24
莆田LNG电厂500 kV送出湄洲湾海域大跨越为国内首条500 kV海上大跨越工程,其中的19 号海上大跨越高塔为我国第1次在海中组立500 kV大跨越双回路钢管塔。海上高塔组立施工存在着海上施工场地狭小、运输装卸难度大、高塔吊装困难、高空作业安全监控及防高坠问题突出等。为了确保高塔组立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对海上高塔组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舟山与大陆联网螺头水道大跨越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跨越工程,其370 m高塔结构复杂,且地处海岛,组塔施工难度大。详细总结了370 m高塔组立施工技术,包括施工总体方案、抱杆结构、高塔具体施工技术等,为类似大跨越高塔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苏电机工程》2004,23(3):27-27
20 0 4年4月13日9时2 8分,位于江阴市利港镇的5 0 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南跨江塔完成了最后一吊。它标志着世界最高输电塔的江阴长江大跨越两座跨江高塔已安全组立成功。此前,北跨江塔已于11日下午吊装结束。5 0 0kV江阴长江大跨越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华东江苏5 0 0kV输变电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江苏电网北电南送的重要通道。该跨越为双回输电线路架设,全长370 3m ,其中跨江部分2 30 3m。它共有6基输电塔,南北岸分别建跨越塔1基,锚塔2基。跨越塔高346 .5m ,为世界输电塔之最,跨越宽度为世界第三。为确保安全,承担施工任务的江苏省送变电公司从人…  相似文献   

10.
《青海电力》2013,(1):47
3月21日10时许,在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境内,随着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长江天堑,备受瞩目的我国1 000千伏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长江大跨越,为整个工程按期投运奠定了基础。该工程通过立于长江南北岸的两座输电高塔直接放线跨越。两座跨越塔是皖电东送工程的最高塔,也是目前我国特高压工程第一塔,单塔高277.5米,重达2 650吨,跨越长江长度约3 km。此次跨越工程采用两根牵引线一次牵引三根导线的方法,实现全部36根导线空中跨越,全线贯通。跨越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还启用了直升机辅助施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中346.5m跨越塔的概况,分析了该输电高塔施工的难点,简述了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信息     
500 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竣工投运 2004年11月18日,我国建成世界最高的输电铁塔——500 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圆满完成。从此,在长江两岸多了两座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要高的500 kV江阴长江南北跨越塔。  相似文献   

13.
我国长江大跨越混凝土输电塔修建较早,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塔身混凝土及钢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损坏。通过对安徽省内2 处长江大跨越混凝土塔的现场检测和鉴定,分析长江大跨越混凝土塔存在的问题(如环向钢筋露筋锈蚀、混凝土表面粗糙、混凝土内纵向钢筋轻度锈蚀、混凝土裂缝、某些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混凝土碳化),并提出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北江大跨越工程立塔及架线施工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伟  郑少鹏  聂金鸿 《电力建设》2009,30(10):33-36
在立塔施工中,采用了可拆卸塔吊内附着抱箍和专设塔吊高空解体装置,提高了立塔施工效率;在架线施工中,采用了“二牵二”倒拉和“尾送”放线技术,解决了山区大跨越特殊地理条件下放线张力过大的难题。北江大跨越工程的立塔和架线技术的改进可为后期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采用塔吊组立高塔的施工方法,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组立方法,在业界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但在高塔组立完成后,特别对于高度超过180m的铁塔,由于单边导线横担的长度长、重量重,需采用长吊臂的塔吊,其塔臂附带动力系统的整体重量达7t以上,如何把塔吊头安全的拆卸下来成为了一个关键,以500kV台香线崖门大跨越为例介绍拆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东一 《华通技术》2005,24(1):10-10
2004年11月18日,我国建成世界最高的输电铁塔——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圆满完成。从此,在长江两岸多了两座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要高的500kv江阴长江南北跨越塔。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组立酒杯型直线塔的铁塔结构和组塔施工,介绍座地旋转双摇臂抱杆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其具有安全可靠、受力结构合理,施工作业半径大,塔材构件就位方便,解决无外拉线工况吊装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孙德新  程利军 《电力建设》2012,33(3):111-115
根据黑岩子长江大跨越的地形情况,合理设置张力场及牵引场,采取2种方式展放□15 mm防扭钢丝绳横跨长江。引绳展放采取了区别于常规大跨越施工的方式,各级引绳根据需要在耐张跨越塔处灵活转接绳头,并在张力场和牵引场之间的放线滑车内往复循环展放,避免了引绳在张力场及牵引场间转运,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9.
外附着JL—150塔吊组立跨江高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涛  范龙飞 《电力建设》1999,20(5):54-57
220kV台泽温输电线路椒江大跨越工程SZK跨江塔高175m,下部根开22m,重335t,采用外附着塔吊组立工艺,消除了安装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了质量,克服了其他组塔方案技术上的困难和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大跨越高塔组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10月15日,随着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人员将我国首个特高压工程第一基铁塔的塔材平稳、准确的吊装到1000kV黄河大跨越N3号基座,标志着我国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正式进入铁塔组立阶段。承担特高压工程建设任务的安徽送变电公司员工在施工现场把“特高压第一塔”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献给了党的十七大。黄河大跨越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1000kV特高压晋东南至荆门试验示范工程的一个关键项目。工程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46km处的洛阳孟州市西化工乡,采用三座123m高的主塔,两座68m高的锚塔组成,主跨越段长达1220m,跨越段全长3651m,塔材总重达22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