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北京市的全球化发展为背景,等距选取1992、1995、1998三个断面年,采用栅格模型(Grids System),对1990年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全部及第二、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北京市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两大动态特征:集聚-扩散-集聚的交互过程和向中心和向外围的双向同步推进.北京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在1990年代表现出全球化以及由工业化向非工业化转变的同步进程,在空间上外资工业项目促进了在城市边缘区城市空间的定向突破,同时第三产业外资项目加速了其中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1990年代天津市外商投资的抽样数据,通过GoldenSoftware软件建立二维、三维空间模型,重点分析了天津市外商投资的空间分布的若干特征:外商投资选址与城市工业园区以及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第二、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分布分别呈现轴向、圈层规律;动态空间上有扩散——集中——扩散的趋势;外商投资在中心城区总体呈现中心—外围递减规律,并且指出这些特征体现了新兴工业国家大城市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或高速发展前期的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代以来,"世界500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起飞极具影响.认识"世界500强"在长三角洲地区投资的时空演变、行业演变及内在机制对于跨国公司、FDI的研究,对于地方政府引资策略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1990年代以来所有"世界500强"在长三角各个县、市、区的投资行业、投资空间分布进行"过程分析"和"空间分析",并简要分析了投资演变特征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战略地区”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空间的生产”理论,将珠三角战略地区的发展划分为“工业化主导(改革开放至1990年代末)”、“城镇化主导(2000年代以来)”和“创新驱动主导(新时期)”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战略地区“空间的生产”的背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地区是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与权力联盟下“空间的生产”的典型代表.不同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下,社会资本在不同领域的积累和循环则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战略地区.战略地区的发展必须顺应客观市场规律,只有政府权力引导、市场资本投入和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战略地区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各类“创新空间”或许是今后一段时期战略地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圳市的经济起飞是靠外资带动的 ,因而外资企业 ,尤其是外资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对城市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认识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市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深圳市 1985、 1990、 1994、和 2 0 0 0年“三资”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资料从密度、行业、投资方式和投资来源等多角度分析了其空间的分布特征 ,并将其空间分布机理总结为规划效应、通道效应、边界效应、中心效应和联系方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 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空间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全球化、交通方式、政策制度等驱动要素,政府及企业的主体行为对制造业空间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工业用地矢量数据及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对1990年代以来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武汉制造业郊区化重构过程、扩展模式及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要素层-行动层-空间层”的制造业空间演化解析框架.研究表明,要素的驱动作用、主体的行为逻辑共同决定了制造业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分布格局.以上发现可为未来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引导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产生大量的新城市空间实例,对城市环境和公共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介绍上海新城市空间的发展,包括背景分析、新城市空间主要类型及特点,并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城市空间典型实例深入评析。本文的目的在于:首先,努力寻找通向人性化公共空间之路;其次,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于新城市空间领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选取1990—2013年的数据对黑龙江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效应、就业效应和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积累资本过程是挤入效应,促进了资本总量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就业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对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促进了外贸总量的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吸引外资,应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拓宽外资来源国别,扩大投资领域,创新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9.
千庆兰  陈颖彪 《城市规划》2003,27(11):60-64
199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聚居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边缘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文章从比较视角出发 ,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对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特点、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以期为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68-69
为了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空间分布规律复杂的特征,采用"分级分类、岩溶相控、多类型融合"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规模大小、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属性特征进行建模,建立了基于岩溶成因的融合原则,实现了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融合,并通过新钻井验证了模型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此类强非均质性油藏的地质建模,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类型储集体及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模型,细化了XX单元的储量构成,其中,溶洞储量占63.1%,溶蚀孔洞储量占34.5%,大尺度裂缝储量占2.4%。该模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1.
边缘城市的北京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  孟婧 《城市规划》2012,(4):32-36
边缘城市是美国大都市多中心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城市现象,在欧洲和澳洲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本文以丰台科技园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北京的边缘城市现象及其形成背景与机制。丰台科技园各项条件已经满足美国边缘城市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边缘城市。它是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重构过程中依托位于城市郊区的科技园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形成的"增长联盟"是推动丰台边缘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未来一段时间,类似的边缘城市还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12.
城市科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区为案例,基于工商登记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城市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科技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区位条件、商业环境、技术因素、文化环境、孵化环境、集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科技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冯健  周一星 《城市规划》2003,27(5):55-63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通过与 1 980年代情况的对比 ,剖析了 1 990年代以来北京市总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市域、各圈层地域、各区县等不同地域层次上的分布及最新变化趋势 ,以求对新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有所裨益。文章最后还综合了对北京、上海和杭州的最新研究成果 ,讨论了 1 990年代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渺希  刘铮 《城市规划》2012,(9):23-28,38
借鉴世界城市网络(WCN)的概念框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体系。基于中国城市网络(CCN)的计算结果,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位竞争不再仅依赖于线性地拓展腹地赢取空间垄断地位,而是以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在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城市节点层面,上海、北京成为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沿海的城市群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内地的大部分城市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链接程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在城市网络层面,城市之间关联网络中的首位效应(北京—上海的关联)非常明显,三大城市群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间的网络构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链接。  相似文献   

15.
西方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如何界定、计量、描述、分析公平问题一直是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公共服务公平性的研究经历了1970年代以前的地域均等、1970-1990年代的空间公平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来的社会公平三个主要阶段。通过梳理西方城市公共服务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趋势,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相关研究,对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公平规划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2019,(6):34-39
分析了北京顺义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历程和特征,比较了顺义文创产业聚集情况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关系。发现其空间布局较为凌乱,没有充分利用顺义现有的各类资源禀赋,与其空间区位优势不匹配,且东西空间发展差异巨大。文章归纳了文化创意产业对空间的需求特征,并根据文创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文忠  刘旺 《城市规划》2002,26(12):86-89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 ,就北京市近年来住宅区位空间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呈圈层式向外扩展 ;二是城北发展明显快于城南 ;三是基本形成五大住宅扇面 ;四是CBD、望京、亚运村和中关村成为京城居住最受关注的区位。从今后住宅空间的发展趋势来看 ,奥运村地区和城南一些区域将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Hotels are a neglected facet in economic and tourism geography as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hip on hotels is produ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hotel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10 as part of the country’s expanding tourism economy. The analysis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several locational influences, which have been isolated in existing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the significance of spatial patterns of market demand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leisure travel, domestic business tourism, and of the hosting of mega-events. Since 1990, the South African hotel industry necessarily has adjusted to new market demands related to the vibranc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growth as well as an expansion of domestic tourism including of a new black leisure and business tourism market. By 2010, the hotel industry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reflects the enormous changes, which have take out place in the South African tourism sector since democratic change. The transformed geography of the hotel industry is a response to changing demands associated with South Africa’s rise as an emerging international leisure and business tourism destination, including for regional visitors from sub-Saharan Africa,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business tourism, and the shifting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 market, which incorporates an increasing share of black South African tourists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以期为我国山地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