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冬奥元素与隧道景观设计的融合是目前隧道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对人、机械、环境三者对驾驶者的眼动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发现环境因素对驾驶者的眼动影响最大;结合隧道景观设计对驾驶者的影响,分析基于冬奥元素的隧道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冬奥元素隧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隧道侧墙景观现状应用效果,加强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有效结合,对隧道侧墙景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隧道侧墙景观设计的若干原则;并以2022年冬奥会为背景,基于运动项目图标、会徽及场地设施等,从图形和色彩两大视觉要素入手,探讨了冬奥会元素的提取要素,提出了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冬奥元素融入隧道侧墙景观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为隧道侧墙景观设计与冬奥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跃峰 《四川建筑》2007,27(3):36-37
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环境美学的要求,铁路隧道洞门及洞口的设计理念应该从传统的“温饱型”设计(只满足洞门基本功能要求)向新型的“小康型”设计(不仅满足基本功能,同时强调环境美学)转变。主要论述了铁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原则和要素,再结合一些成功的铁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案例来说明景观设计在铁路隧道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环岛干道全线"全维度隧道景观"为例,简要介绍了提取"闽南文化"的景观设计元素,兼收并蓄地引发了一些对于景观设计中功能与装饰完美结合的思考,对隧道景观的挡墙及隧道顶进行装饰、美化,留下城市建设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5.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是隧道设计技术的重要发展,是实现“国土绿化生态工程”的重大技术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典型的隧道洞口类型,探讨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中几个问题,如典型洞口的类型划分、实用的设计手法等。并对设计手法中2个关键问题——不同类型洞口的景观设计参数和隧道洞口数据库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洞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心理学评价方法以及目前隧道洞口设计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6.
毛光东  陈咏泉 《四川建材》2009,35(2):267-268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边远山区高速公路已逐渐成为现阶段建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一般来说,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众多。如何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地貌、地被特点,保护隧道进出口生态环境已成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常吉高速公路隧道景观绿化设计的实践基础上,对搞好隧道景观绿化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7.
隧道洞门是隧道的门户,不仅是一个防护承载结构,还是隧道所在区域的标志性景观结构。作为城市隧道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景观结构工程安全、美观,是每个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泉州市朋山岭隧道洞门景观设计为例,洞门景观遵循自然、生态、因地制宜,实现了洞门结构安全可靠与景观造型的有机结合,以期能为隧道洞口景观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边远山区高速公路已逐渐成为现阶段建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一般来说,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众多。如何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地貌、地被特点,保护隧道进出口生态环境已成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常吉高速公路隧道景观绿化设计的实践基础上,对搞好隧道景观绿化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9.
郭丽文 《山西建筑》2010,36(1):357-358
结合安徽省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实践,根据高速公路美化环境的要求从植物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美学的角度,阐述了公路工程沿线路基、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隧道洞口等区段的绿化设计要点,以完善公路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0.
罗旭东 《云南建材》2012,(3):191-192
本文就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问题、设计内容、设计特点、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何汛 《中外建筑》2011,(6):70-71
技术美学在当下城市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技术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解读,继而结合现代建筑和后工业景观两个实例分析了技术美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技术美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岭公路隧道的洞口景观问题,随着隧道工程的迅速发展已经显得愈发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发展总体情况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洞口景观的主要作用,包括消除旅途疲倦、文化展示和传递、地标及环保等作用。进而对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过程及表现形式等展开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艺术作为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亟待更多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华丽的洞口景观是否又对安全行车造成了不利影响,以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的评价问题值得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尹培如 《新建筑》2013,(6):140-143
受明末园林美学的启发,为使当代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达至更抽象的平衡,尝试直接取法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新路径。借助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的理论优势,针对建筑设计的专业特点对此"六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将气、韵、意、景、笔、墨等组成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层次性的范畴系统,为构建当代语境下的民族化建筑美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如舫  赵晟宇 《华中建筑》2012,(10):109-112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但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仍有不足,在环境塑造上并未体现美学特质。该文以设计较为成功的台湾高雄为例进行研究,作为我国地铁车站外部空间设计以提升景观美学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要理解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可以从它与生态健康、社会公正以及经济繁荣3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着手.但在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中,美学方面的要素鲜被提及,或者反过来,认为将视觉与审美融合对可持续和审美都是多余、无益的.主要考察美(beauty)与美学(aesthetics)在可持续性的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主张,除了生态修复设计外,要使文化可持续,还需要许多别的作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启示性的景观设计:让体验过如此景观的人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而对环境足够的关切则能改善环境.这就需要考虑到“审美的环境体验”(aesthetic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的作用,例如对“美”的感知,应当更加倾向于“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c)”,而不是“个人中心主义(egocentric)”.受到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的许多作品的激发,把这种观点以宣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这些作品通常并不被认为对生态设计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要理解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可以从它与生态健康、社会公正以及经济繁荣3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着手.但在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中,美学方面的要素鲜被提及,或者反过来,认为将视觉与审美融合对可持续和审美都是多余、无益的.主要考察美(beauty)与美学(aesthetics)在可持续性的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除了生态修复设计外,要使得文化可持续,还需要许多别的作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启示性的景观设计:让体验过如此景观的人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而对环境足够的关切则能改善环境.这就需要考虑到“审美的环境体验”(aesthetic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的作用,例如对“美”的感知,应当更加倾向于“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c)”,而不是“个人中心主义(egocentric)”.受到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的许多作品的激发,把这种观点以宣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这些作品通常并不被认为对生态设计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要理解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可以从它与生态健康、社会公正以及经济繁荣3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着手,但在关于可持导续性的讨论中,美学方面的要素鲜被提及,或者反过来,认为将视觉与审美融合对可持续和审美都是多余、无益的.主要考察美(beauty)与美学(aestheties)在可持续性的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主张,除了生态修复设计外,要使得文化可持续,还需要许多别的作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启示性的景观设计:让体验过如此景观的人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而对环境足够的关切则能改善环境,这就需要考虑到“审美的环境体验”(aesthetic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的作用,例如对“美”的感知,应当更加倾向于“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而不是“个人中心主义(egocentric)”,受到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的许多作品的激发,把这种观点以宣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这些作品通常并不被认为对生态设计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应国强  刘厚平 《山西建筑》2010,36(3):318-320
以西南地区一座跨长江的特大型桥梁的桥面铺装为例,简要介绍了环氧沥青混凝土设计的相关内容,从桥区的自然气候情况和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前对钢桥面板的除锈、涂装、防水粘结层要求进行了简述,并对不同用处中环氧沥青结合料及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要求进行了介绍,从而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