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李渔对饮食烹饪、养生之道亦有研究.李渔著有《笠翁偶集》(又名《闲情偶记》).在该书卷五“汤”条下说:“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汤而曰羹  相似文献   

2.
以太极图图案入馔,是中国菜肴造型的一大特色,如陕菜的“太极八卦鱼肚”、鲁菜的“翡翠羹”、京菜的“一品盘”和较普及的“细沙炒八宝”等等。这类菜品上桌,有一种古色古香、静穆幽远的气氛,倍增其文化色彩。可是,如果那一位不慎将图案制错,则有些美中不足了。而这种失误,在烹饪中往往见之。为此,这里特地介绍一下烹饪中的太极图及其绘制要点。 “太极”与“太一”意义相近,指派生万物的本原。《易·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据此,太极应  相似文献   

3.
世人称道中国烹调之妙。但中国烹调为什么妙,且超乎各国之上?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先秦以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谙熟烹饪之道,以饮食、烹饪之事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烹饪超越了做饭做菜的局限,升华到一种思想、哲理的境界。 笔者正在为上海文化出版社组织编撰的《中国食经》撰写“食论篇”。深感先哲们对食与自然、食与社会、食与健康、食与烹调、食与艺术所发的议论,十分精辟,至今仍可视为饮食文化中的珍宝。出版此书,尚需待些时日。因此,择其部分食论,陈述演绎,供同好者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读者,当您翻开本期《四川烹饪》时,可曾记起这已是她第100次与您见面了!1983年,也是11月的一天,《四川烹饪》创刊号带着浓浓的巴蜀文化气息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那时,连我们自己都未敢奢望当时在期刊界还属“小不点”的《四川烹饪》能有今日之发展规模,能取得两获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联会颁发的主国优秀科技期期刊奖之殊荣。说实在,作为编者,我们时刊物自动的成熟和发展有时也抑不住要生出一种满定感,但是这打不意味着我们已被成绩迷往了双眼,我们很清楚《四川完旺)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远。《四川表证》之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烹饪》2014,(10):92-94
《随园食单》在中国烹饪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对烹饪理论的经典论述以及书中罗列的烹饪须知、戒单、食单等。对今天的厨师仍旧有着指导性意义。来a江苏省委办公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的严昌海师傅闲股时喜渎《随园食单》,他认为该书之妙,不仅在于贪单的本身,也在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真情实感的流露.袁枚曾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所以在食单之前先讲须知.用料讲究顺其天性。洗涮讲究顺其纹理.调剂因物而异.火候棍时而动.诸如时令、忌戒等。任何行业都能成为艺术。只要你能全身心地投入。饮食更是如此。在严师傅的菜肴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对生活和烹饪的热爱,以及对菜肴原汁原味与艺术美感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烹饪》、《烹调知识》等刊物中有好几位烹饪专家,发表了有关伊尹为“烹调之圣”、“烹调圣祖”之说。文中都是引证《吕氏春秋·本味篇》为史证。其中也介绍了大段有关伊尹的事迹与烹饪理论知识。不过前人对《吕氏春秋》一书早有评论。如陈继儒、胡适、鲁迅等名家曾说《吕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杂家著作,其史料未必确切,多有传说、附会成分。 又据《尸子·仁义篇》称“汤举伊尹于雍人”,但《尸子》一书早已亡佚,且尸子(公元前390-330年)与孟子(公元前372-289年)不仅年龄相差无  相似文献   

7.
崇宇 《四川烹饪》1996,(1):48-48
近几年来,《四川烹饪》连载了黄文毅先生关于“味型谈”的系列文章。此举为整理总结烹饪之“调”有显著贡献。然而遍读十余篇文章,喜爱之余,又觉现今烹饪术语的规范程度还亟待提高。 黄文毅先生十余篇文章,题目皆为“某某味型”,而文中却常将该“味型”谓为“某某味”。由此足见作者对复合味与复合味型的称谓,是混为一谈的。这也难怪,被誉为“集大成”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第548页谈及调味时,在“复合味”一栏中也有“……味型种类很多,常用的有①酸甜味②甜咸味……”。同样,刘自华先生编撰《川菜烹饪指南》一书中之“调味篇”,对复合味与复合味型的称谓也是任意摇摆,不予区分的。比如,书中第53页和第91页分别有:“姜汁味型是川菜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菜肴口味。”“麻辣味是川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味型。”再翻看其他烹饪书籍,《中国烹饪学概论》熊四智教授在述说川菜系“味在四川”之誉时,罗列了自“家常味型”至“咸甜味  相似文献   

8.
有“甜中之王”美称的蜂蜜,是烹饪中所用的一种上好的甜味调料,烹调时能起到矫味及增白起色功能,是烹制名特佳肴的最理想之物。以蜂蜜调甜味早在周代就有了,《礼记·内则》中就有用“枣、栗、饴,蜜以甘之”调甜味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孙亮传》中也有“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的句子,说明当时用蜜来浸渍食品。《楚辞·招魂》中也有“粔敉蜜饵,瑶浆蜜勺,觞些”的描写。可见那时已用蜂蜜做饼餐和兑果浆,这些已成为贵族们日常所享受的点心和饮料。以后随着厨师对蜂  相似文献   

9.
黄辰璐 《烹调知识》2008,(12):10-10
清代大诗人袁枚(1716—1797),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数十年,而且也是以爱吃、懂吃、善烹饪著称的大美食家而闻名江南,其所著《随园食单》就是中华民族烹饪文化史上的瑰宝。“食单”里有一道“随园”名肴叫“鸭糊涂”,据笔者查考,其莱名与郑板桥的著名书法“难得糊涂”题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烹饪史的文章,常提及《健康七妙》。何为《七妙》,笔者正在研究南京的饮食史,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作如下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据笔者考证,《建康七妙》最早见于唐初韦巨源《食帐》的附录,其后是宋初陶谷的《清异录》和清代潘永因编、刘卓英总校的《宋稗类钞》。韦巨源《食帐》的附录和《清异录》刻印时均有误。本文引自《宋稗类钞》,其内容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