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鹤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代表,人们常常用松鹤延年表达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向往.六鹤同春作为陶瓷艺术创作主题,始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六鹤是六合的谐音,六和乃乾坤六合之简称,泛指天地四方.  相似文献   

2.
荣珍堂     
《景德镇陶瓷》2006,16(2):I0013-I0013
赏析:已故梅花大师王鹤亭,1985年在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全盛期所画的300件重工特艺粉彩《六鹤同春》八角瓶,瓶型上下图案纹饰有九层之多,构图坐落有序、繁而不乱,用笔工整流畅,设色成稳、用料讲究。主体《六鹤同春》画面古松苍劲疏密有致,六鹤生动灵气高贵,上承皇家用瓷华贵,续当今艺术陶瓷典范。可见王老主体画松鹤功底深厚,构图大气,用笔洒脱。从花瓶整体内涵充分体现出这时期的艺术陶瓷精品要求极高,注重工艺全面效果。这是一件划时代不可多求的藏品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刘炜 《中国陶瓷》1994,(6):40-44
青瓷因青釉而得名,其呈色因釉中含铁量的多寡,以及烧制的火焰温度和气氛的不同,在呈色上又有淡青、青黄、青绿等色调上的差异.青瓷被正式定名,据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在此之前,晋代称为“缥瓷”.如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袍以授甘,倾缥瓷以酌(?)”之说.“缥”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织物称缥帛,晋代青瓷所呈现的那种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缥帛色调相似,所以称之为“缥瓷”.隋代青瓷因釉层甚薄,多为青泛黄绿色,又有“绿瓷”之称.在《隋书》“何(?)传”内记载说:“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无异.”唐代人们开始以“青瓷”命名,晚唐五代时越州青翠碧绿的“秘色青瓷”,终于达到了“千峰翠色”般富有诗情画意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现代人在描述唐代越瓷时,常常以“类玉”、“类冰”来形容之。据陆羽写的自传看,《茶经》成书于公元761年之前。但是,出土资料表明,在《茶经》成书时,越窑瓷器生产的规模很小,质量也很差,根  相似文献   

6.
目前陶瓷史学者普遍认为“瓷”这个专用名词在魏晋间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尔后遂被收入晋代吕忱的《字林》。主要根据晋代潘岳(公元247年至300年)的《笙赋》,其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醹”。认为此赋中不但有“瓷”字,且已有“缥瓷”之名,因而“瓷”字必定在三国魏时就已出现,然后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据《禹州志》记载: “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经多年来的考证,人们都认为:神垕这个地名老祖先起得很好,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深奥的哲理,可谓“天人合一”,名副其实.传说,这个名字源于《周易》,来自“五行”.《唐六典》中记有“神垕”乃十二月神之一,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 “水火既济,大器乃成”.神垕的后世子孙,遵循先人意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陶瓷生产.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除创烧出举世无双的窑变钧红釉外,官瓷、汝瓷、哥瓷、天目瓷等各种仿古瓷制品应有尽有,从而使这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声震瓷林,享誉海内外.韩美林老师题: “众炉之首”以嘉.  相似文献   

8.
越窑是我国古代名窑之一,它在唐代就著称于世。越窑其名始出于唐·陆羽《茶经》“四之器·盌”:“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  相似文献   

9.
俗称《猫蝶图》。系谐音、寓意双重并施于一画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盛行于清代康雍乾三朝。据《礼记·曲礼上》载:“七十日耄,八十耋”。“耄耋”即指年老高寿的长辈。绘画以“猫蝶”为谐音作瓷上绘画题材,或双猫戏杜、  相似文献   

10.
程士芬之名最早见于《黟县四志》,在“程门”条末附记:“后桂林人程士芬、碧山人汪棣效法之,亦有声。”据此,《安徽画家汇编》说:“程士芬,清光宣间,黟县人,效法程门,画亦有声。”(《汇编》所述并非县志原文)根据以上记载,不少浅绛彩学者以为程士芬、汪友棠为程门的学生。其实,这段记录根本不是指学生,而是指二人效法程门参与绘瓷的意思。而且,由二人作品细细辨析,亦可知道二人和程门没有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季学源 《陶瓷研究》2000,15(3):46-50
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 ,首次发掘便获得陶片十余万件 ,第二次发掘所获数量更成倍增加。远在 70 0 0年前陶器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祖先的生活、生产必需品。先民们的开拓史、发展史被“写”在陶器上 ,这引发了各方面研究家们的无限兴趣。而瓷文化正是由陶文化演化而来的。瓷器始于何时 ?或曰 :始于汉代。因为汉代已出现“瓷”字。武帝时的邹阳在酒赋中已写下“清醪既成 ,绿瓷既启”之句。英国人蒲希尔在《中国美术》中亦有“昔纽约大拿(Daha)古物所有一阴红色瓷之汉尊。”但有人质疑曰 :瓷器需具有胎质素白、釉色透明两大特征 ,上述二“瓷”尚…  相似文献   

12.
9月20日醴陵陶瓷史上又一惊世之作出炉了,《锦绣中华》五彩国宝凤尾尊面世发行会在醴陵成功揭幕,《锦绣中华》釉下五彩国宝凤尾尊是“千年瓷城”醴陵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华诞,国宝凤尾尊“百年回归”两大历史盛事而特别制作的珍贵纪念瓷。它是依三次评为民间国宝文物“锦鸡牡丹纹”凤尾尊限量复制的当代陶瓷精品。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陶瓷术语中,出现了一个人们瞩目的词汇“炻器”,也有的称之为“炻瓷”。人们公认这是指的介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制品。它既像瓷又像陶,同时又有别于陶和瓷。“炻器”一词,在《辞源》中没有载入,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和  相似文献   

14.
陶和瓷像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它们的本质和面目有时相似得连行家都难以分清。就说唐山的民用缸盆,这种棕红或酱黄釉色的制品,它究竟是陶还是瓷?现在人们其说不一。究其民间最初叫法,从地方志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滦州志》(1810年版)称:“瓷器,出唐山一带,只有黄黑粗瓷,瓮、盆、盘、盂之属”。《永平府志》(1878年版)称:“瓷器,出滦州唐山、开平一带,黄黑色,用烧瓮、盎诸器。”  相似文献   

15.
精瓷阁     
《景德镇陶瓷》2006,16(1):i0007-i0008
精瓷阁主人洪顯華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涉足于藝術陶瓷的收藏工作,经過20余年的辛勤努力,已成為景德鎮颇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陶瓷鑒賞家和收藏家。從2004年開始,其私家藏瓷陸續在本刊公開面世后,立即在國内外陶瓷收藏界引起較强烈的反響和一致的好評。精瓷閣此次推出的名家作品,再次匯聚厂當代陶瓷的藝術精華,可謂優中之優,精中選精,美伦美奂,欣欣向榮。藝術貴在共賞,精瓷閣希望以自己的收藏,為廣大愛好藝術陶瓷的朋友提供收藏方便。(注:本期為《精瓷闐》連載之七。連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祥見《景德鎮陶瓷》1…  相似文献   

16.
一、陶瓷雕塑制作手法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制瓷历史中,对于原料瓷土的制作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开始。在《考工记》言五材之饰中有曰:“凝土以为器”,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位于漆水西岸的小盆地上,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这里就是相传的耀州瓷的“十里窑场”现在古堡内外,漆水两岸,以及周围的多层台地上,到处都散布有古瓷片、俯拾即是。其中,以青瓷片最多,白瓷次之,其它各色瓷也有不少。可见昔日黄堡窑场之盛况。宋时铜川(当时叫同官)黄堡镇因隶属耀州,所以把烧造的瓷器,统称“耀州瓷”简称:耀瓷。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一套六册。《丛书》顾问史树青、吕济民、金维诺。名誉主编秦锡麟。主编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作者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作者祝桂洪;《景德镇陶瓷习俗》,作者周荣林;《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作者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作者李文跃;《景德镇古彩装饰》,作者方复。作者、编委均为高等院校、文化部门的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该丛书一出版发行,立刻在社会和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正如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的评价:“2004年,适逢‘景德镇置镇千年’华诞。我认为,《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便是献给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景德镇置镇千年’华诞的珍贵礼物,也可以说是‘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本刊将陆续推出专家学者对《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的书评,以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精瓷閣     
精瓷閣主人洪顯華先生從上世纪80年代初開始涉足于藝術陶瓷的收藏工作,經過20余年的辛勤努力,已成爲景德鎮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陶瓷鑒賞家和收藏家。從2004年開始,其私家藏瓷陸績在本刊公開面世后,立即在國内外陶瓷收藏界引起較强烈的反響和一致的好評。精瓷閣此次推出的名家作品,再次匯聚了當代陶瓷的藝術精華,可謂優中之優,精中選精,美論美奂,欣欣向榮。藝術貴在共赏,精瓷閣希望以自己的收藏,為廣大愛好藝術陶瓷的朋友提供收藏方便。(注:本期為《精瓷閣》連載之八。连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祥見《景德鎮陶瓷》2004年第二、三、四期、2005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2006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1月,在中国轻工联合会主办的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上,我的《醉苗乡》刻瓷板作品,引起了审核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最终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良的做工有幸获得奖项。这也是我在刻瓷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尝试。在刻瓷艺术界中,刻瓷者所刻的作品大多都是现成的照片或以他人的画作为原型,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有的创作模式。我想:如何突破刻瓷艺术已有的水平,把中国这一特有的刻瓷艺术形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更加精致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