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20t转炉上进行不同底吹供气强度和切换供气时间的全程底吹供氮试验,以及底吹介质相同时不同终点碳的质量分数对钢液氮的质量分数影响的试验,试验表明,全程底吹供氮对钢液氮的质量分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增加量不大,约为4×10^-6-10×10^-6;底吹介质相同但终点碳的质量分数不同,钢液终点氮的质量分数相差较多。由于氮气与氩气相比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冶炼对氮的质量分数要求不苛刻的钢种时可以采用全程底吹供氮。但为了减少对钢液的增氮,在满足吹炼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底吹供气强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邯钢三炼钢厂100t复吹转炉上对不同底吹模式钢液氮含量的试验,研究了转炉工序对氮的控制水平。当底吹供气强度不大于0.04m^3/(t·min)时,转炉炉后钢包钢水含氮量可控制在(2.5~4.0)×10^-5,冶炼氮含量不要求小于7.0×10^-5的钢种时可采用全程底吹氮气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大多数复吹转炉都是以底吹氮气和氩气为特征的,氮氩切换是底吹供气的基本方式。氮气作为一种廉价气源可以大量使用,但钢中氮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就会使钢质恶化,钢的塑性、焊接性能及时效性能均会变差。因此,作为氮氩切换的一种极限形式——全程底吹氮,到底能否采用,在什么条件下采用就成为复吹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全程底吹氮的研究,也是制定合理的氮氩切换工艺制度的重要依据。我厂的三座15吨转炉全部为复吹转炉,底吹为氮氩切换方式。为了上述目的,我们进行了五个炉役的全程底吹氮复吹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勇  吴伟  朱启柱  魏志强 《钢铁》2012,47(2):39-43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复合吹炼转炉底吹全程吹氮工艺螺纹钢质量及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对比采用全程吹氮和氮氩切换方式(Ⅰ模式和Ⅱ模式两种不同供气参数)对冶炼、浇铸各个时期钢中氮氧含量、铸坯、轧材内在质量及轧材综合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全程吹氮方式与氮氩切换方式钢中氮含量、轧材的夹杂物总量、金相组织的级别、屈服、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都无明显区别,但在同种供气方式上,不同的供气参数对上述结果却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同时研究了时效对轧材综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50t顶底复吹转炉氮氩切换和全程底吹氮气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0t顶底复吹转炉上对氮氩切换工艺和全程底吹N2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采用全程底吹N2工艺,当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出钢前冶炼终点钢液氮含量为0.0010%左右,与氮氩切换工艺相当。因此对于绝大部分钢种可以利用复吹转炉全程底吹N2的工艺进行冶炼,能够满足钢水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利刚 《四川冶金》2010,32(5):7-10
对复吹转炉冶炼过程增氮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供氮强度小于0.025 m3/(min.t)供气模式,供氮与吹氧时间比小于70%,减少点吹次数,减少高氮含量材料的使用量,出钢合金化前期造钢包渣,RH进行V、Ti、Nb元素合金化等措施。采取措施后,脱氧合金化后钢水氮含量控制在25×10-6以下。  相似文献   

7.
苏小利  刘文飞 《炼钢》2011,27(6):31-33
分析了不同底吹流量和氮氩切换时间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得出采用吹氧量在70%进行氮氩切换的底吹模式或者通过小流量底吹氮(不大于0.077m3/(min·t))在吹氧85%切换的底吹模式,钢水叫(N)可以控制在30×10^-6以下;同时通过对冶炼过程和出钢过程的分析,认为转炉最好采用沸腾方式出钢,如果在出钢过程中需要加脱氧...  相似文献   

8.
在260 t顶底复吹转炉上对吹氧过程中的底吹模式进行了氮氩切换试验研究,并根据钢液脱氮和吸氮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说明。试验结果表明,吹氧70%以内进行底吹氮氩切换对终点钢水氮含量没有影响;吹氧85%时进行底吹氮氩切换,氮气流量不大于16 m3/min时,对终点钢水氮含量影响不大;当氮气流量大于20 m3/min时,终点钢水氮含量增幅较大,超过50%;氮氩切换时间点及氮气流量应根据钢种而定。  相似文献   

9.
董珍  李峰  陈建新 《包钢科技》2010,36(5):16-18,22
文章研究了不同转炉底吹模式下同一钢种以及相同转炉底吹模式下不同钢种中的氮含量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转炉工艺参数、钢水成分及温度对转炉终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对实际生产中氮含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分析了钢液增氮的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BOF+RH双联吹氮冶炼钒氮钢试验。结果表明,转炉底吹、RH喷吹均能有效增加钢液氮含量。RH真空度两段式控制既能满足控氢要求又能实现钢液搬出时较高的氮含量。BOF+RH双联吹氮气工艺可以不加含氮合金冶炼钒氮微合金钢。  相似文献   

11.
氮基气氛中材料的脱硫与氮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烧结铁基零件的硫损量和硬度、尺寸变化等与氮基烧结气氛成分、压坯含硫量等因素的关系,并比较了以硫或者MnS作为添加剂对增脱硫量及烧结件性能的影响,还介绍了烧结气氛中氮含量对烧结Fe-C材料的物理性能、烧结铁材料的磁性能和烧结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以及不锈钢烧结材和冶炼钢锻材在氮吸收上的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氮钢已经被认定为是发展高质量冶金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高氮钢优良性能的认识,有关高氮钢的研制和生产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简要回顾了高氮钢的国内外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几种公认的可接受的高氮钢的生产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高氮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安阳钢铁公司采用100tFSF—LF—CCM工艺生产容器钢,操作实践表明,在FSF炉料中配加20%~30%铁水,并通过喷吹碳粉和富氧操作,形成足够的泡沫渣和强烈的碳氧反应,有利于去除钢液中的部分氮。LF采用大渣量埋弧操作,氩气搅拌和缩短加热时间,连铸采用保护浇铸,以便降低钢中氮含量,并使容器钢中含氮量达到0.005%~0.007%,有效地防止了钢材的时效脆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钒氮合金中氮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蒸馏分离一中和滴定法测定氮的含量,较好地解决了高氮含量的测定难题。  相似文献   

15.
钢液和铁液的吸氮脱氮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600℃时钢液的吸氮和脱氮以及铁液的吸氮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传质系数并与文献数据及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溶解氧对钢液吸氮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晶  傅杰  迪林  周德光  陈伯平  冯炳文  涂传江  张志明 《钢铁》2002,37(4):19-20,34
研究了经脱氧与不经脱氧钢液在裸露底吹氮条件下钢液吸氮情况。结果表明,底吹氮条件下,经脱氧钢液氮含量迅速增加,而不经脱氧钢液氮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7.
用称量法研制了瓶装的氮中甲烷与氮中一氧化碳标准气体的混合物,其组份浓度范围为10 ×10- 6 ~1×10 -2mol/mol。  相似文献   

18.
X70管线钢控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钢第二炼轧厂管线X70生产工艺,通过对炼钢各工序氮含量变化取样分析,找出了各生产工序氮含量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Q235钢中氮含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唐山不锈钢BOF—LF—CC生产工艺流程钢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针对各个工序环节增氮的规律提出了降低氮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分析研究了钢在生产过程中氮的行为及控制,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