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是内在互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更好更快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保障.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应努力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之中,以实现二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表现为文化脉络、文化支撑和文化诉求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形成文化脉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获得文化支撑,在实践中回应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顺应文化数字化趋势、实现文化共享新格局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揭示了其逻辑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亦即逻辑开端出发,到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这一新的历史开端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起点出发,到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再到十四大全方位的概括和总结,最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通过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科学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兼具时代感与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诠释,其在每个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都蕴含着具体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特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进行了探索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基本方略.在我国,治国主体是人民,而各级领导干部是治国主体的"代理人",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当前,我国干部的道德状况尚不能满足"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直接影响了"以德治国"的有效实施,因此,以德治国重在"官德"建设.在进行"官德"建设时,首先要澄清认识,其次要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重要逻辑论断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研究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今天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缘起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论,同时兼具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新中国生态治理实践特色,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就。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助于理顺其概念生成逻辑、中国化的演进逻辑以及现实路径逻辑,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思想,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关注的问题。他们立足于"现实的人",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主线,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终点。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对我国不断推进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是由深到浅,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由浅入深,因此,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教学予以统筹考虑,对教学体系中的逻辑顺序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知识性教学”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挑战,对城市发展诸多深层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即“人民城市论”为主要框架、核心内涵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论。“人民城市论”的逻辑生成于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发展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是其理论渊源和借鉴;我国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是其历史依据;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及其深层次矛盾带来的实践需求构成了习近平“人民城市论”的实践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凸显的主战场,城市的人民性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城市属性,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初心所在,必须结合新时代实践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国际战略地位。但这一外交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弱点。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毅然放弃了"结盟"外交战略,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从而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人的主体能动价值实现的条件,联系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尊重、培育、强化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就应当基于其主体能动价值的实现,应当尊重、培育、强化自为、自觉、自由的“三自”理性的能动性,使之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自”理性能动性向着由高校引领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国社会价值走向的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具体的法治制度规范,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用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4.
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本质要求,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来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内涵,是中国梦的精髓和灵魂新,新形势下,高校积极引导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当代中国大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力回答。  相似文献   

16.
海外学习学生是对外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出于体验生活、拓宽眼界、实现自我发展的动机出国进行学习,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通过个体价值导向、规范体系、组织架构等途径对海外学习学生施加影响,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7.
廉洁奉公是中华廉洁文化的现实要求和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其内在语境来看,它具有政治伦理、道德诚信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廉洁奉公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重要意义,应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六方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传统美德与志愿服务的完美结合。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既面临挑战、存在不足,也蕴含契机与优势,应从价值引领激发动力、搭建平台加强服务对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培训、关注服务项目设计的“适老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方面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