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了兼顾化学成分和热加工温度的方法来预测δ-F的形成,通过降低铁素体形成元素的含量,提高奥氏体形成元素的含量,从而获得较低的铬当量,减少了δ-F相的形成。证实了化学成分C、N、V对δ-F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有效地降低了δ-F相的含量,将δ-F相控制在5%以内,从而改善了材料0Cr17Ni4Cu4Nb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为新型叶片钢的开发设计、制造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借助X射线衍射技术(XRD),低频阻抗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BaTi4O9(f)/0.64BaTi4O9-0.36PaPr2Ti4O12复合陶瓷新材料的相组成、介电性能和样品中Ti元素的价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陶瓷新材料只由BaTi4O9和BaPr2Ti4O12两相组成,加入BaTi4O9纤维后,复合陶瓷材料中Ti^3 离子和Ti^2 郭子的含理降低,氧元素的含量提高,并对该材料体系的介电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含10?Ti4O9纤维的BPT10试样的性能最佳,其εr=64,tgδ=α10^-4(1MHz)。  相似文献   

3.
借助X射线衍射技术 (XRD) ,低频阻抗法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等手段对BaTi4O9(f) /0 .6 4BaTi4O9-0 .36BaPr2 Ti4O1 2 复合陶瓷新材料的相组成、介电性能和样品中Ti元素的价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该复合陶瓷新材料只由BaTi4O9和BaPr2 Ti4O1 2 两相组成 .加入BaTi4O9纤维后 ,复合陶瓷材料中Ti3 + 离子和Ti2 + 离子的含量降低 ,氧元素的含量提高 ,并对该材料体系的介电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中含 10 %BaTi4O9纤维的BPT10试样的性能最佳 ,其εr=6 4,tgδ =1× 10 - 4 (1MHz) .  相似文献   

4.
CaSO4晶须/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主要研究了CaSO4晶须对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热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随Ca-SO4晶须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被提高,加入CaSO4晶须并未改变聚氨酯弹性体的化学结构,只是减慢了聚氨酯弹性体的热失重速率;随着CaSO4晶须含量的增加,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磨耗量降低。分析认为,加入CaSO4晶须后。阻止了聚氨酯弹性体结构的大面积破坏,改变了磨屑的形成机理,使其由纯聚氨酯的大的片状磨屑变为复合材料的小磨屑,从而降低了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磨损。  相似文献   

5.
掺杂ZnO-B2O3低温烧结BiNbO4介质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烧结助剂ZnO-B2O3对BiNbO4陶瓷烧结特性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O-B2O3形成晶界玻璃相存在于晶粒之间,促进烧结,大幅度降低BiNbO4陶瓷的烧结温度,促使瓷体晶粒尺寸均匀和致密;但ZB的质量分数大于3%,阻碍晶粒长大,破坏晶体结构和排列,导致材料的缺陷和本征损耗增加,从而降低材料的介电性能.ZnO-B2O3的掺杂量以1%为最佳,在880℃保温4h,可达到97%理论密度,在100MHz测试频率下,εr=42,tanδ<1.5×10-3.  相似文献   

6.
采用拓扑氧化法制备δ-二氧化锰六边形纳米片,通过共沉淀法控制pH=10,使Fe2+与Fe3+发生共沉淀形成四氧化三铁沉积于δ-二氧化锰纳米片表面,形成Fe3O4/δ-MnO2磁性六边形纳米片。研究了铁用量对Fe3O4/δ-MnO2结构和晶相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Fe3O4/δ-MnO2磁性纳米片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行为,系统分析了吸附剂用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Fe3O4/δ-MnO2六边形纳米片尺寸大小均一,边长约为100 nm。该材料对亚甲基蓝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当吸附时间为1 h时吸附量约为2.7 mg/g,去除率约为86.3%。  相似文献   

7.
以生石油焦为炭质原料,向其中掺入定量SiC、B4CN瓷相,以改质煤焦油沥青作为粘结剂,通过模压制备出C—SiC—B4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DTA—TG、ED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SiC、B4CNJ瓷相对C—SiC—B4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C—SiC—B4C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与氧化温度、各陶瓷相含量、本身气孔率等有关。掺入的Sic、B4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炭材料的气孔率,同时,高温条件下陶瓷相形成硼硅酸玻璃覆盖炭基体表面,减少材料表面活性区域数量,提高炭材料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8.
田少鹏  王鹏  任花萍  朱敏  苗宗成 《精细化工》2019,36(12):2431-2437,2446
以g-C_3N_4为基底,通过掺杂Fe元素,复合MoS_2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多孔异质结结构的MoS_2/Fe-g-C_3N_4半导体材料,并测量了其光解水产氢性能,发现MoS_2含量为3%(以g-C_3N_4的质量为基准,下同)时,MoS_2/Fe-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优异,其产氢速率达到48.2μmol/h,为g-C_3N_4的5.48倍。利用XRD、FTIR、SEM、TEM、XPS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利用PL、UV-Vis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光学性质。结果发现,Fe元素的掺杂使g-C_3N_4结晶度降低,并呈现一种交叉孔道结构,极大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同时,MoS_2可以与g-C_3N_4形成异质结结构,提高了MoS_2/Fe-g-C_3N_4的可见光吸收率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了MoS_2/Fe-g-C_3N_4光解水产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无机盐工业》2005,37(3):57-58
采用多顶砧高压实验装置研究了Mg2SiO4-MgAl2O4体系在压力为22GPa,温度为1550-1750℃条件下的相变,并考查了Al2O,在γ相中的固溶度。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Mg2SiO4组分含量的增加,相组合发生了变化,依次为γ相+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镁铝硅酸盐固溶体+方镁石+刚玉固溶体;镁铝硅酸盐固溶体具有石榴子石结构,其化学成分随着体系中共存相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磁铁精矿粉和膨润土为原料、BaSO4为添加剂生产球团,基于直接配入法的组分调控方式,结合热重实验结果,研究了BaSO4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压汞仪、矿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分析了球团矿焙烧过程中BaSO4对球团矿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和钡的转变行为。结果表明,随BaSO4含量增加,预热球团抗压强度变化较小,焙烧球团抗压强度先升高后逐渐降低。BaSO4添加量小于1.5wt%时,有利于焙烧球团内部磁铁矿氧化和新生赤铁矿再结晶,孔隙率略有增加,内部氧分压提高,增强了晶粒间的固结程度,球团抗压强度提高。BaSO4含量进一步增加,球团矿内部孔隙尺寸增大,降低了内部基体的整体性,使晶粒间的连晶程度减弱,球团矿抗压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古晨伟  王战民  赵世贤 《硅酸盐通报》2021,40(10):3200-3205
以SiC、MgAl2O4细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1%、3%、5%、7%、9%和12%的金属Al,置于流动氮气中,在1 500 ℃下保温5 h烧成得到SiC-MgAl2O4复合材料,对烧后试样进行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1 500 ℃高温烧结后,材料体系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试样中物相均以β-SiC、MgAl2O4、氮化物和sialon相为主。部分金属Al在高温下氮化形成氮化铝,并参与sialon相和MgAlON形成的反应。尖晶石则转变为富铝尖晶石和MgAlON两相共存。随着Al含量的增加,尖晶石中固溶铝含量达到极限时,析出α-Al2O3。Al含量的增加使得结合相Si-Al-O-N的形貌发生变化,由板带状向板柱状过渡,最终发育成形貌较为清晰的板层状。经SEM-EDS分析,sialon相中固溶一定量的Mg元素,为sialon多型体Mg-sialon相。  相似文献   

12.
以4-羟基联苯为原料,经酯化、傅-克酰基化、相转移催化下的苄基化、氯仿反应、催化氢解等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总收率57.8%。化合物4′-苄氧基-4-乙酰基联苯、4′-苄氧基-4-联苯甲酸的结构经1HNMR、IR、MS及元素分析确证。与文献比较,该路线选择性好、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氮化烧结制备Si3 N4 -SiC复相陶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酚醛树脂作为结合剂,以冷等静压方法成型制备氮化烧结Si3N4-SiC复相陶瓷,研究了结合剂对坯体强度和生成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坯体强度随酚醛树脂含量增加而提高,最高强度达到23MPa,实现坯体可直接机械加工。经过氮化烧结,生成材料物相中含有SiC,含量达到7.1%~15.7%,并观察到细小的等轴颗粒αSi3N4、棒状晶粒βSi3N4以及少量针状和晶须状Si3N4。SiC颗粒与Si3N4结合在一起,被Si3N4包裹。Si3N4-SiC复相材料的生成机理:300~600℃,酚醛树脂发生裂解,形成单质C,残碳率为50%;1000~1100℃,C开始与Si发生固相反应,形成SiC;1100℃后,Si开始发生氮化反应,生成Si3N4。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传统固相烧结法,制备了CaBi4Ti(1-x)NbxO1(5x=0.00-0.05,CBT-N)系铋层状结构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Nb5+掺杂对CBT压电陶瓷压电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Nb5+离子,改善了CBT陶瓷的烧结特性,提高了瓷体的致密度。Nb2O5的引入降低了CBT系列陶瓷的介质损耗,改善了陶瓷的压电与介电性能。当掺入量x=0.04(CaBi4Ti0.96Nb0.04O15)时制备的CBT基铋层状压电陶瓷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d33=14pC/N,Qm=3086,εr=212,tanδ=0.0041,kt/kp=1.681。  相似文献   

15.
王成  沈文朋 《化工机械》2015,42(2):193-195
采用2G-200L型金相显微镜观察分析了4J43合金电渣锭表面质量及横、纵截面宏观结晶组织,分析对比了电渣重熔前后化学成分、气体含量和夹杂物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4J43合金经电渣重熔后,化学成分较均匀,气体含量下降且稳定,表面质量良好,宏观结晶组织致密、均匀,夹杂物去除明显,产品品质明显提升,满足典型4J43合金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常情况下,Si粉直接氮化法和自蔓延法所制得Si3N4粉体主要以β-Si3N4为主,而为了使Si3N4陶瓷有更好的烧结性能,需要得到高α相含量的Si3N4粉.本研究以Si粉直接氮化法为基础,通过添加NH4Cl、FeCl3来制备高α相含量的Si3N4粉.经XRD和SEM检测分析发现,添加适量NH4Cl、FeCl3可大幅提高Si3N4粉体中α-Si3N4的含量,最高可达88.3%,但FeCl3的含量过高时,则可显著降低α-Si3N4的含量.研究还发现添加NH4Cl、FeCl3还可降低Si粉发生氮化反应的起始温度.  相似文献   

17.
将焦宝石粉、活性炭粉和铝粉按质量比39:27.6:33.4配料作为基料,再分别加入占基料总质量0、3%、6%和9%的TiO2粉末(锐钛矿型),加入<10%的酚醛树脂为结合剂混匀后,压制成型,坯体试样干燥后,置于刚玉管式炉中,通入流动氩气,分别于1 300、1 400、1 500、1 600和1 700℃保温2 h制备了Al4SiC4-Al4O4C复合材料.利用热重分析、化学分析、XRD和SEM等测试技术,研究了TiO2加入量对材料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中的Ti在烧成过程中有少量损失,残余的TiO2在1 300 ℃前全部反应转变为TiC,生成的TiC在1 300~1 700 ℃稳定存在;Tio2加入量对材料物相组成没有明显影响,但TiO2加入量超过3%时,Al4SiC4和Al4O4C的生成温度将由1 500℃提升至1 600℃;随着材料中Ti4+浓度增加,Ti4+更容易与Al4SiC4形成有限置换固溶体而导致晶格缺陷,促使Al4SiC4在1 700℃分解,形成更多的Al4O4C短纤维,同时使试样表面生成片状Al2O3层.  相似文献   

18.
宋朝文  黄端平  张枫 《陶瓷学报》2013,34(2):196-200
采用氨基多羧酸配合物法合成La2NiO4+δ粉体,利用XRD、TG-DTA、IR、FE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并探讨氨基多羧酸配合物前驱体的热分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氨基多羧酸配合物前驱体为非晶态结构,前驱体中DTPA与金属阳离子形成双齿配位结构。配合物前驱体热分解后先形成中间产物(LaO)2CO3和NiO,进一步加热中间产物(LaO)2CO3即分解为La2O3。当热处理温度达到700℃时,合成产物中形成了K2NiF4结构的La2NiO4+δ,但同时还存在少量杂相;经900℃热处理后合成产物形成单一K2NiF4相的La2NiO4+δ,合成粉料的颗粒细小、均匀(~100nm)。  相似文献   

19.
以Na2S2为还原剂,将4-硝基-4'-氯二苯甲酮还原成4-氨基-4’-氯二苯甲酮,通过对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进行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92℃,反应时间2.5小时,4-硝基-4'-氯二苯甲酮:Na2S2=1∶1.7(mol),收率为85.80%,含量为98.08%。产品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证实。实验操作简单,分离容易。  相似文献   

20.
徐兴文 《辽宁化工》2012,41(5):437-439
用高分子凝胶法制备了稀土元素铈掺杂的镍锌铁氧体粉Ni0.5Zn0.5CexFe2-xO4,并对产物结构和电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e3+的掺杂摩尔数x为0.1时,800℃煅烧后会形成立方晶系尖晶石结构的镍锌铁氧体晶相。与Ni0.5Zn0.5Fe2O4铁氧体相比,在8.2~12.4 GHz频率范围内掺杂铈元素的Ni0.5Zn0.5Ce0.1Fe1.9O4铁氧体的tanδm值降低,而其tanδe值升高,平均值可达0.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