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内外问题和矛盾被激发,引发各类突发事件,经网络发酵演变成高校网络舆情。在理清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概念、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文章从系统建设、队伍培养、预案制定、经验总结等方面,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集体行动成效的风向标,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结构特征的感知与判别将直接决定大学生集体行动发展态势,因此,为了防止舆情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拟通过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管理平台来实现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唐伽 《电子世界》2012,(10):140-142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群体,也同样收到了来自网络信息社会化的诸多影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成为新的公共领域,网络谣言也随之发展成为谣言的新阶段。作为负面网络舆情的一部分,网络谣言表现出迅速频发、隐匿性、重复性以及破坏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交往和生活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本文试图从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的视角出发,研究理性规避这一负面网络舆情现象的可能性,并且提出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倾向,利用社交软件针对性分析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调研高校的校园官网、微博、QQ与微信,通过问卷、网络爬虫等手段收集大学生网络舆情数据。然后,通过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来提取热词和敏感信息,对热点事件进行聚类并可视化呈现舆情分析的结果。最后,基于舆情分析结果给出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颖 《通讯世界》2016,(6):255-255
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在数据载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的分析枢架已经不能满足网络舆情的分析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分析网络舆情,必须在基本的大数据基础上有所改进,以下将就网络舆情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当前网络舆情大数据的特征和分类进行归纳,并对网络舆情创新将向大数据靠拢的观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公共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舆论方式,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不小的挑战。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判与引导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能够及时反应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并且,其真实性较高,可以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阵营。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对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上的工作并不十分很重视,投入力度也不够,在管理上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主动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严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规避负面影响。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主动开辟与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舆论评论队伍,实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控、采集、研判,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快速应急预案,尽量将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本文现就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简单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了"突发事件爆发常态化、高校舆情迅速社会化、话语权争夺白热化"新的传播特点,给传统的高校舆论应对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高校应遵循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变化特点,构建有效互动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及看法,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的重点对象和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及其特点的阐述、分析,结合数据挖掘、文本情感分析等技术,初步构建出了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王佳宁 《电子测试》2017,(22):84-86,70
走入21世纪,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论情况的最主要手段.每一个社会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广大民众的反响,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一触即发,所以一个对网络事件进行监测、度量分析的智能化,体制化和全面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网络事件热度分析系统可根据配置,对各种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和数据源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机构进行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和分析提供决策参考.该系统将会使互联网可以及时掌握各种评论等信息走向,为建设健康互联网社会埋下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大事件网络舆情数量的激增,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严峻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网络舆情情感预测模型,进而对新浪微博上采集的"余姚水灾事件"进行文本情感值计算,并对其情感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也组合预测方法相对于单一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进而说明该模型在网络舆情情感预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员考核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考核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使"阳光操作"成为现实.本系统的设计结合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运用计算机自动处理考核结果,减少考核的工作量,对改进管理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乐江  肖蕾  何松  胡俊 《长江信息通信》2021,34(3):19-23,29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和应用的兴起,媒体技术的革命正在造就一个全新的舆论环境,网上言论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平台,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信息。面对网络上产生的海量信息数据,快速筛选出有用的网络舆情信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监控民情意见、情感倾向,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协助决策和分析结果,快速形成处理网络上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行性方案,是保障大数据舆论监督有效性的关键。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预处理优化聚类算法及中文NLP(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倾向分析算法的人工智能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加快有效信息的筛选速度及民情导向的分析速度,保证在海量网络数据的环境下,舆论监控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实验,与传统的统计式大数据信息分析系统进行比较,该方法具有信息收敛速度快、信息分析高效,可靠性高,特别是在做好重点关注领域的分类训练后,随着采集数据量的增长,对舆情导向分析结果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龙晶 《移动信息》2023,45(3):189-191
当前,舆论场网络舆情的热门话题大多起源于互联网,大部分重大舆情事件因互联网的传播而放大,如何追溯、治理、处置网络舆情,是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文中旨在应用区块链技术,设计一套舆情协同处置系统,实现治理主体由单一部门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网络舆情的治理,提高舆情采集与协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梅松 《信息技术》2011,(9):135-138
互联网以其便捷、虚拟化、传播快等特点使大众更乐于通过网络方式发表各自看法,形成网络舆情。政府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系统,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主导网络舆情。从网络舆情系统技术实现方面,介绍了舆情系统进行舆情收集、分析、预警、报告的整个过程,详细论述各个过程实现的关键技术,从而为理解和构建政府舆情监控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舆情载体,网络舆情监控正受到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密切关注。通过网络舆情监控,能够了解舆论动向,引导舆论发展,从而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并及时采取措施。在丰富的Web资源中,高效率的搜索并获得所需要的舆情信息是一件困难的工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基于Lucene灵活的API函数接口和可以定制的数据存储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高效率、合理的、实用的网络舆情系统,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快速监控。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发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生活质量,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但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存在许多问题,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越发广泛,同时也会接触多元化的信息,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此时应发挥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作用,减少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文章主要针对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出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高校学生大多为"90后",在信息化时代的环境影响下,强调自我、追求个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特征。如今,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信息等新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举止等都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院校在督促学生提高自身自制力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学生的现代化管理。文章对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