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商品化的实施,人们的居住意识在更新,对住宅功能质量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居寝分离、食居分离、盥厕分离的“三分离”住宅,将是今后住宅发展的趋向.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一梯两户两室两厅的“三分离”住宅方案,介绍如下.1 居寝分离单元式住宅,正在由以卧室为中心的模式,向以起居厅为重点的模式转化.起居厅在现代住宅中的重要功能已为人们所公认,起居厅作为家人团聚、会客、娱乐的共用空间和联系卧室、厨房、卫生间、出入口的过渡空间,在家庭中的使用功能和人次频率都占主导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住宅中的活动空间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起居活动已从原来的卧室中分离出来,厅或起居室成了住宅中的主要活动空间。这个主要空间应该争取良好的朝向。南向的起居厅,能更有效地利用冬季的日照而得热,减少夏季的太阳热辐射,减少住宅中的日常耗能。总之,住宅的起居厅向南,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更加适应小康生活形势下。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热环境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这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来讲,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节能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3.
钟峰 《河南建材》2008,(3):25-25
0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住宅中的活动空间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起居活动已从原来的卧室中分离出来,厅或起居室成了住宅中的主要活动空间。这个主要空间应该争取良好的朝向。南向的起居厅,能更有效地利用冬季的日照而得热,减少夏季的太阳热辐射,减少住宅中的日常耗能。这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来讲,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节能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4.
龙彬  姚强 《南方建筑》2011,(6):38-42
“宅形(House Form)”并非泛指住宅的外观形式或风格,而是特指与居住生活形态相对应的住宅空间形态,包括了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分析传统民居与当前居住建筑的差别入手,在空间组织、材料、建造技术的层面探析传统民居的现代转译。  相似文献   

5.
董巍巍 《建筑知识》2014,(5):201-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住宅中的活动空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起居活动已从原来的卧室中分离出来,厅或起居室成了住宅中的主要活动空间。这个主要空间应该争取良好的朝向。南向的起居厅,能更新有效地利用冬季的目照而得热,减少夏季的太阳热辐射,减少住宅中的日常消耗。本文就建筑空间的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祝凯 《住宅科技》2003,(10):21-22
1 自然环境与住宅建筑的关系 住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空间,人们除了对其室内空间的舒适性格外关注外,对其外部景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按照建筑学的原理,居住的景观环境与居住建筑本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孤立视之。 建筑设计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建筑师除了要考虑建筑的使用者——人的需求外,同时,还必须在选址、朝向、空间、布局、造型,以及机电系统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7.
小康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现代家庭生活特征,体现住宅的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原则。 1 设计构思 小康住宅要讲究住得舒服,因此套型平面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条件下应重点设计: 1.1 平面布局合理,做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 1.2 卧房大小适中,大起居厅,真正体现起居厅是全家活动中心。 1.3 合理分隔卫生空间,减少便溺、洗浴、洗衣和化妆洗面行为相互干扰。面积适当加大,为住户实现厨卫电气化留有余地。 1.4 设置门斗或前室,避免房间穿套,多设贮藏空间便于室内布置。  相似文献   

8.
客厅在住宅套型中的重要性 住宅中的客厅在建筑术语中称之为起居室或起居厅。它是提供住者会客、娱乐、交往、团聚等活动空间。根据人们通常的习惯叫法,本文将“起居厅”仍称之为“客厅”。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几平方米提高到近十平方米。也就是说人们已由过去的“温饱型”(解决居民住得下,分得开)逐渐过渡到“小康型”(在解决居民住得下,分得开的前提下达到住得好)。显而易见,“小康  相似文献   

9.
1居住规划的发展变化居住区的前期规划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它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居的舒适性、人与建筑的兼容性;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住户的长远要求,建筑本身在人居与时间上要有兼容性。1.1朝向与景观从以前开发的一些住宅来看,规划非常注重朝向问题,多采用南北朝向,阳台、主要房间都尽量朝南,并形成了一排排行列式的布局。这种布局整齐、造型简单、成本低,采光、通风良好,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为了迁就日照的需要去布置朝向而忽略或浪费了自然景观资源,而且行列式布局的住宅易形成对望,私密性较差,无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采暖空调总能耗是建筑运行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当今建筑节能减排主要控制的指标。建筑体形系数以及朝向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对建筑节能有着重要意义。以武汉地区居住建筑一典型板式住宅为例,采用能耗模拟软件PKPM,分析了在不同体形系数和建筑朝向下建筑的全年采暖空调能耗。研究表明,建筑体形系数和朝向对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并得出武汉地区板式居住建筑南偏东10°为最佳朝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主要通过分析居住密度、建筑的容积率、住宅的间距以及住宅通风和朝向选择几个要素对城市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实际调查所得到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以中国未来人口及家庭构成特征、心理行为特征、环境生态特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及高科技在住宅中的应用为依据 ,提出了由“起居型”向“表现型”过渡的中国 2 1世纪住宅发展趋势 ,并对居住建筑特点进行了总结。从使用面积标准 ,未来户型结构及套型模式 ,起居室等公共空间面积 ,厨房及卫生间的布局与面积等方面 ,对 2 1世纪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设计满足社会、家庭发展需要的居住建筑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居住空间应适应人们进行各种家庭行为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住宅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具体阐述 ,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小康住宅应按居寝分离、餐居分离、洁污分离及动静分离等原则进行分室和空间组合 ,体现出住宅的适居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波纳姆斯社会住宅,德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建筑》1999,(4):52-53
在法兰克福市北郊波纳姆斯的这5列社会住宅是1996年德国“未来居住奖”的获奖作品。行列式的住宅可以说是法兰克福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的居住传统。建筑师克拉姆设计的这一小区,通过5列不同长短的住宅彼此平行地错位布局,既有效地利用了所给用地,又丰富了住区的空间环境与景观层次。建筑师还从生态设计观出发,目标是以较低的能耗获得较高的居住质量。南向的布局、整体集中的建筑体形保证了最少的热能损耗。从住宅单元的人口到楼梯、通道和各户人口的过渡,以及厨厕与起居空间的相对位置都被作为一种在气候上的缓冲处理。其中…  相似文献   

15.
吴强 《云南建材》2010,(7):256-258
文章主要介绍了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和农村的施工技术条件,提出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建筑朝向、布局、体形,墙体采用易于施工的自保温墙体,窗户采用带遮阳的双层窗,屋面采用保温构造等,提高农村住宅的节能特性,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住宅套型的中厅式布局,就是以起居厅为中心,将公用交通空间(如楼梯、走道)和套内其他房间(如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分布于起居厅周围的布局形式。50年代初期所建住宅多以户内走道作为联系各个房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主要针对寒地村镇规划对住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从村镇选址、住宅朝向、村镇绿地及景观规划设计、住宅的规划布局、村镇公共空间的营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发现了一些现存的弊病,并且提出了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寒地村镇住宅的居住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李岚 《住宅科技》1999,(3):33-35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住”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住宅的规划设计就不应是单纯的房子的设计,而应该是具有“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1居住的内部环境人们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家里,住宅的舒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居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居室的软、硬件条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是不是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心理需求,这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关键。l.l使用房间功能空间的组织根据…  相似文献   

19.
杨伟林 《山西建筑》2009,35(7):48-49
根据住宅起居厅的发展及现状,探讨了住宅起居厅的功能及在住宅中的中心地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住宅起居厅在面积和尺寸、平面布置等方面的设计要点,以使起居厅的设计更能满足人们对住宅居住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外窗传热系数是影响住宅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重庆地区的高层住宅建筑,利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能耗分析软件Doe2IN进行动态模拟计算,研究不同朝向的外窗在不同窗墙比条件下,外窗传热系数对住宅建筑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规律,得出各朝向窗对传热系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