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光纤CATV网上行通道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渠怀玉 《有线电视技术》2001,8(11):29-39,98
光纤CATV网的双向通道起初是用于网络部件(光节点、放大器和电源)的状态监测,现在和将来是为客户提供非广播电视的双向业务。无论是状态监测还是双向业务,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上行(反向)通道完全是数字通道,上行传输系统是数字调制的副载波复用电缆传输系统和光纤传输系统。上行传输系统的工作频带为5~42MHz或  相似文献   

2.
1 CATV网络的现状和未来 就大部分县市级而言,现存的CATV网络通常是一种树枝型结构,这种网络只适合于从前端到用户传输广播电视信号,由放大器的特性决定大部分网络的频率范围在45~450MHz,真正达到550MHz甚至750MHz的极少.虽然有的放大器指标能达到这一标准,但就整个网络而言还是达不到这一标准。 随着我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有线电视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最初的有线电视能增加节目套数,改善接收信号质量,到今天把它作为一个宽带综合信息网,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线电视网已由传统的电缆网发展到采用光纤电缆传输的混合网即HFC网,它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大容量的传统广播电视业务,而且具备开展多种双向增值业务的条件。杭州有线电视台经过对原有网络的升级改造,在主要城区范围内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星一树结构的HFC网。其中光纤部分传输频带为750MHz,电缆部分为550MHz,每个节点所带动的范围控制在半  相似文献   

4.
黄笛 《有线电视技术》2011,18(2):49-50,59
1单根光纤内的级联多路回传通道在典型的光纤深入(Fiber Deep)网络设计中,来自4、8或12个光节点的数字化回传通道可以汇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回传带宽。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先期成本,因为接收机的数量和它们需要的空间和功率要求都会大大降低。每个光节点都支持5~45MHz回传  相似文献   

5.
2017年6月22~23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持续快速发展,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FTTH)技术研讨会在贵州省会贵阳(简称“筑”)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有线网络运营公司的200余名技术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有线电视网光纤到户及IP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700 MHz频段5G网络运营中存在广播电视系统的同频干扰风险,严重影响网络性能。从广播电视系统的频率配置出发,首先,探讨了700 MHz频段5G网络受广播电视系统干扰的原理;然后,分析广播电视系统干扰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基于频域信息的广播电视系统干扰识别算法;最后,对算法识别的准确性进行测试验证,实现通过干扰识别支撑干扰优化、规避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1概述 广州花都区有线电视网络始建于1989年,现已拥有6万用户.该网络为750 MHz双向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采用65/87频率分割.网络上行频率范围为5~65 MHz,下行工作频率范围为87~750 MHz.网络前端共使用6组光收/发设备,下设120个光节点,每个光节点覆盖约500用户.目前,花都区有线电视网络传送36套模拟电视节目,9套数字电视节目,开通下行数据频道2个.  相似文献   

8.
光纤传输技术是现代广播电视网络高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创新,是我们对自然资源更深刻的理解与发掘,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中波分复用(WDM),密集波复用(DWDM),光纤色散补偿(DCF)和的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等技术是现代广播电视网络光纤传输的核心技术。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成为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宽带,低成本,集成,灵活,可缩放,高可靠”的新型传输服务。并将成为现代广播电视网络光纤传输技术创新的基础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上接第2期) 光纤CATV网的回传通道最初用于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测,现在和将来的目标主要是给用户提供非广播电视的双向业务.无论是状态监测还是双向业务,回传通道要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上行回传通道完全是数字信道,当然也不排除传输视频信号的需要.从应用技术上看,上行传输系统是数字调制的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上行传输系统的工作频带一般取5~65 MHz,由双向滤波器分割,回传系统主要的传输设备有回传光发射机、回传接收机两种.  相似文献   

10.
(上接第2期)   光纤CATV网的回传通道最初用于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测,现在和将来的目标主要是给用户提供非广播电视的双向业务.无论是状态监测还是双向业务,回传通道要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上行回传通道完全是数字信道,当然也不排除传输视频信号的需要.从应用技术上看,上行传输系统是数字调制的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上行传输系统的工作频带一般取5~65 MHz,由双向滤波器分割,回传系统主要的传输设备有回传光发射机、回传接收机两种.   ……  相似文献   

11.
1 HFC频谱分布(如图1) 1.1 5~40 MHz频段 5~13 MHz:非广播电视业务 14~30 MHz:上传2套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光纤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多种光纤可以选择,广电网络究竟选择哪种光纤既可以满足网络的传输要求,又可以节省资金.本文通过对各种光纤性能的描述、光纤价格的比较以及有线电视网络新技术的介绍,推出适合广电网络的光纤.  相似文献   

13.
光纤CATV网的回传通道最初被用于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测,现在和将来的目标主要是为用户提供非广播电视的双向业务。无论是状态监测还是双向业务,回传通道要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上行回传通道完全是数字信道,当然也不排除传输视频信号的需要。从应用技术上看,上行传输系统是数字调制的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上行传输系统的工作频带一般为5~65MHz,由双向滤波器分割。回传系统主要的传输设备有回传光发射机和回传光接收机二种。  相似文献   

14.
光纤传输技术是现代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创新,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更深刻的理解与发掘。它的出现标志着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中波分复用(WDM)、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纤色散补偿(DCF)和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等技术是核心技术。从光纤波分复用传输技术的新进展,以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为基本的物理层,提供了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宽带”、低成本、集成、灵活、可缩放、高可靠等新型传输服务,将成为现代广播电视网络光纤传输技术创新的基础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3 光纤的色散特性 在1550nm窗口进行操作的波分复用(WDM)传输技术,必须注意影响光纤传输的两大技术因素是光纤的色散与衰减。当光纤放大器解决了光纤的传输损耗衰减,使传输距离成倍增加。但是,也加剧了光纤色散的积累。随着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容量和传输速度的不断增加,解决好光纤色散技术问题,已被广播电视网络界工程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时代正在进入三网融合时期,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和运营商之间产生了很多的业务交集。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视转播和赛事直播上运营商不断将光缆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榆之中。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各地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光纤技术在电视广播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就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原理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指导广播电视宽带网建设,广播电视规划院在总局科技司指导下,牵头起草了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规范和广播电视宽带网总体技术规范等标准.本文介绍了相关的主要内容和起草情况.  相似文献   

18.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8):139-140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讨论会于2016年7月6日至7日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会议邀请国网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介绍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情况,探讨了有线电视网络新生态创新和广电转型、广电宽带建设思路,邀请相关有线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厂商就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新思想、新经验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9.
1引言我国广电网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波数据传输网和 3.8万公里的光缆干线 ,形成了“八横八纵”的基本格局。通过 30 0多万公里的全国有线电视网 ,连接着 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 ,今后还将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进行整合 ,大力发展视频点播、高速数据广播、高速互联网接入及其它数据传输服务。许多城市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光纤到户工作。光纤传输已成为今后广电网的发展方向。光通信系统在工作于 6 2 2 Mb/s速率以下时一般不需要考虑色散问题。但是 ,随着光纤同轴网络(HFC)的带宽要求继续增加 (>75 0 MHz或 1GHz ) ,以及需要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20.
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当初建设的网络只是用于单向传播广播电视信号,采用HFC的网络模式,其突出的优点是频带宽,初期多为550MHz系统,后逐步改为750MHz或860MHz系统,并可扩展到1000MHz;天然的缺陷是没有回传通道,要开展双向交互业务必须进行网络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