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议简介     
《建筑创作》2016,(4):12-13
正文化建筑既可被理解为"承载文化内容"的"建筑实践",也可被理解为以"建筑作为媒介"的"文化实践"。对于前者,建筑作为一种"容器",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对于后者,建筑作为"文本",文化成为一种"生成"。198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建筑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间生产、技术进化、文化转向、美学实验、及公共生活转型等多种领域的复合交织体。它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也同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全球化进程中的诸多特殊性。其中,"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建筑"、"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与"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是变化最为显著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城市文化"建筑城市文化"涵盖了多重意义。"建筑"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动词,建筑城市文化是一个直接的创造行为,这一过程会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如果把"建筑城市文化"理解为三个单词的组合,那么"建筑"、"城市"和"文化"都是建筑规划的最基本要素,引起不断的调查和解读。OMA亚洲是个设计平台,旨在把"建筑城市文化"解读成一系列设计策略和知识,应用于亚洲及亚洲以外地区的城市建筑与规划。  相似文献   

3.
"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雷  邢燕 《四川建筑》2007,27(5):46-4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巢"字与"巢居"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分析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解读了"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正在消失的巢居"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11月17日上午,以"边界?融合新世纪城乡建筑文化"和"传承?创新当代徽派建筑文化"为主题的全国第13次建筑与文化2012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术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朱大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早等出席开幕式。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  相似文献   

8.
赵辰 《世界建筑导报》2011,26(6):108-109
中国的当今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建筑文化也已经汇入了世界的当代建筑文化之洪流。但若是讨论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认知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问题,至今,我们依然被大量的误解、杂念所困扰着,而难以清晰地表述。其实,中国建筑的"百年辛路"正是这样一种"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土木/营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彭长歆  董黎 《华中建筑》2008,26(5):172-175
"共生"是近代早期澳门中西建筑文化共存发展的典型特征.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为依据,从赞助人、建筑师、工匠和文化受众的角度论述澳门早期建筑文化生态的形成,以及澳门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式对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ACS"演讲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联合网易设计搭建、借助网易公开课进行网络视频直播的主题分享平台,主题为:"建筑·文化·社会"。"ACS"为英文Architecture(建筑),Culture(文化),Society(社会)三个单词首字母缩写。演讲嘉宾来自建筑、文化及社会等领域的名人大家,从建筑、文化、社会三个视角(维度)分享对过去的反思,对当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要接触许多被称为"古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和"传统建筑"等等的实物。然而这些不同名称的建筑具备不同的建筑特征,而对待这些不同名称的建筑,亦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针或保护方法。因此追寻和梳理这些名称的定义,是发展我国建筑文化的路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校园建筑既是教学重地,又是地域文化载体。从校园建筑基本功能设计出发的同时,更应对地域文化进行转译,运用地域性建筑语言对建筑进行创作。文章从地域文化、中小学建筑的特性出发,对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转译进行研究与讨论,结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深入讨论"地域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转译,旨在寻求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途径和策略,为此后的中小学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传统"一词出自《后汉书》,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沾染着浓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在建筑文化领域里,"传统"意味着民族文化的粘附性,在历史长河里积聚起来的极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攀附在建筑的表皮,生根发芽。反之,"传统"对应着文化的自我性和视野的狭窄性。即使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多样、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也挡不住"现代建筑"的洪流。20世纪上半叶,诸多建筑设计师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15.
文化符号在博物馆景观建筑上的运用应遵循"与建筑景观相融"和"整体协调及人性化"两大原则,二者相辅相成,能合理营构出博物馆外部空间环境的文化意象,充分展现、烘托相应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境。文章以三星堆博物馆景观建筑为例,对建筑意象的构拟、文化符号的提炼创新、景观建筑与景点的搭配关系以及运用相关文化符号的作用、意义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文化符号应注重的唯一性、识别性和典型性等景观设计上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正河湟文化博物馆地处青海海东湟水河畔,是中国黄河流域四大文明"河湟文明"历史文化展示建筑,是河湟地区"建筑文化"重器。博物馆从场地整备、院落组织、展厅流线到室内、外展厅采用五重"围合"手法,重构了河湟庄廓院地域民居建筑空间原型,阐释了河湟院落概念现代印象,追求空间序列的层次和展陈内容的递进匹配,追求建筑对地域气候的空间响应,在外维护结构上再现了地域厚墙深窗形态特点,力图将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技术一体化阐述。本项目是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的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7.
从"县"字及河南内乡县衙群体空间布局、风水选址、"戒石牌坊"文化、对联文化等角度,通过对内乡县衙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内乡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提出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的观点,以便使"正在消失的中国县衙"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正>一、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居住",最基本的目的是供人"修养生息"、"遮风避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开始追求"健康居住"、"科学居住","建筑文化"便应运而生。而在当前人类社会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霸权中,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  相似文献   

19.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11,29(1):84-87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建筑文化审美可以从建筑生成环境系统、建筑文化传统和建筑的审美特征等三个层面展开.该文结合对湖南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方式、人文精神、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观的分析,从文化审美的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在体现"礼乐"和鸣的宗法伦理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阴阳有序的"四象"时空观、审...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建筑作为表达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场所,除了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外,更是深层次文化内涵和高层次文化品位的体现。在本期专题中,分别从"观点"、"思考"、"营造"三个维度,结合实践项目来表现文化建筑的内涵和精神。"观点"部分:作者从美术馆学、艺术学和建筑学研究的多维视野中选取一些关系片段来探讨美术馆建筑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于当代中国语境中,探索一种基于"关系研究"的美术馆建筑本体认知方法。"思考"部分:于庆成美术馆的设计中,建筑师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通过建筑表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