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公用事业》2016,(2):31-32
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刘树斌所长在其《关于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的思考》一文中提及,在许多城市经历了“雾霾”、“拥堵”等的纷扰之后,发展“绿色交通”已成为社会共识,公共自行车颇受重视,在个别城市甚至有被当成绿色交通“灵丹妙药”的倾向。但所有城市都要发展公共自行车吗?公共自行车首先是自行车,一个城市如果长期排斥甚至摒弃了自行车,突然打着“绿色交通”的旗号兴办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已经丧失了自行车“土壤”的“城市生态”环境中,公共自行车能生存多久呢?  相似文献   

2.
绿色交通,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创建,而是唤回。9月22日-2009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健康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这一主题旨在倡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地方政府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同时还体现了节能减排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国外城市规划》2009,24(2):122-122
武汉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提高骑自行车出行比例.并将尽快恢复重建自行车道路网,交通规划部门已着手计划编制相关规划。今年白行车免费租赁点将扩至武汉三镇中心城区总计设置800个服务点.投放2万辆自行车,2011年以前.建成完备的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总计建设3000个服务点,投放6—8万辆自行车。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用事业》2016,(2):27-30
头顶“绿色环保”光环,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公共自行车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一、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二、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三、与公共汽车相比,自行车具有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和投资少的特点,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新审视了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小汽车与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优劣做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目前自行车交通逐渐受迫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概念及实施措施,强调了自行车交通在建立绿色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9月22日是我国第9个无车日,2015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今年的无车日不仅仅是倡导“无车”,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倡导市民放弃自驾车,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绿色出行. “小汽车化”机动车交通显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在政策制定、设施规划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车交通,忽视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忽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转换的问题.随着“小汽车化”进程加快,路内停车、机动车道拓宽、市政公用设施布置等严重侵占了步行与自行车通行空间,对约占50%出行人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因其方便快捷、绿色环保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在社会日益重视节能减排的前提下,以自行车出行为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得到了大力发展,政府也积极引导,不少城市在街道旁增设了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更好地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加强公共自行车管理,尤其是让人们在不同的租借点方便地  相似文献   

8.
运痕 《重庆建筑》2009,(2):45-46
“绿色”建筑由于具有环保、节能和不影响人体健康等特点而备受推崇。但美国《新闻周刊》文章指出,媒体宣传可能把“绿色”建筑吹捧得太过美好。一方面,实现“绿色”过程复杂。广告中所谓“绿色”建筑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绿色”当属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外观设计无关。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过于看重“绿色”建筑的“容貌”。它也可以是丑陋的。  相似文献   

9.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生命、希望、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等,简单说,“绿色”一词已经不单单是美术学上的一种颜色形容词,而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人类在得到自然界“绿色”恩惠的过程中,已经一步一步由享用“绿色”,走到了利用“绿色”、改造“绿色”,进而发展到有机融合“绿色”,这是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谁来接驳“最后一公里”?除了社区巴士、穿梭巴士,一种灵活便捷、绿色环保的慢行交通——公共自行车,也正在我国众多城市的公共交通战略规划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宗剑 《中州建设》2014,(12):65-66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2009年,武汉市政府将免费租用自行车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当年4月,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武汉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后的今天,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却陷入窘境,现有的自行车租车点中,三分之一无法还车、三分之一无车可租,部分站点甚至沦落到了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  相似文献   

12.
6岁,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一手把新买的童话书搂在怀里,一边幻想着书摊爷爷说的“夜莺在皇宫里唱歌”会是什么样子,小小的我很快乐。  相似文献   

13.
苑剑英  陈铖 《建筑知识》2014,(3):249-250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正在快速变迁着,在科技、社会、人文的进步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交通、“零碳”出行是目前的时代主题。我们的交通系统变化影响着我们的通勤文化和出行方式,自行车出行方式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本文描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带来的出行方式演变以及评估交通系统变化时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因素考虑,通过实例和文献分析总结出城市内自行车出行的收益/成本关系。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9)
<正>有一个国家,它美丽古典,错落有致的大风车在旷野里随处可见;有一个国家,它绿色无污染,长长的大堤上,人们竞相骑自行车游览。这个国家被世人羡慕,据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因为它非常注重发展绿色经济,注重无污染能源的开发,所以,人们称它为地球上的"绿色模范生"。这个国家就是丹麦。丹麦靠近地球的北极,在很  相似文献   

15.
“绿色产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人认为“经过质量检测合格的产品就应该是绿色环保产品了”。有人认为“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就是绿色产品”。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  相似文献   

16.
网上热点     
主要网络来源: 自由建筑论坛(ABBS) 自由建筑报道(FAR2000) 每月话题 2005年12月的每月话题,以“绿色建筑: 表演很成功,影响很糟糕”为题,对“绿色建筑”概念在建筑师中不切实际的“滥用”提出了批评。作者曹晓昕特别强调“节能”和“环保”的区分:“节能是指建筑全过程(从建设筹划、建设、维持到建筑拆毁全过程)能量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存我国建筑市场上,“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概念被炒的很火.许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绿色”、“生态”的旗号来增加卖点,而这些宣传一方面显示了人们对“绿色、生态、健康”的重视,同时也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入误区.最常见的就是某些社区建设高档的园林景观提高绿化面积来宣扬是“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还因此而提高售价,给人以绿色建筑要靠花大钱来做的错误概念.存在对绿色建筑误解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多存在于学术界,而普通民众对此仅有一些表面上的模糊认识,甚至一些建筑界的专业人士对此认识也不是很清楚,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自己的、能被公众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丽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特点,结合道路资源构建自行车通勤骨架系统,结合山水资源构建自行车游憩休闲系统,通过公共自行车、自行车停车场地等设施的规划配置,完善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体系,对老城区局部交通拥挤路段打造"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示范区,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习惯。  相似文献   

19.
姚遥  魏晓冬  冯伟  王峰  吴昀晖 《城市规划》2015,(Z1):102-106
自行车交通系统作为绿色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短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也是建设宜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规划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把握丽水城市特色与交通发展特征,找出了丽水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按照以问题导向应对近期改善,以目标导向应对远期发展的思路,提出由城市道路自行车系统、自行车绿道系统、自行车衔接系统及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有机构成丽水中心城区自行车交通体系。并对每个子系统进行详细规划,选择绿色交通示范区进行路段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20.
空气质量和交通出行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对于人口密集城市,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各大中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重要问题。在制定各类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的标准同时,要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建设投入小、低碳成效好的公共自行车,无疑是未来城市绿色发展之路上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