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俞凡 《现代传输》2006,31(4):61-64
由于MANET自组织、无中心等特点,传统的VoIP体系结构不能直接应用在MANET之上,这就要求对传统VOIP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使之能够适应MANET环境。本文提出将P2P的簇状组网结构引入SIP,从而可以在MANET上构建基于SIP的可灵活扩展的VOIP通信系统,分析了在该架构中的主要操作的典型工作机制,采用本方案的VOIP系统既可以适应MANET环境的需求,又可以与现有的SIP系统无缝通信。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传统SIP的基础上,通过扩展SIP UA以及将簇状组网结构引入SIP,使得可以在MANET上构建基于SIP的VoIP通信系统的方案,分析了在该架构中的主要操作的典型工作机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传统SIP的基础上.通过扩展SIPUA以及将簇状组网结构引入SIP,使得可以在MANET上构建基于SIP的VoIP通信系统的方案,分析了在该架构中的主要操作的典型工作机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传统SIP的基础上,通过扩展SIPUA以及将簇状组网结构引入SIP,使得可以在MANET上构建基于SIP的VoIP通信系统的方案,分析了在该架构中的主要操作的典型工作机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大海 《电信快报》2006,(12):34-37
基于SIP的多媒体通信服务是IP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综合的通信服务是网络运营商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从Web Service和SIP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种WS-SIP节点模型,进一步提出基于WS-SIP的多媒体通信系统——WNET(WS-SIP NET)的框架结构。WNET不仅保持了基于SIP通信服务的简单,灵活等特性,同时具备提供整合网络服务的能力,可更好地满足运营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SIP的多媒体通信服务是IP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供综合的通信服务成为网络运营商的主要目标。从WebService和SIP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首先建立WS-SIP节点模型,进一步提出基于WS-SIP的多媒体通信系统——WNET(WS-SIPNET)的框架结构。WNET不仅保持基于SIP的通信服务简单,灵活等特性,同时具备提供整合的网络服务的能力,可满足运营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SIP(会话初始协议)网络的即时通信中,存在单点失效、系统瓶颈以及难于扩展等问题。P2P(对等网络)网络的分布式特点打破了传统的C/S架构,所以把P2P技术引入到SIP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章给出基于P2PSIP即时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其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实时通信模块和JXTA网络模块,JXTA网络模块由发...  相似文献   

8.
SIP协议是当前VoIP和IM等多媒体协议的呼叫建立协议。P2P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中通信节点之间得对等通信能力,P2P网络架构经历了集中目录式网络架构、纯P2P网络架构、混合式P2P网络架构和结构化P2P网络架构。通过引入P2P技术,SIP网络的能力可以得到增强。P2PSIP网络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操作:对P2P节点的操作和用户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阶段码分多址(CDMA)网络业务的大力发展,软交换架构的综合关口局被大量采用。其具有CDMA网络寻址功能,所以组网方面更加复杂。根据CDMA综合关口局进行系统组网的工程实践,在了解综合关口局整体组网的基础上,介绍了综合关口局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组网方案,分析了SIP组网应遵循的基本技术要求,提出了SIP组网的应用场景。通过现场大话务量测试,得出SIP组网情况下软交换关口局的话务负荷正常和设备性能稳定。研究结果为CDMA综合关口局SIP组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无言 《通信世界》2005,(45):50-50
多媒体通信正促使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向下一代IP架构转变,网络拓扑的转变使得业务提供商推出下一代基于IP通信技术的全新多媒体业务成为可能,MSCML和NETANN规范最初都是由SnowShore开发的,2004年,Brooktrout公司收购了SnowShore网络公司,从而加速了这两项关键协议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此外,MSCML(Media Server Control Markup Language)与SIP的成功结合使得先进的、增强型多媒体会议业务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IPTV网络中CDN和P2P结合的技术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CDN中引入P2P技术是IPTV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之一。P2P技术在解决CDN技术的缺点的时候有可能会引入新的问题。通过分析P2P技术所带来的问题的本质,并借鉴了P4P技术解决P2P缺陷方面的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P2P和CDN结合的方案,使得在IPTV网络中引入P2P技术的同时并能有效控制P2P的盲目流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e-Learning的概念及在e-Learning环境中,教学资源的P2P分发技术。在分析了P2P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P4P,并简要介绍了这种新的技术。最后指出,随着P4P技术的成熟和商用,基于P4P的e—Learning系统必然会得到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欢迎,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共创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使用P4P技术的IPTV交付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明 《电视技术》2011,35(4):55-57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IPTV即将成为实现三网融合的良好模式。由于国内IPTV用户将急剧增加,IPTV在技术上会产生一些新的难点,特别是IPTV媒体交付技术。以分析目前IPTV媒体交付技术为出发点,通过研究P4P(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技术体系,提出了使用P4P技术来完善IPTV媒体交付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P2P(点对点)技术是一种应用层的分发技术,在P2P技术中,分布在互联网各个位置的所有节点都可能成为内容提供者,因此P2P会造成大量的跨域流量,对目前的网络造成很大冲击。文章简要介绍P2P技术及其应用,详细分析三种应用层P2P流量优化方案:DDP(支持自治域发现与优化的P2P管理协议)、P4P(P2P流量优化技术架构)、P2P+。通过对三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得出P2P+方案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5.
对等网络(P2P)是一种构筑于底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虚拟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具有互操作性的自组织系统。现在,运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技术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它也浪费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为了让P2P系统更高效的运行,同时降低网络的流量,本文介绍了P4P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对P2P技术的研究,指出了P2P应用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P4P技术简介     
与传统的两种思路,即P2P应用感知物理网络状况,或者运营商网络限制P2P流量不同,P4P将P2P应用和承载网联合设计,一方面使P2P应用利用网络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了网络骨干线路上的负载,从而显著地提高ISP的网络效率。本文从P4P的背景、起源、架构、发展前景等方面对P4P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李翔  胡华平  刘波  陈新 《现代电子技术》2010,33(15):132-135
P2P僵尸网络对Internet构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在基于主机的P2P流量检测和恶意行为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P2P僵尸网络的检测模型。构建一个基于CHORD协议由监视节点组成的结构化P2P网络,将同时具有P2P流量和恶意行为的主机信息上报监视节点。通过对P2P僵尸主机行为进行融合分析,具有相似性恶意行为的主机被认为处于一个P2P僵尸网络中。  相似文献   

18.
P2P技术的出现给互联网音视频节目的传播和下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也给音视频节目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病毒传播和信息安全带来很大挑战,本文主要就面向P2P的视听节目传播技术、监管背景、监管技术以及监管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研讨和分析,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在Internet视频直播服务中,应用层组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P2P网络中终端主机可以自由的退出组播树,这对实时性要求严格的视频直播应用的影响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分析终端节点的稳定性,并考虑终端节点的服务能力,针对NICE协议的缺点,提出一种新的簇首选择算法.经实验证明,此算法在改进系统延迟、稳定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P2P的僵尸网络及其防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僵尸网络作为网络犯罪活动的平台,正朝着P2P等分布式结构发展.研究僵尸网络的发展方向以及构建技术,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僵尸网络活动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僵尸网络的检测和防范研究.本文分析了攻击者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化P2P网络技术的新型僵尸网络结构,并对这种僵尸网络的可行性和具体的传播、通讯、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对各种防御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验数据表明,在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条件下,现有的防御策略难以有效摧毁P2P结构僵尸网络.最后,我们讨论了这种新型僵尸网络可能的防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