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琛 《中国科技博览》2014,(16):353-353
书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与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从视觉形态到精神内涵要求的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艺术形式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着激烈交汇,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更多的问题与考验。邱陵的书籍装帧艺术以及他对书籍装帧艺术性的执著精神,对于当代书籍装帧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召力和启示性,对于解决当代书籍装帧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和传播工具,它给读者带来丰富的信息,把人们引入不同时空的各个领域。人们之所以能看中某一本书.并不是因为一眼就看透了它的精彩内容,而是被最先进入视线的书籍装帧艺术形式所吸引。由此可见,书籍这种传达思想、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既要有精彩的内容,又要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精彩的装帧形式。可以这样说.书籍装帧设计必须讲求艺术性、书卷气、广告味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书籍形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数字化媒介、电脑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对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新时期书籍装帧设计需求,书籍装帧设计形态创新需从互动性、多维化、动态化、人性化、展销多元化、概念书等多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促使书籍装帧设计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内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以适应世界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与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任雯 《包装工程》2018,39(10):51-56
目的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个性的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中国文化语境构建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以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的中国获奖作品为具体对象,对其蕴含的华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传承创新的独特民族艺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论通过对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解读,对构建中国文化语境中图形、文字、色彩、形式、材质等设计语言进行详尽剖析,通过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语言的巧妙演变、中国文化语境整体设计意识的恰当把控、阅读互动情景和受众体验的深度融入、中国本土特殊材质肌理的创新应用等视角,寻找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构建中国文化语境的诸多具体应用法则。  相似文献   

5.
欧咏梅 《包装工程》2010,31(4):82-84,94
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装帧的大量史料的梳理、鉴别和剖析,以点面结合的方法,论证民国时期中国书装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挖掘其成功经验,以作为目前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滋养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何冬  冉国强 《包装世界》2013,(6):112-112
书籍装帧是一种艺术,既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书籍装帧是由很多平面组合而成的立体艺术。书籍装帧面对的是人的审美习惯,所以书籍装帧应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适应并且提高人的审美需求。在书籍装帧的要素中,色彩的魅力是书籍装帧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色彩语言体现着书籍装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卞楠  刘宁 《中国包装》2024,(2):88-90
书籍装帧是将材料选用和工艺流程、思想深度和艺术品味、外观呈现和内容体现、精美局部和整体观感等组合成视觉艺术整体的过程。本文对古今中外的书籍装帧材料与工艺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今的书籍装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沙建红 《包装工程》2011,32(14):20-22
通过对目前书籍装帧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李渔的设计观念,论述了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崇尚简朴与主张创新的艺术表现、身体力行的设计方法、以及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价值等。提出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应将这些设计思想进行有效运用,从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由心而生,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从而使书籍的装帧设计实现功能与精神品位上的完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余年来,书籍装帧艺术事业人才辈出,建树卓著、杰作丰盈、影响深远.经过中国版协书装艺委会等有关部门和全国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大型图书《中国装帧艺术年鉴》已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黄雄  柳林 《包装工程》2011,32(14):114-117
分析了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背景,以及书籍设计艺术家开拓的思想精神,促进了这一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快速发展。论述了在鲁迅倡导下,一些作家参与文学书籍封面设计,进而探讨了这些作家和美术家在书籍装帧设计观念、艺术表现、工艺制作方面作出的贡献。提出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虽然在技术手段与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存在差距,但前辈艺术家们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先进思想和探索精神,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栅格系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形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蓓蓓 《包装工程》2016,37(22):71-75
目的以栅格系统为基线,在栅格系统的形式特点与形式分类的基础上,研究栅格系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形式构建。方法从几何比例关系、裴波那契数列、纯文字文本、图文结合4个方面,来阐述栅格系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结论栅格系统使书籍装帧具有版面稳定性、信息组织性和阅读关联性,栅格系统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将审美与理性融为一体。栅格系统使书籍装帧的版面既协调统一,又有细节变化,使原本的书籍装帧编排形式变得有趣味性、条理性、丰富性、规律性,使读者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王鑫  赵聪寐 《包装工程》2018,39(4):217-219
目的探究版式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方法结合版式设计的重要性,总结出版式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3个应用方向。结论设计师应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丰富和创新版式设计的表现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不同版式的装帧,这有利于将书籍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书籍封面中的"留白"形式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玲珠  张谦  丘元  邓有莲 《包装工程》2011,32(10):78-81
以书籍封面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传播为启示,诠释了书籍封面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了书籍封面中的"留白"设计现象及其作用。结合有关实例,阐述了书籍封面中的"留白"设计之美,并从3个方面探索了"留白"设计对书籍封面在形式语言及画面布局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性的论述了现代书籍封面中的"留白"设计创新思路,以期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陈沛  刘小玄 《包装工程》2002,23(Z1):4-4,9
书籍装帧设计实际上就是书的包装设计,也就是塑造书的"体"和"貌".它集封面艺术、字体艺术、版面艺术、插图艺术、材料艺术和印刷装订艺术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徐磊 《包装工程》2012,33(10):137-139
提出鲁迅在书籍装帧领域曾从事过大量艺术设计实践,从而成为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创者。以鲁迅现代书籍装帧作品和设计思想为例,讨论了其独到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对于当代学界的鲁迅研究和20世纪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姜靓 《包装工程》2018,39(24):88-92
目的 从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文化诉求、艺术环境等方面分析和研究晚明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性。方法 结合文化传承、政治背景、社会经济、艺术美学、科学技术等多方因素,探析晚明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的来源及其形成原因。结论 论述晚明时期“尚奇”的美学理念和设计思想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在体现与宋元文化一脉相承的同时,敢于打破古代经典、大胆创新的独特之处。晚明书籍具有“奇特”书名和内容、“多样”的装帧形式和“新颖”的版式设计,犹如现代书籍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刨切薄竹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美学特征及设计创新。方法从竹材在我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可将刨切薄竹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型材料。阐释刨切薄竹的材料特性,例举其在产品、建筑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现状,归纳出薄竹饰面板、薄竹胶合板和薄竹编织板等三种适合于书籍装帧设计的刨切薄竹后续加工类型,并从色泽美、肌理美、触感美、文化美、技术美等五个美学维度剖析刨切薄竹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设计形式创新与设计方法创新两条创新设计思路。结论刨切薄竹是一种继承传统竹材的文化情感与审美属性,又兼具现代科技感与优秀物理特性的新型高科技竹材,在推动书籍装帧设计多元化发展,应对国际化与数媒化的冲击下具有良好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书籍设计的意境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峰  黄蜜 《包装工程》2011,32(16):131-133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表现的探讨,在分析目前书籍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书籍设计中"意境"表现的意义。探讨了"意境"理论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分析了书籍设计的"意境"表现方法,阐述了书籍设计中"意境"表现的原则,为现代书籍设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冯蓓蓓 《包装工程》2017,38(6):213-218
目的以技术美为基线,在技术美与书籍装帧的交互影响基础上,研究技术美视角下书籍装帧的多元化形态发展。方法从书籍的造型、工艺、材质3个方面阐述书籍装帧外在形式中的技术美;从有声图书、特殊图书、感应图书3个方面论述书籍装帧内涵应用中的技术美。结论技术美以技术手段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借助新技术完善书籍装帧的功能,并使书籍装帧更加环保生态,技术美是促进书籍装帧形态多元化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