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依靠于网络通信协议TCP/IP.利用TCP/IP,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socket连接是网络通信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首先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别创建socket(相当于打开的文件号),以建立一个可靠的socket连接,然后双方再在这个连接上相互交换数据.具体模式是客户机发出请求,服务器监听来自客户机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立即返回所请求的数据给客户机,从而完成一次会话过程.客户机/服务器主要用于基于字节流的数据传输,它具有这样的特点:通信可靠,对数据  相似文献   

2.
一、VFP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工作机制 前端应用系统要与后端数据库系统通信,必须具备一种机制以实现这种通信。在基于Windows系统的环境下构造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系统时,这种通信通常是由ODBC(开放数据链接)完成的。在Windows环境下,ODBC都是以DLL(动态链接库)的形式提供的。当VFP对后端数据的访问以SQL语言的形式被ODBC接收时,由对应的DLL程序负责翻译成远程数据访问格式,并处理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系统之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由ARM单片机组成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的局域网的设计和实现,描述了数据传输过程、数据流和数据报通信代理服务器、串口属性设置和串口通信,着重阐述了数据传输的技术实现,并针对GPRS的应用,说明该局域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已经发展到复杂而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对于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开发,现在常用的前端开发工具有:Visual Basic、Delphi、PowerBuilder等。它们可通过ODBC接口访问服务器的SQL Srver数据库服务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如何实现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TCP/IP数据传送程序的设计,并给出了用VC编程的客户机串行数据采集的串行通信程序和VB编程的TCP/IP网络通信程序。实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王合闯  王俊士 《福建电脑》2007,(11):125-126
本文主要讨论服务器和客户机基于Sockets的通信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客户机对服务器发送消息,实现对服务器的进程监控及通信.本系统采用C/S模式,在服务器中安装Server服务程序,在客户机中安装Client应用程序.本系统采用C#语言在VS.NET 2005(.NET2.0)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TCP/IP是Internet的基本协议。远程文件传输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采用Delphi控件,将TCP/IP通信函数封装在ActiveX控件中,通过对ActiveX控件提供的对外接口的调用,隐藏了TCP/IP的实际实现过程,直接实现文件传输。程序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服务器侦听连接请求,客户机发起请求,客户机与服务器合作实现文件的双向传输。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由ARM单片机组成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的局域网的设计和实现,描述了数据传输过程、uClinux操作系统、数据流和数据报通信、代理服务器、串口属性设置和串口通信,并着重阐述了数据传输的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9.
余静  雍杨  周家纪 《计算机应用》2003,23(Z1):218-220
文中通过对Windows API中网络服务函数(RAS)的调用,深入Windows内核,实现了应用程序对系统"网络与拨号连接"的直接控制.并利用VC++将其封装在动态连接库中,然后再通过Delphi的套接字机制在局域网内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建立起一种通信模式,最终实现了用户在客户端对服务器拨号连接的间接操作和自动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MS DOS 6.X系统中提供了INTERLNK.EXE和INTERSVR.EXE两个程序,用来连接两台计算机,进行双机通讯,使其中的一台作为客户机,另一台作为服务器,建立一个不需要网络硬件支持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方便了没有建立网络的台式机和便携机用户。在WINDOWS 95下,使用WINDOWS 95提供的直接电缆连接程序,使这种简单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更上一层楼,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1.
以AT89C52微处理器核心设计了智能多参数测控系统,通过MAX125对多路参数的采集,采用CAN总线构成数据通信接口。给出了系统硬件结构图、数据采集和CAN总线接口原理图,及CAN总线通信流程与程序核心C语言语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通过工业局域网以网络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实现对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电压、电流、距离、速度等多种参数的测量,并可对其中必要的参数进行控制,满足现代测控技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嵌入式系统日趋复杂,程序的复杂程度也与日俱增,这导致程序异常跳转、数组越界、堆栈溢出等异常现象时有发生,但编译器以及专业的静态代码扫描工具无法发现此类问题。程序运行时一旦发生此类异常,往往会导致系统死机等严重故障,系统死机后,留给开发人员的有用信息一般很少,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及精力才能查出导致程序异常的具体原因,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程序异常检测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利用DSP软件编译器的插桩功能,可完整记录程序异常前的运行轨迹数据,通过分析这些轨迹数据可重建程序异常前的运行轨迹,利用这些信息,开发人员可高效地查出程序异常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传输的调度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P2P网络模型的优缺点,介绍了基于DONet模型的P2P流媒体传输系统的广播协议(PMCC),根据该协议提出了一种最少优先的动态数据量请求调度算法,并通过在Matlab下的程序仿真测试,证明应用该算法可以实现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传输系统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姚香娟  巩敦卫  李彬 《软件学报》2016,27(4):828-838
利用遗传算法生成复杂软件的测试数据,是软件测试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基于遗传算法的测试数据生成技术,需要以每个测试数据作为输入运行被测程序,以获得个体的适应值,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运行时间.为了降低运行程序带来的时间消耗,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路径覆盖测试数据进化生成方法,主要思想是:首先,利用一定样本训练神经网络,以模拟个体的适应值;在利用遗传算法生成测试数据时,先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粗略计算个体适应值;对适应值较好的优秀个体,再通过运行程序,获得精确的适应值.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运行程序产生的时间消耗,从而提高测试数据生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基于SNMP网络监视模型采用集中式数据采集方式,导致各监视模块之间不能进行信息共享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监视模型.利用P2P技术的分散性和共享性来实现各监视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使各监视节点能发现所监视的服务与其它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具有主动决策的智能功能,使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网络监视工具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网络的运行状态.最后讨论了新的网络监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插桩技术对程序的指令进行分析,寻找到程序代码中低效冗余的数据存取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改进,在运行结果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在运行程序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相关部件的使用更加合理和高效,降低机器运行该程序的能耗,起到对程序代码能耗优化的作用。本研究通过Intel Pin[1]工具对于程序代码指令的分析发现,常见程序中存在一种低效冗余的数据存取代码,该代码对于数据多次写入后才读。对这种代码改进前后使用根据计算机部件级硬件性能计数器相关读数建立的模型[2]对于程序能耗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对程序能耗降低起到了明显作用,可以作为程序代码能耗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运行时间长能耗高的科学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靶场组合式空调机组设备现有监测手段存在的监测信息不全面、自动化程度低、交互性差、数据共享困难和故障隔离率低等问题,采用虚拟仪器、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组合式空调机组的网络化状态监测系统,完成了系统网络架构搭建和相关软硬件的设计开发,实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各设备运行状态及测点信息的WEB浏览、故障预警和辅助决策等功能。该系统目前一直在某靶场现场运行,效果良好,具有功能全面、人机交互性高、运行安全稳定和易于升级等优点,对实现组合式空调机组网络化监测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据并行模型应用到MIMD机器上,实现SPMD模式的松散同步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中提出了一个以屏构并行系统为环境的数据并行语言Multi-c的设计和实现。正在实现的Muliti-c编译器,以预编译的方式接受SIMD形式的程序说明,放宽同步要求,产生能以SPMK方式在并行系统上运行的C程序。  相似文献   

19.
在VB中通过测试使用结构类变量和数组的两组程序的运行时间,证明了在编程中多使用结构类变量会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的结论,也举例说明了使用结构类变量可以方便在硬盘上存储成组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微处理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工作模式为保护模式。对于复杂的保护模式,如果用硬件状态机实现需要花费较大的硬件代价;如果用软件实现则花费的周期数目较多。论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静态指令翻译技术的保护测试单元来实现保护测试。由于保护测试单元提取了保护测试的共性,可以在一条保护测试指令中完成一次保护测试,因而可以在硬件增加不多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实现保护测试。文中最后设计了一种保护测试指令的格式和保护测试单元的数据通路,并列举了一段保护测试程序说明了静态指令翻译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