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检察机关电子数据现场勘验取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电子技术在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传统犯罪和新型犯罪的工具和手段。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在日常案件中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刑事犯罪、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赌博、电信和金融诈骗等方面已经成为一些案件的关键性证据。文章从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的关系入手,介绍了电子证据取证原则及流程,分析了电子取证在司法实务中面临的困境及进一步发展应用电子证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克亮 《商品与质量》2011,(Z1):125-126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新型刑事犯罪日益增多,司法机关对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犯罪的调查中,收集证据相当不易。可以说电子证据的收集是该类刑事案件侦查程序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对电子证据收集做一些探讨,以期对我国未来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侦破案件当中,电子证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状来看,电子证据取证尚且存在滞后的问题.为了规范电子证据取证,采取有效策略非常关键.本次在分析电子证据取证滞后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子证据取证规范化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侦破案件提供有效凭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以网络为平台的犯罪行为逐渐的增多。这些网络犯罪中,以网络赌博最为严重。网络赌博与传统的赌博不同,它的空间跨度比较大,同时犯罪的成本较低,再加上隐蔽性非常的强,这给公安机关破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目前,电子取证技术发展很迅速,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拟对电子证据取证技术在侦破网络赌博案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公安机关侦破网络赌博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电子数据取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是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在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就电子数据取证的相关概念和工作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取证原则、取证模型、取证流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取证的关键技术和新特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能否以合法的表现形式运用到司法实践中,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目的和任务能否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短信被作为犯罪工具和手段已经开始运用于各种犯罪.活动中,然而短信能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目前尚有争议,所以根据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结合短信的工作原理、性质、特征对运用手机短信作为刑事证据的归类、取证及质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采纳短信作为刑事证据.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网络实时取证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目前网络体系中存在的不利于网络取证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实时取证系统。该系统通过不断监视和分析网络内部的运行情况,在保护网络安全的基础上,确定网络入侵者的行为是否已构成犯罪,然后提取和分析入侵者犯罪证据信息,并实现证据信息的完整性保护和验证。最后,通过时间线性化实时融合,生成入侵者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通信服务种类的不断丰富,Android等手机设备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高科技犯罪工具。为此,利用手机取证等技术甄别案件信息的方式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和推广。本文针对通讯电子证据的收集,从理论分析出发,附以仿真模拟实验,提出了做好手机取证及电子证据获取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区块链的云计算电子取证模型,设计基于Merkle Tree的证据保全及改进的共识算法,实现云计算环境下的去中心化电子取证,防止任何参与方,包括取证调查者、云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对取证信息的共谋篡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对电子证据信息进行保全和验证,保障取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周洋 《商品与质量》2012,(S5):84-85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也逐渐普遍应用于包括审计在内的诸多领域。电子审计证据的取得和运用在审计工作中日益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计算机审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电子证据的特征,然后指出当前计算机审计取证和运用证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计算机审计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可信时间戳的网络服务器取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网络服务器取证与传统计算机磁盘取证的区别,提出了基于可信时间戳的网络服务器取证模型.该模型以公钥基础设施(PKI)为基础,由时间戳服务器使用其私钥对取证数据进行数字签名,通过PKI体系中私钥的不可推导特性保证证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针对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网络带宽、证据数据存储空间等瓶颈限制,提出了证据数据摘要的分组生成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时间戳服务器的工作压力,减小服务器取证系统对磁盘空间和网络带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计算机取证的核心步骤,是确定证据类型,分析电子数据的过程.当数据文件被删除,只有配合数据恢复技术,才能尽可能提取更多的证据.本文对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恢复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在文件内容层次基于最小内容特征的数据恢复算法(AMCF).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取证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不断增加。为了打击高科技犯罪,取证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法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了取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取证基本原则,重点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取证模型和取证工具,有利于对取证过程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代社会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难度很大,且海量的电子证据之间的相关性不易分析的问题,对基于FP-Tree的最大频繁模式(FP-Max)挖掘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根据FP-Max算法所存在的缺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一种通过构建FP矩阵的FP-array的高性能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并将该算法用于典型的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的相关性数据挖掘中,可用于成功地挖掘比较常见的五类计算机犯罪数据,挖掘结果可为实际的破案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有效提取证据,保证证据的原始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基于动态克隆选择原理的入侵监控细胞以及动态取证细胞的模型,给出了自体、非自体、抗原、检测细胞以及证据的定义。监控细胞实现对网络入侵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启动取证细胞,完成对网络入侵证据的实时提取。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对多种攻击进行实时证据的提取,具有自适应性、分布性、实时性等优点,是动态计算机取证的一个较好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取证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攻击入侵使得网络防护防不胜防,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针对网络攻击入侵,建立了一个动态取证的计算机取证系统模型,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论述,解决了动态取证中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可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书证的一种表现形式,应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应对目前立法的空白,司法实践中可将电子证据作为书证来看待,并作为直接证据采信。通过建立电子证据专家鉴定小组、电子证据数据中心以及专门的计算机取证公司可以解决电子证据在认定、收集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机的行为分析取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电子取证技术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主机取证的特点,提出了主机行为分析取证模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用户在主机上遗留的痕迹,分析用户对主机操作的行为,从而发现可能的犯罪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