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何昕 《饮食科学》2007,(4):52-52
齐鲁之乡向来重礼仪,我的家乡便有一种礼节:那就是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不管来的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管是上午、下午、晚上,只要客人坐下,主人一定要泡上一壶茶.即使茶叶只有几元钱一斤,即使主人不喜欢喝茶,也要殷勤地给客人一次坎的添茶.否则,就是很大的失礼。而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格外热情,因为他喜欢喝茶,喜欢喝着茶闲聊,客人的来访于他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特别是他的好朋友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的茶水倒在杯子里,父亲总忘不了问问那时还只有桌子高的我:“你喝不喝?”而我也总是毫不客气地端一杯,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茶苦冽的味道。一直到现在,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惦记着父亲烟酒不沾,只嗜好茶.逢年过节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上一包茶叶.比父亲自己买的要好一些.劝他换换口味.父亲却不认账,一直坚持说我买的还不如他自己喝惯的好。于是.我便会想起父亲多年淡泊如茶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饮食科学》2006,(12):41-41
初秋的一晚.文友到寒舍聊天,有的品啜酱油般的功夫茶,喝过了头,虚汗直冒.手脚乏力。文友小陈说:“老林,我请你们到街边吃沙县扁肉!”经小陈一说,我才知道他们不习惯喝功夫茶,都程度不同地茶醉了。我说:“你们是在我家喝醉的,哪有你们出钱的道理?”小陈也不理我说的话,拉着我走向卖扁肉的小店。  相似文献   

3.
四月,最是把茶问春的好时节。收拾心情,拽一把喜爱的茶叶——无论绿茶、红茶、乌龙茶或者花茶。喝?不,咱吃!  相似文献   

4.
高慧 《中国食品》2009,(11):70-71
水是茶之母,《煎茶水记》是由唐人张又新先生编写的论述水与茶关系的一部著作,煎茶水记茶馆跟这本同名著作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是怎么诞生的呢?她有什么特色呢?我兴趣盎然地走进了这间茶馆。  相似文献   

5.
悉尼茶事     
白兰 《饮食科学》2004,(12):52-52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相似文献   

6.
蔡源霞 《饮食科学》2008,(11):56-56
说到茶饼.许多爱茶喜茶的人,就会想到制成饼状的茶叶,可我要说的九江的茶饼.却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后点心。九江茶饼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庐山云雾,当然要配“云雾”馅的茶饼.小姑娘们喜欢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饼……茶与茶饼相得益彰.增色添香。  相似文献   

7.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皿,寄于爱茶人。”这是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咏茶写的一首诗。刚刚见面,白庆琳就把这首诗说给我听。因为之前我只是听说她十分爱茶,没想到她对关于茶的诗句也如此了解,让我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8.
茶与雅     
喝茶总是一件雅事,亦是一种文化。小时候,我家里也喝茶,那时条件有限.喝的是路边摊上买来的廉价茉莉花茶。只要有茶叶,家里那把藤编壶套里的细瓷提梁壶便会摆在了桌上。父亲抓一把茶叶入壶,把水烧得滚开,滴到地上先听“噗”一声响,再高高沏下。有了茶,父亲便晃着腿坐在家里那个老式摇椅上,优哉悠哉,品着他的茶,似乎就忘记了一切。那时,我沾光,尝过父亲的茶,清香可口。  相似文献   

9.
蒙山品茗     
今年深秋。我随车去蒙山参加文联笔会,事先并未想到“品”。可爬至蒙山天盖寺时,一群作家、诗人已是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了。于是,拖过来七八张桌子拼成蒂阵,还未待茶博士讲经布道,已把茶碗中的“甘露”扯得翻白……平时吃菜哪有许多讲究,几口灌下解渴而且。政朋友戏日:“更肺”。记得《红楼梦》里妙玉请宝玉们品茗,调笑宝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妖个饮骡子的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相比之下,我们这一口气把茶“批白”.怕是自找没趣了。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只身来到寺内,只想照芬博士所讲品茗…  相似文献   

10.
老坐办公室的人.想不成为茶叶专家都不可能。我坐办公室的时间不多.即使坐下来,也是手不离键盘.眼不离显示屏。茶是喝的.但很少有闲心来品,所以对茶的话题一直是敬而远之.生怕有人一句话撑过来:“你也懂茶?”就像现在遍地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闻香识女人     
我与妻是在茶馆里认识的。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喝茶,一次有个文学社团搞活动.选择了春忆茶社.那时的她就在这里打工。穿着典雅的旗袍.亭亭玉立.行着款款莲步来到我的面前,纤纤玉手轻掂茶器.动如行云流水趋奉茶汤.敬如初苞含露。当其时.令人心醉神迷.当她沏好茶端给我.我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她发现了我。于是,和我打了个招呼.就这样认识了。她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是愉快而轻松的聊天,关于书,关于音乐,关于两个人所在的城市。我不是那种好奇的喜欢“查户口”的人.她也不是。临分手时.她礼貌而有分寸地问.能给她一个联系方法吗?我给了她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有几位老友在我家聚会。席问.李兄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老弟.弟妹在灯光下,红颜丽色风韵不减,看来比你年轻多了。敢问弟妹有什么养生妙术.让大家借鉴借鉴吧!“我可能与老伴朝夕相处,倒没觉得她还有照人的风采,可老伴的养生之道,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便当着老伴的面.对诸位老友说:“说起老伴的养生之道.她和我一样.一年四季不离茶。”老伴听后补充说:“要说喝茶养生,我不像你们那样,讲究什么名茶名水名壶的,我只把枸杞子泡泡当茶喝罢了。”  相似文献   

13.
尝新     
爱新求奇,人之常情。我在 饮食上求新,这“新”指的是从未吃过之食,即追求饮食上的“开放”。 我嗜茶,爱屋及乌,也喝非茶之茶。我知道枸杞可制茶,便买了较老的枸杞叶,试制了一下,终于尝到了它的滋味,虽不太可口,但对它有了感性认识。我知道川、湘一带出苦丁茶,只是从未见到。有一日,在一家茶叶店见到有盒  相似文献   

14.
猫乳     
顾名思义有时会闹出笑话。有一次我到江西婺源,为的是看看那儿乡间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徽派格局民宅。宅北面清华镇还有那时的店铺。我踏进一家小吃店,问有什么可吃的?答曰:“清汤”。幸亏我有点美食方面的知识,知道“清汤”是江西人对馄饨的称呼,否则真还会发生误会———拿一碗清汤给顾客,吃得饱吗?同样,要是你去长沙,听长沙人说“猫乳”,顾名思义起来,那应当是猫的乳汁,难道长沙人会以猫的乳汁作为饮料?其实,这是腐乳。为何这么称呼?因为“腐”(fǔ)的发音与“虎”(hǔ)相近,而吃人之虎是大家忌讳的,于是当地人便把…  相似文献   

15.
怪味桂鱼     
一日,有朋友来家中作客,我拿出两袋“重庆怪味胡豆”请客人吃。到中午做饭时,我本想把桂鱼拿来清蒸,继而又想煎烧,可这时我想起了刚才拿给客人吃的“怪味胡豆”,于是我便有了利用家中的调味料,把桂鱼做成一道“怪味桂鱼”的兴致。怪味桂鱼很快做成了,朋友们品尝后都齐声叫绝。  相似文献   

16.
茶事     
我对茶的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奶奶的小罐烤茶。 奶奶的土茶罐,有成人的拳头那么大,圆圆的肚子,细腰,口敞开,身上有一个弯弯的如我的手指一般粗的把,口上有一个小嘴。奶奶每天只喝一次茶,那便是在早饭后。在我的家乡,是没有早点之说的,每天就是早晚两顿饭,早饭便在上午十一点左右,有时会稍迟一点。  相似文献   

17.
赵薇主演的《绿茶》火过之后,我便开始喜欢上喝绿茶了.在此之前.我是什么茶都不喝的淡君子。喜欢绿茶,不是因为赵薇.而是想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比如抽烟.或者饮酒.但酒伤肝、烟伤肺.故我对二者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茶     
我老家在桐柏山区,我们那儿盛产茶叶,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茶打交道。我们邻村有个叫姜文祥的人,爱喝茶,他是个兽医,出诊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大搪瓷缸茶,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细品慢尝。他的那只搪瓷缸结的茶垢有铜钱那么厚,人们说,那茶垢是一味药,能治肚子痛,于是,小时候我肚子痛时,母亲便把我领到姜文祥家,他倒点儿开水在茶缸里晃一晃,让我喝下,喝下去不久,我便感觉到肚子痛得轻了。  相似文献   

19.
蒋松 《饮食科学》2008,(8):57-57
我从前久闻茶中另类——安化黑茶的名气.这次出差益阳,走在街头冷不防就遇见了一间黑茶专卖店。我走了进去,小店茶香馥郁,中年男老板坐在一张根雕茶桌前,见我进门笑脸相迎,说:“来.先喝几杯安化黑茶!”我说:“怎么好意思呢?“他说:“莫客气,肯喝杯茶是你赏脸。  相似文献   

20.
烤茶     
小时候去外公家玩,最喜欢围着火塘坐在草墩上看外公烤茶喝。那时的老家,中间这格堂屋里每家每户都会砌有一火塘或置一火盆。客人来了,宾主就围着火塘坐下,然后点火烧水烤茶,一边寒暄着,一边烤着茶,一边喝着那酽酽的烤茶。吃过晚饭,一家人也会围着火塘.烤着旺旺的火,说些家常话,外公这时也会烤茶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