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据融合技术是雷达组网系统的核心技术,采用集中式点迹融合方式,融合中心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提高数据融合处理效率,保证融合航迹的实时性和正确性,数据编排管理非常重要.文中对多雷达数据编排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4种比较实用的数据编排方法:扇区编排法、时间分区法、位置动态分区法及网格分区法等.仿真结果表明,4种数据编排方法是可行的、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雷达组网对于提高雷达系统目标探测及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DSPTS201的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实时处理系统。主要阐述了双ADSPTS201并行处理系统的结构、算法量的估计与结果分析。系统可满足集中式组网融合和分布式组网融合的实时处理需求。该系统还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满足组网雷达信号处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李斌  任磊  王枭雄  王丽华 《现代导航》2019,10(4):304-307
雷达数据高速回灌是现代工程装备研究和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协助试验系统进行算法验证、参数修改等工作,而远程分布式雷达组网数据回灌除了要考虑数据回灌的时效性之外,还要考虑各试验平台的时间一致性。本文就此设计和实现了一种远程分布式雷达组网数据回灌的方法,内容包括系统框架设计,技术要点难点,工作流程,并以一实例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经试验验证,该方法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试验需求。  相似文献   

4.
组网雷达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海空域进行探测,获取多方位的数据,利用数据融合处理能够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集中式数据处理方法可分为点迹合并式和串行合并式,本文针对串行合并式的坐标显示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5.
雷达组网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青 《现代电子》2002,(4):5-12
基于点迹的雷达组网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多雷达信息的优势,提高目标航迹起始概率,改善系统跟踪性能。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分析了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以及点迹关联处理的一般步骤和常用关联滤波方法,最后对点迹融合性能做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出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即将专家系统的定性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应用于雷达组网数据融合。对该系统的建模进行了宏观的设计,阐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模型结构,为改进雷达组网数据融合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多传感器组网探测技术是现代舰艇中一个高度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复杂多元的战场信息环境和联合指挥控制一体化要求舰艇作战系统能够很好地利用多传感器技术。雷达、声纳和舰外数据等数据探测和作战融合技术在分布式和并行式的的作战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分析作战系统协同作战的主要内容和需求的基础上,对舰船多传感器组网技术的组成和信息实现处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舰船多传感器数据处理的方法,为军种间协同作战数据处理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笛 《现代导航》2023,14(2):135-140
本文针对多雷达、红外传感器设计了一种异构信息融合算法。结合多雷达、红外传感器实际使用情况,研究了多雷达、红外异构信息空间配准方法,并根据雷达、红外异构量测特性选取不同滤波器进行目标运动状态估计,实现多雷达、红外传感器数据融合。本文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组网方案进行仿真与测试,充分验证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满足实际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数据融合算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达组网反隐身目标探测技术是现代军事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又是一热点问题,因而有必要从概念和应用上对其进行了解并为检测数据融合算当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点迹的雷达组网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多雷达信息的优势.提高目标航迹起始概率.改善系统跟踪性能。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分析了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以及点迹关联处理的一般步骤和常用关联滤波方法.最后对点迹融合性能做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分布式雷达检测数据融合系统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宏  许世军  刘诗斌 《现代雷达》2005,27(4):16-18,22
研究了基于奈曼一皮尔逊准则的分布式并联融合系统的检测理论,给出了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优的融合中心的融合规则和传感器的决策规则,提出了一种融合系统性能优化算法,将其应用于雷达网数据融合,并就三部雷达沿直线部署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部雷达而言,融合系统的性能有非常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多雷达数据融合中的数据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雷达数据融合的数据来自不同的雷达,在融合处理前要作相应的处理,如点迹过滤、点迹合并、野值剔除、空间对准、时间对准等等,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吴小龙  吴杰 《电子质量》2014,(10):16-19
雷达数据协议转换器是空管多雷达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多路HDLC协议的雷达数据转换成单路IP数据,然后传入多雷达数据处理系统,避免系统为引接多路雷达数据而安装多个HDLC串口卡,较少的接线提高了系统可靠性。该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STM32的雷达数据协议转换器设计方案,利用FPGA在并行处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多路HDLC雷达数据的实时采集,FPGA与STM32之间采用串口协议进行通信,由STM32控制W5500以太网芯片完成数据的协议转换。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雷达数据融合时融合结果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S 证据理论的自适应融合算法。该算法将单传感器多时刻时域融合和多传感器空域融合相结合。首先,利用盒状图对单传感器测量值分类优化,进行单传感器时域融合;再根据文中提出的改进证据冲突程度判据,对高冲突的局部证据进行修正,并选择相应的多传感器空域数据融合算法。仿真分析表明,文中算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现有的多雷达数据融合算法相比,文中算法能够有效降低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且融合结果更加可靠、精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统计判决的关联决策是当前多雷达数据关联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在采用该方法对高超声速目标数据关联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却会出现随着雷达测量精度的提高,不同雷达数据关联的正确关联概率反而下降这一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利用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LFM)雷达合理构建了基于统计判决的高超声速目标数据关联模型;接着,在现有的统计判决机制下,进一步分析了目标高超声速运动对多LFM雷达数据关联的影响,并得出了其关联判决函数(服从非中心卡方分布)与现有的关联判决门限(服从卡方分布)相矛盾的结论;最后,结合统计学的原理,通过对目标非中心统计参量的有效求解,合理解释了上述奇怪现象的出现.仿真结果表明,在目标高超声速运动的条件下,上述奇怪现象的出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张鸣  汤卫红 《现代导航》2011,2(4):293-295
本文利用 Winsock 来实现多雷达数据融合系统中的网络通信数据传输,完成雷达观测平台与融合中心之间测量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并对点到点通信程序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给出了流程图及部分关键程序。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时空数据挖掘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气象数据具有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格式多样、表现形式各异、数据量大和增长速度快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时空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的设想,并根据各自优势将三者进行集成并设计了其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框架,提高了气象数据的使用率和气象服务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矩阵束算法的多雷达信号融合超分辨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雷达回波信号对目标进行融合成像可以有效提高分辨率.本文实现了一种多雷达融合联合超分辨成像算法,该方法基于单雷达观测数据指数和模型,建立了联合的多雷达观测数据模型,并将雷达二维成像的矩阵束算法引入到多雷达观测融合成像中,利用多雷达观测数据估计散射中心的参数,有效提高了分辨率.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了雷达成像的分辨性能,有利于后续的目标检测与识别.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融合估计理论的Kalman滤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经典Kalman滤波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多传感器数据处理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数据融合结构方案给出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的Kalman滤波算法。根据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估计知识,建立了基于Kalman滤波的数据融合模型;给出了融合结构的数据融合滤波算法:集中式Kalman滤波算法;进行了算法仿真演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能够提高系统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20.
黎明  王刚  易伟  孔令讲 《现代雷达》2018,40(5):46-53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初始偏差、采样速率不同等原因,系统量测一般也非同步。多基地雷达数据通常面临异步数据融合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该文按照批处理的思路,联合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异步数据对同一目标状态进行估计,并基于最优贝叶斯估计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批估计数据融合准则;然后,依据该准则推导出了一种解析的分布式批估计方法;最后,针对非线性非高斯场景,提出了一套完备的粒子滤波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相比现有方法具有跟踪精度高,计算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