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微胶囊化氮一磷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行研制的氮-磷膨胀型阻燃剂(IFR)IFR-2000的微胶囊化方法,评价了微胶囊IFR-2000水溶性、热性能以及阻燃聚丙烯的阻燃等性能。  相似文献   

2.
喷墨用超微粒颜料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颜料用于喷墨中的可能和问题,推荐微胶囊技术,以实现颜料分散体极好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而且看出,微胶囊颜料分散体具有极好的抗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周菁  付仁春  张筱丹  隆泉  郑保忠 《材料导报》2003,17(Z1):266-267,252
使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拟除虫菊酯微胶囊.研究了微胶囊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改变部分实验条件对微胶囊特性的影响,由此确定了制备农药微胶囊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4.
乳化添加非溶剂法制备复合高分子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W型乳化添非溶剂法,研究制备水溶性药物茶碱为核物质,乙基纤维素为壳物质的微胶囊的方法及特性。  相似文献   

5.
相变储热微胶囊的研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原位聚合法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一种相变点为24C相变材料A,制得相变储热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径分布仪、SEM、DSC和TG分别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及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洁,具有很好的致密性和一定的强度。其中当乳化速度大于3500r/min、乳化时间为5min、壁材滴加速度小于0.5mL/min且系统调节荆为芯材的30%~40%时,微胶囊的粒径分布集中DSC显示微胶囊包覆相变材料不影响其相变点,相变储热明显,此种微胶囊中由于含有相变材料,而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时具有调温功能,应用于室内墙体材料中,可使墙体材料具有自调温作用.  相似文献   

6.
聚磷酸铵的微胶囊化与阻燃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磷酸铵(APP)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及其应用于聚丙烯(PP)中的阻燃性能。分析表明,经微胶囊处理后,APP的溶解度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并应用扫描电镜测试了微胶囊APP的表面形态。阻燃性能测定表明在PP中,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阻燃剂复配使用,微胶囊APP的阻燃效果都好于普通APP。  相似文献   

7.
宋思思  王宁  李晓刚 《材料导报》2016,30(3):33-36, 43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一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近年来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无法有效封装高度水溶性物质等问题。基于此,综述了双乳液体系与微胶囊制备方法结合延伸出的一些新方法,包括双乳液-复凝聚法、复乳溶剂挥发法以及膜乳化复乳法等;同时,评述了影响双乳液体系制备微胶囊的各种因素,展望了双乳液体系在农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戴霞  沈晓冬 《材料导报》2007,21(F05):361-363
研究采用了以三聚氰胺-甲醛为壁材,正十四烷为芯材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相变材料。通过SEM、DSC、Zeta激光粒度测定仪观察分析了微胶囊相变材料的表面形态、粒径分布。分析了乳液制备过程中乳化剂、系统调节剂、pH等对微胶囊工艺的影响,并对制成的微胶囊进行了血箱保温方面的实验,可以有效地在极限条件和室温下保持血液的所需温度。实验表明当系统调节剂SMA分子量为4万、非离子型OP-10为乳化剂和体系pH控制在3.5时能制得粒径分布为0.5~10μm、实际应用较理想的微胶囊相变材料。  相似文献   

9.
卷烟机剔除梗签物中烟丝在线分离回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卷烟机剔除梗签物中烟丝集中收集方式存在的烟丝降级使用问题,设计了烟丝连续在线回用装置.烟丝在线分离回用装置设在卷烟机剔梗装置后身,通过塔式分离器实现烟梗、烟丝的一次分离,再利用旋风分离器实现烟丝、烟末的二次分离.分离出的烟丝直接落入卷烟机的回烟丝振槽内,烟丝水分和香气散失少.应用表明,该装置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机型的卷烟机,能够在线回收和利用卷烟机剔除梗签物中85%以上的烟丝,显著降低卷烟机的烟丝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壳聚糖的水溶性,通过一种简单的均相介质中N-乙酰化方法制备了水溶性壳聚糖。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水溶性壳聚糖的脱乙酰度(DD)、官能团结构和结晶状态,进一步分析了其水溶机理。初步验证了水溶性壳聚糖用于微囊化细胞培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脱乙酰度为56%,在乙酰化过程中,晶体的结晶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结构是其水溶的主要原因;细胞在水溶性壳聚糖制备的微胶囊中保持良好的活性,在培养过程中逐渐聚集成团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手动修复实验验证了多种溶剂的修复效果,选择可以包裹在微胶囊中的苯乙酸乙酯作为修复剂。采用一步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包裹苯乙酸乙酯的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与分析。采用手动修复实验,研究了修复时间和修复剂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将微胶囊加入到环氧树脂基体中实现了材料的原位自修复。研究结果表明,修复时间为24 h,修复剂量为5μL时,手动修复效果可达到最佳。当微胶囊质量分数为5%时,最大修复效率为98%。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多次自修复能力。形貌观察结果表明,裂纹在溶剂的溶胀作用下发生了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2.
在树脂矿物复合材料中掺入微胶囊实现材料自愈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新出现的金属微胶囊解决了传统微胶囊力学和鲁棒等性能较差的问题。但因金属微胶囊与基体间的界面力学性能尚未可知,使其破裂性无法确定,进而无法将金属微胶囊推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金属微胶囊的囊壁/树脂基体界面损伤演化过程进行模拟,获得界面力学性能。以此为基础,运用扩展有限元对金属微胶囊的破裂性进行分析,为金属微胶囊的运用提供研究指导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分子动力学模拟囊壁/基体界面模型损伤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初始变形、局部破坏和整体破坏3个过程;(2)囊壁/基体界面弹性模量为6.458 GPa,强度极限为62 MPa;(3)金属微胶囊只会在基体裂纹出现后破损,但破损时间早于基体裂纹到达金属微胶囊处。  相似文献   

13.
含微胶囊的抗菌淀粉膜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丹丹  钱怡 《包装工程》2016,37(9):26-30
目的研究一种含微胶囊的抗菌淀粉膜制备工艺,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淀粉作为成膜基材,加入具有抗菌性的微胶囊,以及明胶、甘油、CaCl_2等助剂,采用流延法制备出含微胶囊的抗菌淀粉膜。将淀粉/甘油/明胶的质量比、微胶囊含量、CaCl_2含量、干燥温度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选取膜的水溶性、力学性能、抗菌性能作为指标,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结果当淀粉/甘油/明胶质量比为6∶3∶1,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0%,CaCl_2质量分数为2%,干燥温度为50℃时,薄膜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结论通过加入丁香精油微胶囊,制得的淀粉基薄膜具有抗菌性。  相似文献   

14.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微胶囊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杨酸微胶囊,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包埋行为进行鉴定,还研究了最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比、微胶囊溶解度、释放机制及体外透皮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比为1:1,微胶囊化后水杨酸溶解度能够提高至26mg/mL。水杨酸微胶囊呈现球状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性,体外透皮结果显示微胶囊化后水杨酸透皮速率减慢并且无突释现象,与未包埋水杨酸相比,水杨酸微胶囊具有更高的皮表保留量和较低的皮肤驻留量。  相似文献   

15.
以水泥基混杂微胶囊为研究对象,采用环扫电镜(ESEM)、激光粒度分布仪(L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分别表征其微观形貌、颗粒特性和修复特征,采用强度恢复率、孔结构分析水泥基混杂微胶囊的二次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缓释微胶囊囊壁孔洞分布均匀,具有缓慢释放和多次释放特点;普通微胶囊表面粗糙易破裂,具有快速释放和破裂释放特点。水泥基混杂微胶囊一次强度恢复率相比单掺缓释微胶囊提升28.72%,二次强度恢复率相比单掺普通微胶囊提升252.34%。水泥基混杂微胶囊具备快速修复能力且可以实现二次修复,二次修复主要是缓释微胶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相变调温Lyocell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纤维性能,利用微胶囊法通过原液添加制备了调温Lyocell纤维,通过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扫描电镜等多种表征方法,表征了微胶囊分散液在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中的分散情况,并研究了微胶囊添加量对纺丝原液和纤维性能的影响,表征了改性后的纤维形貌,测试了在吸放热条件下,实际的升降温情况。结果表明:微胶囊分散液可以良好的在NMMO水溶液中实现分散,随着微胶囊添加量的增加,纺丝溶液的黏度和可纺性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适当提高微胶囊的添加量有利于提高纤维焓值,当微胶囊量提高到35%以上时,纤维焓值不再变化;改性后的纤维横截面可以发现微胶囊的嵌入,纤维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利用相变调温Lyocell纤维制备的无纺布进行吸放热测试,织物具有明显的双向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17.
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储热微胶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任晓亮  王立新  任丽  苏峻峰 《功能材料》2005,36(11):1722-1724,1727
以三聚氰胺-甲醛为壁材,十二醇为囊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变储热微胶囊。采用SEM、DSC、FTIR、激光粒径分布仪等测试仪器分别测定微胶囊形态、热性能、化学成分以及粒径分布;采用光学显微镜二次聚焦法测定微胶囊的壁厚,并讨论微胶囊壁厚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壁材/芯材用量比为1:2时,在3000r/min的乳化转速下乳化10min,80℃时固化1h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0μm,且表面光洁;微胶囊壁厚随乳化转数增加而减小,而囊芯比对壁厚影响并不显著;DSC显示相变材料微胶囊化后并不影响其相变点,相变储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直接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石蜡为内相的脲醛树脂微胶囊,考察了芯壁比和间苯二酚对石蜡微胶囊相变潜热和平均粒径的影响,制备了基于相变机理的隔热腻子,并表征了其隔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芯壁比的增加,微胶囊相变潜热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降低,而粒径一直增大。间苯二酚的作用是加速囊壁固化,其加入时间需在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用量应该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石蜡微胶囊能用于制备不饱和聚酯隔热腻子,制出的腻子符合Z0721原子灰标准Q/CYQ310-2006。石蜡微胶囊在腻子中起到了隔热作用,微胶囊含量的降低将会大大降低涂膜的隔热性能。  相似文献   

19.
微胶囊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微胶囊化的主要目的与优势,着重介绍了变色微胶囊可逆变色机理,相变微胶囊的控温及冷却作用机制.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变色微胶囊、相变微胶囊、含能组分微胶囊等形式在军事伪装、防护以及航天固体推进剂中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硫化脂肪类添加剂二烃基五硫化物(RC2540)为芯材,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树脂)为壁材,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使用红外光谱、 SEM及热重分析(TG)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用四球摩擦副考察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作为聚乙二醇基础液添加剂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添加质量分 数3% RC2540-MF树脂微胶囊的聚乙二醇基础液在314 N下摩擦系数可低至0.04, 磨斑直径在314 N(RC2540-MF质量分数5%)下为0.54 mm, 实验载荷则可以提高至1000 N以上。这是由于摩擦力导致RC2540-MF 树脂微胶囊破损, 活性硫化物在摩擦表面的物理、 化学吸附作用和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起到减摩和极压抗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