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杨柳  刘骏 《园林》2023,(8):117-126
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作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的典型代表,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假期休闲游憩需求起着重要作用。开展游憩服务能力评价是推动公园游憩发展,提升公园游憩品质的重要措施。基于山地城市与近郊森林公园的特征,综合网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出包含游憩可达性、游憩环境资源、游憩设施服务、游憩感知程度、游憩活动服务、科教康养服务6个标准层22个评价指标的重庆市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并对16个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所有公园游憩服务能力均未达较好水平。基于评价结果,从游憩可达性、生态环境保护、游憩设施与服务质量、山地游憩活动体系、康养科教品质5个方面提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游憩优化策略,提升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动该类公园的游憩功能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山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也转向了山地,以求能有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因此,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将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但山地公园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这一特性也给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带来了 一定的难度.论文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近郊区的范围逐渐演变,并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近郊山地森林公园作为近郊区内重要的绿地形式,已不能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通过选取自然环境、交通可达性、森林体验活动、公园管理及互动宣传5个指标对北京城市近郊山地森林公园进行发展评价,总结其发展优势和局限性,进而从存在较大不足的体验活动、公园管理和互动宣传3个方面进行优化策略的探究,以期达到近郊山地森林公园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4.
研究提出通过附属绿地开放来提升山地城市平坦开放性公共绿地数量与需求不均衡的困境。为提供一个科学的山地城市附属绿地开放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由景观功能性、开放需求性和边界特性3个控制层及14个指标共同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4类附属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分值计算发现,青少年宫、三合建筑公司等附属绿地为适宜开放的附属绿地,祥泰小区、左岸兰阁花园等附属绿地为较适宜开放的附属绿地,档案馆和区政府等附属绿地为不适宜开放的附属绿地。  相似文献   

5.
谭文勇  夏琴 《园林》2021,(2):65-72
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保障居民平等便利地亲近自然空间的关键。在山地城市中,地形限制使其在客观距离的可达性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文章引入感知可达性概念,将可达性的定义从物理维度拓展到心理感知维度,通过既有研究梳理,厘清距离感知、目标感知、环境感知和个人差异4类感知可达性要素;结合山地社区公园的特殊性,提出感知可达性的提升策略及其对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指引,最后以未来方舟生态城社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例,通过整体布局的视线通廊缩短对距离的感知、全而不同的公园体系设计增强对目标的感知、安全有趣的步行路径设计优化对环境的感知、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需求。从感知可达性的角度出发为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捷  汪子茗 《中国园林》2021,37(3):38-43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是城市复合空间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之一,体现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化表达、形象展示、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空间价值,是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魅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开放空间影响城市品质的作用机制与研究优势;在总结山地城市开放空间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品质提升研究方法及实施途径;引导城市空间沿着生态系统稳定、游憩活动丰富、文化魅力彰显的方向持续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筝  孟钰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向山地拓展户外活动空间也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山地公园和山地空间的相关概念,并以青岛上王埠中心绿地为倒.从地形和植物两个角度作为切人点来探讨城市山地公园中的空间塑造。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已经从粗放的城市化增长阶段向追求城市品质和宜居性的提升阶段转变~1,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的审美和游憩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城市服务业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城市公园环境优美、人流量大,作为服务业态的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园城市建设的新形式强调了城市公园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3。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城市公园的服务应当从多活动类型、全年龄周期来满足市民的游憩休闲等需求。  相似文献   

11.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市由于灾害的多发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其防灾体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角度,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防灾减灾的意义,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探究其构成要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设计策略,并希望山地城市的防灾规划体系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刘骏  蓝梦雪 《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山地城市特殊的用地条件对发挥社区体育公园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准确认识用地条件的特殊性,理清其与市民使用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能有效指导和快速推进实践,实现以人为核心、塑造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以近2年重庆市建设并投入使用的24个社区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观察、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到研究结果:1)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具有可达性较高、规模整体偏小、平面形状不规则、空间形态丰富多变等特征;2)使用人群覆盖广、山地活动少、使用频率和满意度高;3)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山地地形可成为活动设置的有利因素。同时,提出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可推广借鉴的结论:1)针对用地条件特殊性,以科学性评价保障公园场地选择的合理性;2)遵循低影响建设策略,以活动契合用地条件实现建设与保护的双赢;3)突破场地条件限制,以空间复合使用达成品质提升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玲 《福建建筑》2014,(6):59-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提供自然空间以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生活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中,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被破坏,导致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福建省中、小型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从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功能与作用出发,分析了目前中、小型山地城市在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绿色空间是山地城市区域内非建 设用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山地区域 生态安全和支撑城乡持续发展的本底。由于 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快速城镇化 建设对绿色空间的干扰远大于平地,通常的 规划思路显现出诸多不适应山地环境之处。 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实践经验,提出在 山地环境下应特别重视多目标导向、多尺度 整合、重视环境单元、维护动态过程、协调 关联边缘效应、构建控制要素体系等适应性 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苏醒  王琳  李多 《园林》2017,(4):46-49
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的十六个城市和地区中,悦来新城所在的重庆市是唯一一个典型山地城市,地形高差大、土层浅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海绵城市建设相较平原城市面临更多挑战。本文基于悦来新城会展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实例,对山地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提升和关键作用加以充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山地中心城市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与城市整体功能之间形成互动影响关系。在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特征与山地城市形态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山地中心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山地中心城市多元化空间特性与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理论模型,搭建了“四多”特征与城市整体功能的联系,解构了山地城市整体功能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系,模型将特征与功能关系进一步数理化和抽象化,是在山地特征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山地空间与整体功能发挥理论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8.
任日斐  何嵩涛 《园林》2022,(7):136-145
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评价对于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游憩服务能力—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协调模型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成不均衡分布,局部高度聚集,主要分布于观山湖区、云岩区、南明区等开发程度较好的区域,边缘地区少有公园绿地分布。(2)人口主要分布在小车河街道—泉湖街道、高新路街道—溪北街道一线,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道(乡镇)聚集在南明区、云岩区。(3)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总体不足,其空间分布呈递减格局。云岩—南明聚集区服务能力最强,观山湖聚集区服务能力次之,外围服务能力最弱。(4)公园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滞后,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与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度高、协调度低。耦合度、协调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协调度空间分布与游憩服务能力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基于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铁军  左进  林岭 《新建筑》2007,(5):28-30
从西部山地城市特殊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出发,综合运用建筑学、安全科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了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提出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建立与相关技术集成,以期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与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应以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挖掘基址特征、地域文化、人文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营造富有自然野趣、山地肌理特色的公园景观。基于海沧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景观建设实践,探索公园空间建设与原有地形地貌的契合,降低公园建设成本,将山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