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绿道(greenway)是网格化的线性景观空间,绿道规划与城市形态发展形成共生关系,相互促进和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和英国绿道系统与城市功能形态布局关系的基础上,以厦门市海沧市民公园环湖绿道为例,研究滨海城市环湖绿道与城市功能结构阻隔与渗透、通道与衔接、吸引与辐射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林海  熊志远 《园林》2011,(7):24-27
绿道是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嘉兴市开创性引进浙江省首个生态绿道网建设工程,规划了具有生态保护、慢行交通、景点集成、运动休闲、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生态绿道网,集城市生物资源的原位保护思想、雨水分散利用的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等设计理念于一体,为城市创造出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白菡  高梅林 《中州建设》2014,(16):78-79
《保定市城市绿道网规划(2011-2020)》在保定主城区规划形成“三环放射型”的网络式空间发展结构,依托于保定外环水系所形成的外环水系E号绿道建设环,串联了外环水系规划中的北湖公园、鲁港体育公园、植物园、阳光儿童公园、黄花沟生态公园、长城公园等生态节点。《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确定了中心城区向北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北湖公园北部建立综合性市级现代商务办公中心。伴随着北湖公园重要公共节点的竣工、北部综合性市级现代商务办公中心和周边居住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发展需求,保定市城乡规划局依据《保定市城市绿道网规划》要求,对北湖段慢行交通系统按照绿道示范段标准进行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交通拥堵及城市生活性功能的降低。将城市绿道概念与慢行空间概念相结合,提出了绿道慢行空间概念。首先解析了绿道及慢行空间的相关内涵,进而分析了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的设计要素,包括慢行网络、慢行景观和慢行设施,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启示以及对成都绿道慢行空间的规划实践分析,从多个层面对成都及今后的城市绿道慢行空间系统的规划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认为城市建设需要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文章从"公园城市"理念内涵解析出发,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的设计手法与关注重点,进而结合《青羊区、金牛区百仁片区局部地块城市设计》实践项目。从局部地块出发,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核心,提出绿色公园住区、特色慢行住区和优雅品质住区等三方面设计策略和举措,以此探索公园城市语境中微观层面规划实践的内涵表达,达到提升片区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余忠亚  李丹丹 《园林》2011,(7):28-31
根据链接城市的含义,解析了城市河流型绿道的功能及其升级目标,并以呼和浩特小黑河和乌素图沟流域绿道景观设计为例,以链接城市的理念,探讨了河流型绿道与城市发展空间融合以及对城市景观、文化、生态的塑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耕  金可  邱建维  阮晨  唐鹏 《规划师》2023,(1):142-148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全面推广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成都有待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的多方位变革,发挥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成都不仅需在空间范畴上突出全域全要素,全面探索城市化发展地区与乡村郊野地带等不同空间的公园城市表达方法,还应该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复杂地区与过渡地带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此类地区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转型发展路径。城郊乡村地区为介于城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与枢纽链接地带,在城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痛点地区”和未来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极具新路径探索价值与转型示范意义。文章基于公园城市理念要求,从总体认识、营建理念、发展逻辑、空间模式、生态与农业价值转化五个方面提出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建设思路的转变,并结合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相关规划实践,探索规划建设转型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娴 《山西建筑》2022,(5):31-34
在公园城市背景下,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对交通型街道进行风貌综合整治,基于街道建筑风貌不佳、景观环境不优、慢行体验不好、文化内涵不突出等问题,以街道一体化为总体思路,从建筑立面整治、慢行环境提升、景观环境优化、文化展示利用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和国内其他城市交通型街道风貌整治路径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健康导向下社区慢行绿道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绿道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的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健康保障。现今国内外城市级的慢行绿道已有较多实践,而作为城市级慢行绿道的拓展,社区级慢行绿道可以增加与居民的亲密度,提高步行可达性,提升使用效率。因此作为城市慢行绿道的末端——社区慢行绿道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绿道的延伸性及基础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娱乐参与、活动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对社区慢行绿道的功能加以丰富,并以大庆市春雷小镇为例,从社区慢行绿道的构建要点、慢行绿道功能设置、铺装形式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社区慢行绿道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中的中央公园数量日趋增多,中央公园发挥着城市海绵体、绿色地标、发展引擎等多重功能,也是城市中心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为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沣西新城大西安中央公园为例,研究蓝绿交融背景下,肩负区域雨洪调控功能的中央公园海绵系统构建思路,提出雨水传输系统、雨水径流调蓄系统及水系净化系统并行的区域雨洪调控策略,总结以海绵理念为主导、科学体系为框架、多专业协调融合的海绵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 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 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 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 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 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 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 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 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 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 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 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用地无序扩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背景下,绿道规划有效遏制了城市蔓延,保护和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和深圳绿道为研究案例,通过介绍其规划思想和建设实施效果,对我国珠三角地区绿道的建设经验进行对比和总结,分析两者的相似性及差异性,详细阐述了美国绿道规划对构建我国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 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 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 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 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 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 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 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 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 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绿道是一种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线性开敞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结合城市发展目标,本文研究了上海市绿道的功能定位,以游憩、交通、生态等功能为主,兼具文化保护功能。绿道网络规划思路依据分区特点采用差异化规划策略,以资源布局为引导要素进行路径识别,利用“反规划”途径选择绿道线路。根据功能定位、资源布局特点以及需求特征,绿道分为区域、市级、社区三级和生态型、滨水型、保护型和交通型4类,并且结合不同的分区特点,研究各分区内绿道适宜的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严玉蕾  吕飞  曹聪 《规划师》2012,28(5):56-58,63
慢社区规划设计在慢城理念基础上,针对慢城目前只实践于小城镇的缺陷,提出在大城市贯彻慢城理念的新思路—以社区为单位推行慢社区建设。大庆市春雷小镇具有建设慢社区的条件,其规划设计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三方面,着重打造了布局紧凑、功能多样、环境舒适、景观多样化和立体化、邻里交往和谐、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