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曹越   《风景园林》2019,26(8):20-24
城市野境是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的土地,其中人类开发和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各类野生生物能够与人类繁荣共存。城市野境在重新连接人与自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提出并阐释了保护与营造城市野境的 4 种途径,包括保护、修复、设计与融合,即在城市保护地中保护野性自然、再野化部分城市区域、在城市公园中营造类荒野景观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系统性融入野性自然。建议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融入野性自然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城市野境保护与营造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凯  李巍  漆建武 《中国园林》2023,39(12):94-100
荒野地具有缓解气候变化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该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以甘肃为例,结合公众感知调查,从生物物理自然度、人类干扰度、距离遥远度和外观完整度4个方面建立荒野识别指标模型。通过GIS核密度(KDE)、布尔叠加运算等进行指标计算,归一化和叠置得到甘肃省荒野地图(WQI)。结果表明,甘肃省荒野质量呈现出“西高东低”、数量呈现出“西多东少”空间态势;荒野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荒野自然基底以戈壁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生态脆弱性明显;70%的高质量荒野仍处于保护区之外,亟须加强管理。基于此,提出构建分类分级荒野保护系统和荒野保护脉络,可为荒野识别指标、方法和保护提供参考,为荒野保护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回溯棕地生态价值被认知的历程,包括生态学初步认知、IBA实践、荒野价值及再利用辩论,梳理历程中"工业自然""城市-工业林地""城市野境"等核心概念,指出棕地中自然演替而形成的生境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甚至成为稀有物种的栖息地,具有生态、游憩、审美、荒野等多方面价值。公众对棕地的感知与接受度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棕地自然演替阶段等因素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改造与再利用并非易事。基于已有的成功实践,根据工业自然保护与游憩功能之间的侧重程度,归纳出德国的棕地改造与再利用实践3种再生策略,包括工业自然主导型策略、设有工业自然保护地的城市公园型策略、工业自然与游憩利用并置型策略。为中国棕地再生提供新的视野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荒野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保护意义,但目前中国尚未开展荒野地调查统计工作。首次从空间角度识别中国现存荒野地,绘制出第一个中国大陆国土尺度荒野地图(分辨率为1km~2)。以荒野连续谱作为概念基础,采用经典荒野制图方法,首先分别对距聚居点遥远度、距道路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及外观自然度4项指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指标评价法(MCE)进行等权重叠加,得到中国荒野度指数(WQI)地图。根据中国荒野地图识别结果,定义的中国高质量荒野地、较高质量荒野地、中质量荒野地、低质量荒野地、其他土地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3%、12.4%、11.9%、24.0%、47.4%。首次揭示了中国荒野地空间分布情况,有望为中国荒野保护政策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1)
BSAP,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重庆自然博物馆是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能力建设项目框架体系中的一员,同时也是科普教育基地的一个代表。本文介绍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划和设想,在BSAP中的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以及在重庆市BSAP中的位置和作用。旨在通过自然博物馆这一宣传、教育平台,促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进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的内容框架,指出了该指南的若干特点,包括:明确地提出了规划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影响;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土地使用规划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明确提出了通过规划系统达到生物多样性行动规划目标的关键.在以上基础上,对该指南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结合于2002年12月发布的<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曹越  杨锐 《风景园林》2017,24(7):30-36
美国早期的开拓者认为荒野是无用和邪恶的,开发与征服荒野是时代的主流。随着19世纪末边疆的终结和环境的不断退化,一批环保先锋呼吁荒野保护,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向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会于1964年通过《荒野法》,建立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将"认定荒野区"作为联邦土地中保护级别最高的土地进行管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全美5%的土地为"认定荒野区",荒野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总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有效保护了美国荒野地的自然过程和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Urban wilderness is the remnant nature existing within the cracks of urban context, which can provide habitats for wildlife and natural recreation areas, with significance in optimizing urban ec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one hand, the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processes and the public’s negative hypotheses on the concept have caused continuous reduction of urban wilderness; on the other hand, opportunities are seen in reconstructing and activating urban wilderness when natural processes return to dominate the idle lands resulting from industrial recession and urban shrinkage, and the rewilding concept and techniques develop gradually.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initiative of a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the mountains, wat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and grasslands, and the advance of adopting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 China, it is the best time to acknowledge urban wilderness in depth, identify its connotations and values, construct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carry out practice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14.
Wilderness’ is often seen as a (biophysical) ideal state in contemporary debates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 ask what is left of relationships with ‘wilderness’ in present-day Western societies by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of the Hoge Veluwe National Park, the Netherlands. A brief history of wilderness interpretations is constructed as a backdrop to the analysis of the Veluwean land use history. Herein, wilderness aspects are conceptualised as ‘paradise-like’ or ‘hell-like’, thus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origins, limits and dynamics of contemporary wilderness concept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is inherently paradoxical, and argue that wilderness paradoxes should be not be ignored, but acknowledged and valued in conserv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5.
Wilderness is a cultural construct that is deeply rooted in many societie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their predecessors, wilderness has long been important as a contrast to artificial garden elements, as an inspiration for naturalistic plant designs, or today as a timely contribution to reconciling cities and their inhabitants with the natural world. Since cities and wildernes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seen as opposites, new approaches are necessary to better addres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wilderness in urban region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urban wilderness can be defined as an area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self-regulation in ecosystem processes where direct human impact is negligible. This allows two main types of wilderness to be distinguished: “ancient wilderness” represented by natural remnants in many cities, and “novel wilderness,” which arises in artificial urban-industrial sites. The two types require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designing and managing green spaces. Ancient wilderness is a traditional object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offers inspiration for naturalistic plantings. In contrast, the emergence of novel wilderness has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neglect and socio-economic decline. Since the 1980s, however, early pioneer projects in Germany have started to integrate novel urban wilderness into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are unprecedented green spaces that combine novel wilderness with design interventions. These places are attractive to visitors, contribut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pport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article aims to illustr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wilderness components and processes into the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a timely way to reconnect cities with nature.  相似文献   

16.
钟乐  章政  张引 《风景园林》2022,29(3):73-78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承照  徐杰 《中国园林》2005,21(5):35-38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可分为原野型、原野人居型、乡村型、城缘型和城市型5种类型,边缘地带具有边缘生态、边缘景观、边缘经济、边缘社会、边缘管理等共同特征,在保护与发展一系列的矛盾中,边缘地带与核心区的矛盾性质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策略,实行分区管理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必然选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边缘地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控制好边缘地带,才能保护好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