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建筑体系数据库是以村镇建筑基本信息为基础,内置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实施导则关键技术,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本研究结合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建筑体系数据库的基本框架、数据类型、主体功能与拓展应用,以期为绿色建筑标准化设计提供依据,促进绿色建筑使用管理规范化发展,为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项目提供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下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住宅中存在的"低技术、高能耗"问题,在分析其住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低能耗住宅设计要素,并提出村镇住宅节能措施,以期为林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严寒地区村镇典型民居之一——朝鲜族民居的调查,提取其中的生态思想,并指出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朝鲜族居民特定的生活习惯与民俗,进行住宅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从住宅方案、围护结构构造、建造材料以及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以指导严寒地区村镇朝鲜族绿色住宅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林区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储备基地。该地区的村镇具有良好的木结构建筑传承基础,在该地区经济转型及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适宜广泛推广木结构住宅。本文在总结归纳该地区木结构住宅技术传承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应对手段,提出新型木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方案,为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住宅更好地适应寒地林区环境提供新思路。这既是对东北林区村镇传统木结构住宅的技术传承,也是时代背景下对绿色住宅发展的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5.
以兵团牧民定居工程和垦区中心连队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新疆严寒地区村镇住宅户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住宅建造的不足为了提高该地区住宅使用舒适度,考虑住户生活习惯和住宅设计标准,并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提出适合该地区村镇住宅的户型优化方案,为兵团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东北严寒村镇地区承担着重要角色,却普遍存在着建设缓慢乏力、成效甚微的问题与不足。基于严寒地区10个乡镇、40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从"绿色"视角分析了村镇现状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总结了未来发展建设的多元需求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思路转变、目标提升、框架重构及内容优化等4个方面构建严寒地区村镇规划建设的绿色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是近年来绿色建筑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地处夏热冬冷地区的华容村镇住宅冬夏两季的详细调研,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分析其总体规划、平面布局的特点,总结出华容地区村镇住宅原始质朴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为湘北生态型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严寒的东北农村地区承载着粮食生产和生态功能两个国家级的重要职能,但该区域的村镇发展方向和动力、建设速度和质量与其核心职能不相匹配。研究以东北地区镇(乡)域的镇村体系规划为视角,通过梳理严寒地区村镇的基本特征,尝试提出以粮食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核心的绿色村镇发展思路,从绿色村镇发展背景与问题、村镇体系定位、绿色资源与空间构成、绿色产业拓展、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支撑绿色村镇发展的规划框架并提出实现途径,旨在提升严寒地区村镇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村镇住宅采暖热负荷指标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归纳我国村镇住宅建筑的特点,对围护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选定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村镇住宅户型,对这些地区的节能和非节能村镇住宅建筑进行热负荷指标计算,给出各地区节能与非节能村镇住宅建筑热负荷指标表,为村镇住宅建筑采暖确定设计热负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推动绿色宜居村镇发展,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标准体系,通过对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广西省南宁市隆安县内村镇进行走访调研,充分了解我国村镇住宅建造质量水平、居住环境等现状,提炼村镇住宅建造现存问题,并从现有村镇住宅研究现状出发,梳理现有文献及标准的研究内容及分布情况,明晰村镇住宅相关标准的实际推广应用情况,总结发现目前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方面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亟需结合村镇地区发展实际,完善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的标准体系,助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1-13
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村镇居民火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村镇住宅火炕的构造、材料特点和运行现状,针对火炕出现如污染室内空气、热效率低和炕面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东北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火炕低能耗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从而提高火炕的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村镇绿色建筑的推动是实践农村地区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编制绿色建筑体系实施导则将为村镇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为基层政府和相关管理部分提供长效性的技术管理支持。针对严寒地区村镇能源资源消耗大、绿色建筑体系实施缺乏指引、居民绿色意识淡薄、公众参与度低等实际问题,结合严寒地区村镇的发展要求,开展与村镇规划和绿色建筑相结合、注重前瞻性与实效性的双重控制的实施导则研究,以促进村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稳健发展,发展相对缓慢的村镇建设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针对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严寒地区村镇建设较为落后的情况,总结严寒地区村镇建设研究现状,依据绿色环保理念和村镇建设的内涵,定义了绿色村镇建设。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定义,通过严寒地区村镇建设实地调研访谈,总结绿色村镇建设中的利益相关方,分析其利益需求,并找出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针对其中的村镇政府和村镇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分析,建立博弈分析模型,其中,村镇政府和村镇居民作为利益需求主体,经过单边改进分析,输出模型结果显示,二者应该完全合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行,我国村镇建设亦暴露出诸如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因此,建立绿色村镇的理念开始慢慢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大众关注。京津冀地处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由于村镇居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村镇农宅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也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村镇住宅实地调研及信息采集结果的整理,结合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及村镇建设等相关理论,明确绿色村镇的概念定义,从村镇规划建设、农宅设计与改造等方面讨论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从而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另外,京津冀地区具有优于城市的自然资源条件,为村镇农宅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村镇建筑缺少系统设计,整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在我国严寒地区,村镇建筑在设计中还必须考虑节能保温,这对村镇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将结合新型夹心保温技术的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应用于村镇建筑中。根据严寒地区村镇建设现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六要素对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应用于村镇的适宜度进行分析,提出一种严寒地区村镇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应用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十二五"科技支撑示范项目(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材料、结构与节能一体化技术(2013BAJ12B03))给出计算实例,为村镇建筑新结构形式应用适宜度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9-21
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村镇的背景下,针对东北严寒地区林区的特点,探讨了此类型林区村镇在规划及环境方面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突出地域特色的整治原则和整治方案,以指导东北严寒地区林区绿色村镇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7.
金虹  邵腾 《当代建筑》2021,(9):51-54
受严寒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和村镇经济水平的制约,村镇住宅供暖能耗较高,而优先利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措施来降低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会衍生出投资成本增加的问题.本文以严寒地区某村镇住宅设计为例,基于建筑能耗和经济性多目标优化,运用MOBO-EnergyPlus多目标、多参数优化平台建立物理模型,采用NSGA-II算法对与能耗和成本相关的设计参数组合进行筛选,得出协同双目标的Pareto非支配解集及全局均衡解,并划分满足不同需求的技术模板,为严寒地区村镇被动式低能耗住宅设计模式构建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绿色村镇住宅是城镇化进程中重要亮点,但是收到地区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绿色村镇住宅在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存在很多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如何有效推进绿色村镇住宅的建设进程,对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模式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窗墙比值现状的调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现实出发提出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窗墙比范围,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隶属于严寒地区,即温带季风性气候,体现为低温、少日照、冬季持久等气候特征。村宅作为人居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出经济性与适寒性,以适应寒地村镇的地域特征。本文首先研究东北地区生活行为习惯及地域气候因素,得出村镇住宅的限制性条件和适应性原则,进而总结出寒地村镇住宅平面、体型、空间优化方法与设计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可对未来我国寒地村镇的住宅设计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