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ox-Behnken法对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进行设计。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模拟日常实际冲泡条件,研究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单次冲泡时间、料液比和水质对藤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分析,对藤茶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冲泡工艺选择为冲泡温度80℃,单次冲泡时间5.8min,料液比1∶56g/mL时,藤茶茶汤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本研究为更科学地饮用藤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市售几种典型绿茶(碧螺春、高山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肉桂、水仙)及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茶种茶粉的水浸提液与沸水冲泡茶叶而得的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并测定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人工合成自由基DPPH·与ABTS~+·的清除活性)和体外还原活性(FRAP法测定其对三价铁的还原力)。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的茶粉浸提液与冲泡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体外还原活性最强,乌龙茶次之,红茶最弱;这与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几种冲泡茶汤中,铁观音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少且体外抗氧化活力最弱,这应是源于茶叶包揉工艺的不同。另外,沸水冲泡茶汤较茶粉浸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少,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日常沸水短时间冲泡的方式获得的茶汤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饮茶的健康功效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湖龙井在浸泡过程中可溶出抗氧化物质,使茶汤具有抗氧化能力。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西湖龙井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西湖龙井茶汤色度、茶多酚、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茶水比减小,冲泡次数增多,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降低,茶汤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减弱;相反,随着冲泡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升高,茶汤抗氧化能力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氧化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色度与抗氧化特性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抗氧化特性的评价可以用色度来简化。研究结果为科学冲泡茶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根据需求更加合理地饮茶。  相似文献   

4.
以3种不同类型茶叶——绿茶、红茶和普洱熟茶为材料,按照不同饮茶习惯,采用不同冲泡浓度茶汤进行体外抗氧化作用比较研究,并测定了3种茶样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含量及茶多酚(含黄酮类)冲泡溶出量。结果表明,绿茶水浸出物、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总糖均高于红茶和普洱熟茶,3种茶叶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随冲泡浓度增加而略有下降,在试验冲泡浓度范围内,绿茶有较强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红茶有较强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普洱熟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较强;相关分析显示,O_2~-·清除率与多酚、黄酮溶出量显著负相关(p0.01),而DPPH·和·OH清除率与茶多酚、黄酮溶出量无关(p0.05),不同茶类多酚和黄酮类溶出量与O_2~-·清除率、DPPH·和·OH清除率呈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不同茶类体外抗氧化作用不同,一般饮茶浓度范围内,3种茶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以饮用淡茶为宜,选择和饮用不同种类的茶叶可能带来更好的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茶汤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咸茶为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多酚、总黄酮冲泡率的影响,并以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探究咸茶茶汤的抗氧化能力,分析其抗氧化能力与茶汤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以及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分别与冲泡次数的交互作用对咸茶茶汤多酚、总黄酮冲泡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冲泡次数对咸茶茶汤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咸茶分别经料液比为1∶40 g/mL、冲泡温度95℃、冲泡时间7 min、第1次冲泡(多酚含量为0.009 7 mg/mL)和料液比为1∶100 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11 min、第1次冲泡(总黄酮含量为0.027 mg/mL)制备而成的茶汤对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极显著高于0.25 mg/mL茶多酚(P<0.01);与茶多酚阳性对照相比较,咸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研究土家药食资源藤茶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为藤茶药食资源及有效组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测定抗氧化活性法、硫代巴比妥酸法4种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系统评价药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建立D-半乳糖诱导小鼠氧化损伤模型,观察药物体内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藤茶黄酮类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IC_(50)=30.977 mg/mL)和DPPH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IC_(50)=22.524μg/mL),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_(50)=0.323mg/mL),对硫代巴比妥酸法所测定的抗氧化率也明显升高(IC_(50)=102.171 mg/mL)。同时,药物对小鼠氧化损伤模型,能明显或部分降低小鼠血清和肝脏中MDA的活性或含量,升高SOD、GSH和GSH-Px的活性。结论:上述结果表明藤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确切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白茶、白芝、云芝和黑芝为原料制备冲泡型灵芝白茶,并以茶多酚作为阳性对照,以·OH、DPPH自由基、·O-2的清除率以及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指标,探究不同冲泡次数和冲泡时间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白茶2.5 g、白芝0.4 g、云芝0.55 g、黑芝0.3 g混合制备成3.75 g/袋的灵芝白茶感官品质最佳;冲泡次数、冲泡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灵芝白茶3.75 g经200 mL开水(>95℃)冲泡3 min后除渣所得茶汤的抗氧化活性最高(P<0.05),其对·OH的清除率为(74.05±0.82)%,与0.45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O-2的清除率达到(55.86±2.23)%,与0.40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3.07±2.37)%,高于0.45 mg/mL茶多酚(P<0.05);对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0.66±2.94)%,高于0.70 mg/mL茶多酚(P<0.05)。综上,冲泡型灵芝白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绿茶汤pH对其颜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然  张季艾  范志红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134-136,140
探究茶饮料工艺中pH对其颜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pH下龙井绿茶汤的颜色值、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缩合单宁含量以及FRAP值、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绿茶汤pH上升,其颜色加深,总酚、缩合单宁含量降低,综合抗氧化能力下降。茶汤的pH与其颜色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氧化能力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较低的pH有利于提高绿茶汤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橘红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在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橘红茶茶汤多酚类物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橘壳,而氨基酸、可溶性糖、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橘壳(p<0.05);橘红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橘壳和宜红茶(p<0.05);冲泡次数对橘红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因此,饮用较高抗氧化活性橘红茶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85℃~95℃,冲泡时间5 min~10 min,冲泡次数为1次~2次。  相似文献   

10.
北京自来水冲泡绿茶汤颜色及抗氧化性变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北京地区弱碱性自来水及去离子水进行水质分析,并探究其中差别较大的几种离子对茶汤颜色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北京地区弱碱性自来水冲泡绿茶得到茶汤的颜色较去离子水绿茶茶汤显著加深,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下降。Ca2+(70mg/L)、Mg2+(30mg/L)和Na+(18mg/L)能够使茶汤颜色变浅,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提示自来水中的HCO3-在冲泡过程中将绿茶茶汤体系稳定在弱碱性环境,从而导致茶多酚的氧化降解,这是自来水绿茶茶汤颜色变深、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