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淤泥土回填土的软土地基处理为例,采用排水板强夯置换复合工艺进行加固处理。以确定施工参数和施工效果评价为目的开展单点夯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过程中过程数据采集、孔隙水压力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结果分析施工参数,通过对处理场地进行平板静载荷试验监测和夯间土的土工试验、夯墩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结果评价地基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证明排水板强夯置换复合工艺在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高能级强夯的加固效果显著,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有效加固深度是评判加固效果和确定强夯方案的重要指标。以10 000kN·m高能级强夯加固某抛填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单点多次夯击的强夯数值模拟,以夯击后的应力为标准来计算有效加固深度。结果表明:随夯击次数的增加,有效加固深度先增大后稳定,6击后有效加固深度的增幅极小。经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土体参数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敏感性排序。落距和锤重与有效加固深度呈正相关关系,锤径则为负相关关系。锤重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大于落距,在夯击能相同时,重锤低落所得到的累计夯沉量与有效加固深度均更大。提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估算公式,并实现了量纲统一,该公式与模拟结果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3.
在地下水位低的黄土、湿陷性黄土和高填方地区,使用强夯法加固软弱地基经济效果极为显著,所以应用很普遍。强夯施工发展的趋势是增加锤的落距,使锤的冲击速度大于可液化地基内波的传播速度。在吊车和锤重确定之后,落距对提高强夯的施工质量起决定的作用。在强夯施工中,一般是待夯锤提升到目测认为达到要求高度时,用人力拉动脱钩器拉绳,使夯锤落下,但因拉绳人站的位置不同,每击目测的夯锤的提升高度很难一致。  相似文献   

4.
强夯法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控制高能量的夯击达到处理的目的,其处理效果随着土性和夯击能量的变化而变化。采用刚体冲击地基模型对强夯法进行模拟,分析了强夯法的加固深度及夯坑深度在不同的落距、锤重和土体弹性模量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强夯法处理吹填砂地基机理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民  吴恒  周东 《施工技术》2012,(Z1):58-61
结合钦州湾吹砂填海工程,对强夯法的处理吹填砂地基的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强夯施工技术参数确定方法,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锤重、落距与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夯击击数、夯击间隔时间等。  相似文献   

6.
以港口饱和软土地基处理为例,采用高能级强夯置换法进行地基处理。以确定施工参数和评价地基处理效果为目开展强夯置换试验研究。通过对单点夯试验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的分析确定施工参数,并分析强夯置换墩体成型状态进而评价地基处理效果;通过对群夯试验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分析确定每遍强夯的间歇周期。试验结果显示:强夯置换墩体的形成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有特定的相关性,强夯置换墩体的成型深度决定了强夯置换影响深度,强夯置换墩体的形成利于场区地基土强夯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相似文献   

7.
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M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除5MN·m能级强夯试验区外,其余试验区均先采取高能级点夯加固深层土体,然后采用中等能级点夯加固夯点间土,最后利用低能级满夯加固地基浅层。对比分析了夯沉量和强夯前后的旁压、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发现夯击7~8击后夯沉量变化明显减小,每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宜控制在8~9;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旁压模量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均明显提升,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消除滨海粉细砂的液化势。试验场地内上述各个能级的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7.5、9、10.5、10m,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表征土体相对加固程度的提升系数沿深度大致呈直线下降。现场试验数据还表明,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距地表以下2.5m有助于提高加固效果;软土夹层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加固效果及限制有效加固深度的发展,因受软土夹层的影响,场地15M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明显偏小。建议在级配不良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按照规范JGJ 79—2012中细颗粒土的标准来确定高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8.
浅谈强夯法在加固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分析了强夯法的加固机理,进行了有效加固深度、夯锤和落距、夯击点布置与间距、夯击击数与遍数等强夯法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说明强夯法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江峰 《江西建材》2023,(9):290-292
软土路基具有含水率与压缩性较高的特点,从而导致市政道路结构稳定性较差,基于此,文中提出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强夯法施工技术应用研究。首先确定加固深度、夯击次数、夯击点布置等施工参数,再选择夯锤、起重设备、脱钩装置作为主要施工机具,按照相关参数采用点夯结合满夯的方式进行强夯施工,完成市政道路软土路基的强夯加固处理。应用结果显示,软土路基沉降量最大值为53.25 mm,满足施工要求,强夯法施工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强夯法加固煤矸石地基的加固效果,了解强夯过程中不同深度处动应力分布规律,测定不同夯击能的有效加固深度,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用DH5939动态应变仪采集不同夯击能、不同击数、不同测点位置煤矸石地基中的动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单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夯击次数相同情况下,单击夯击能越大,夯沉量也越大。在强夯作用下,动应力主要为单一的波峰,没有明显的第二波峰,作用时间极短,动应力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明显小于衰减时间。沿夯锤不同深度的动应力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在同一深度,随着夯击能、夯击次数的增加,动应力也相应增加。另外,强夯后煤矸石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如压实度、黏聚力等较夯前有较大提高,夯击能越大,提高幅度越明显,夯击能相同时,距夯点位置越近,提高幅度越明显。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最佳夯击能约为3 000 kN•m,最佳夯击击数为7~9击。该成果不仅适用于强夯法处理煤矸石地基,对其他松散易碎介质如建筑渣土的强夯地基加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强夯夯击能与地基承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建筑技术》2016,(3):115-117
以某天然气净化厂强夯地基处理检测工程为例,通过平板载荷试验,研究了强夯处理后山区碎石填土的承载力和夯击能之间的关系,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对夯击后地基的承载力作经验统计回归分析,确定最佳夯击能;通过对不同夯击方式和不同土质夯击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重锤低落距的加固效果要明显的好于轻锤高落距的加固效果,强夯加固效果与土质情况亦有关系数  相似文献   

12.
地基强夯加固必须事先进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要求的地基加同厚度,寻求最小的锤重,落距和夯击击数,并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夯点间距,地基平均下沉量(即地基予留土层厚度)和施工工艺。计算确定的参数,必须经试夯校验修正后,才能正式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强夯置换墩加固湿地中高速 公路路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拉尔至满洲里一级公路部分路线穿越海拉尔河漫滩湿地,软土层位于地表,厚度较薄,而且地下水位较高。综合考虑施工难易以及经济效益,提出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案,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料材料,形成大直径置换墩(桩)作为复合地基的骨架。强夯置换法是一种经济、简单易行的地基处理方法,但目前仍没有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前必须进行试夯以确定其适用性及加固效果。为此,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相同置换率条件下,桩(墩)径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为桩(墩)径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试验区的试夯试验,确定施工参数,验证强夯置换法用于这类湿地地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强夯处理软土地基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建业 《山西建筑》2003,29(5):29-30
通过一工程实例,介绍了高能级强夯在饱和软土地基中的应用,采用不同的夯锤和强夯工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加固效果,并为深厚软土地基的强夯加固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温州软土地区地基处理为工程背景,对强夯法加固高饱和度软土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成果确定了强夯施工的单点最佳夯击能、夯点间距、夯击遍数、间歇时间、有效加固深度等工艺参数以及降水方法,保证了大面积地基处理的顺利进行。该现场试验方案以及通过试验得到的强夯施工工艺参数对于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地下水位变化对黄泛区地基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现场试验,对单击夯击能1200k N·m和1500k N·m分别在春、冬季进行强夯试夯,监测并分析了夯点下孔隙水压力、夯沉量及地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冻土层影响,冬季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单击夯沉量及累计夯沉量均小于春季,春、冬季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α分别为0.198、0.183;春季地下水位较高,强夯过程中浅层地基易液化;动力触探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季节性对比不明显,动力触探宜在强夯后一个月进行;春融期后强夯应进行井点降水,冬季强夯应先清除表层冻土。该结论的得出对于指导黄泛区地基强夯施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在460×340m填土2-4m,下卧层为冲积软粘土夹淤泥地层的大面积填土地基上采用强夯法加固净水厂构筑物地基的工程实践,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锤重、落距和夯击遍数,并介绍了二年的一的沉降观测数据,证明地基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置换强夯复合地基施工技术是用强夯工艺和粗骨料对地基进行反复夯、填,在夯点形成柱体的一种施工方法。粗骨料柱体成为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通道,并与夯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其置换作用是提高承载力的主要手段。具有加固效果可靠、易于施工等特点,可处理饱和软土地基。  相似文献   

19.
有效加固深度是强夯法设计施工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文中结合现场试验,通过FLAC3D建立了强夯加固无粘性土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夯锤落距、锤重、锤底面积以及土体参数等因素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设计法进行了土体参数多因素敏感性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及结合有效加固深度的传统经验公式,提出了针对无粘性土的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公式。工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计算公式预估结果比较可靠,对强夯法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强夯法具有施工简便、效果明显和适应性广等优点,成为软弱地基加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广泛。为深入研究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认清相关规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以三角形波和正弦波代替夯锤与地基接触时产生的应力波,并对两种波形产生的能量传递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三角形波适宜在表层土质较坚硬的强夯加固,正弦波适宜在表层土质软土的强夯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