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北哈萨克深成成因金-石英组合的一般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金-碲化物矿床与深成相有关、金-方铅矿与中-深成相有关,金-辉锑矿与浅成相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碲化物矿化是从含有硫化氢和碳酸等组分的NaCl-KCl-MgCl_2热液中沉淀出来的,这种热液具有中等盐度,含CO_2 4—7mol/kg,压力为2.6×10~8—3.5×10~8Pa,温度为325—365℃。局部构动期间因压力下降造成上述热液的沸腾和去氯对于成矿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Lady Bountiful脉金矿床位于中绿片岩相变质的Ora Banda绿岩层中,主要以构造晚期Liberty花岗闪长岩为主岩。金矿化沿石英脉状的,左旋的脆性断裂带产出,此断裂带横切Liberty花岗闪长岩和Pleasant山岩床。石英脉的结构表明,与金有关的单脉发育分为2个阶段,高品位矿化局限于第2阶段。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Au-Ag-Bi-Pb-碲化物和自然金。流体渗滤导致此断裂带具狭窄的退色围岩蚀变包壳,并含有钠长石-钾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金红石集合体。2个阶段的热液流体特征为X(CO_2)≤0.15和中等盐度(1.28mNaCl)。由膨胀部位压力波动而引起的第2阶段矿化流体的间歇析出和(或)流体占优势的流体-围岩相互反应是金主要的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产于火山岩层内的弗洛伦西亚金矿床中发现有碲化物矿化,根据与金、银碲化物共生的自然金的热力学分析及其成分方面的资料可以推论,碲化物矿化是在温度为70—280℃及碲活度为10~(-10)—10~(-10)的条件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芬兰西南部Kutemajrvi金碲化物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化与变质岩、侵入体、褶皱及变形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阐述了矿床热液蚀变和金、碲矿化的矿石矿物、结构构造、蚀变及矿物共生组合等矿化特征;应用了包裹体等方法,对成矿热液流体的演化及矿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奥涅加盆地的铀-钒矿床产于褶皱-断裂变动带中(这些褶皱-断裂变动带在剖面上位于远离基底的从红色片岩向黑色片岩过渡的部分),并受断裂系控制;矿床形成于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期的一个阶段(1800~1700Ma)。矿化为钠长岩、钒云母以及含钼、铜、铁的硫化物,铀矿物,铅、铋、银、铜、钯的硒化物和自然金及自然银的脉和细脉。热液矿化在大约1000Ma以前遭受了表生改造,产生了氧化带和硫化物的次生富集。热液矿化是在高浓度的碳酸-氯化物溶液作用下形成的,其初始压力大于1×10~8Pa,温度从钠长石化时的300℃以上逐渐降到含硒化物细脉的100℃左右。初步认为,有用组分来自盆地基底。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低温热液金矿床可分成硒型和碲型2种类型。硒型金矿床赋存在沉积岩和火山岩中,而碲型金矿床则产在火山岩中。硒型由Ag、Pb、Zn和Mn矿化伴生,而碲型则与Cu和Bi、以及极少数与Hg和T1共生。并且硒型以出现大量的冰长石、绢云母和碳酸盐,缺少重晶石为特征。碲型则以碲型金矿床中普遍存在有铜矿,象硫砷铜矿(还有铋矿如辉铋矿)为特征;但是在硒型金矿床中,铜矿稀少且没有铋矿。在碲型金矿区,绢云母蚀变是普遍的,而在硒型金矿区是以绿磐岩和钾蚀变为主。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碲型和硒型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00—300℃和150—270℃。硒型和碲型硫化物的硫δ~(S4)S分别为-8‰—+5‰(平均0‰)和-3‰—+7‰(平均+2‰—3‰);同时表明碲型硫化物硫的火成源和硒型的火成源和沉积源。碲型硫化物硫的δ~(34)S范围为+18‰—+29‰,同时提出一个火山源的SO_2气体的分布。碲型矿化流体硫和氧活度一直比硒型的高,而碲型矿化流体的pH值则一直比硒型的矿化流体低。这些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同由低温热液矿化相伴生的那些活动地热系统的比较指出:(1)硒型和碲型存在于相同地热系统中不同的2个部分;(2)碲型形成比硒型更紧靠热源;(3)碲型形成矿化地点比酸-亚硫酸盐型远离火山中心;(4)火山源的SO_2气体的分布和主岩的类型是重要的因素。矿体流体化学性质(氧活度、硫活度、pH值、硫同位素成分)的不同导致了日本含碲和硒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Youngdong地区的Samhwanghak侏罗纪(166±2Ma)脉状金矿床是韩国中温热液金矿床的一个实例。矿床由含金的、但相对贫硫的块状石英脉组成,产出在前寒武纪的含石墨副片麻岩的剪切带中。 通过对先于金、硫化物沉淀的脉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划分出三种流体包裹体类型:(1)CO_2-CH_4流体;(2)低盐度的H_2O-CO_2—CH_4流体;(3)含少量CO_2的水溶液流体。第二类包裹体主要为原生包裹体,并代表了由大量流体分离形成的早期不混溶流体,其形成温度为480~220℃,压力大于2×10~8Pa,初始热液流体在温度410~480℃时接近临界状态,成分上是均匀的,其X_(co_2)+CH_4=0.45,(Xco_2:=0.14),盐度=9wt%当量NaCl。第三类包裹体明显是次生的,代表了在温度降低(低于 370℃),压力下降(=1xl0~8,Pa),第二类流体大量分离形成的流体,但也包含深循环大气降水。 热力学计算表明热液流体演化是:在接近黄铁矿一磁黄铁矿硫化物曲线处,硫逸度随温度降低而 逐渐降低;氧逸度主要受石墨一流体相互作用的控制;pH值接近中性;温度和氧逸度关系表明热液流 体最初来自附近S型岩浆——中侏罗世的Kimcheon花岗岩。金在340一240℃时从后来的水溶液中 沉淀,是热液体系冷却和硫活度减小所致。 热液硫的护4S接近2%。表明热液硫主要来自钦铁  相似文献   

8.
在Transvaal西南Amalia绿岩带变形的条带状铁建造中的纤维状石英脉体与产于围岩和脉体中的金-黄铁矿矿化有空间联系,石英脉体方向的极点通常与围岩中矿物的延伸线理和主要褶皱倾伏方向是一致的。石英脉体中的纤维细脉呈连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其末端仍然是与矿物的延伸线理平行。因些,提出脉体与主要变形带是同生的观点。非共生纤维状脉体控制着条带状铁建造中的矿化作用,这种矿化作用是在裂隙张开-封闭过程中形成的,矿化流体沿其脉壁通道运移增强了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而使其成矿。石英脉体中的金矿化产于与脉壁平行的条带状铁建造的裂隙中,在脉体生长期间有从脉壁被剥蚀下来的条带状铁建造的碎块,这种成矿模式能很好的解释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硫化物和金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罗拉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计有金、银、钼、钨、铜、铅、锌、铀、萤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其矿化类型有:①与第三纪岩株共生的浸染状或网脉状钼矿床;②在第三纪火山岩中的贵金属和贱金属组合的脉状矿床;③在古生代沉积岩中的贱金属交代矿床和脉状矿床。前寒武纪岩石中的矿脉包括含贵金属硫化物脉,金、银碲化物矿脉和钨矿脉。此外尚有前寒武纪沉积铁矿和第三纪沉积岩中的铀矿床,与碱金属侵入杂岩共生的钍-铌-稀土金属矿床等。绝大多数矿床位于科罗拉多矿带。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Taupo火山岩带中Waiotapu地热系统的地表和近地表地带,金正在沉淀,品位可达80g/t。这一活动系统的许多特征使它与环太平洋带的浅成低温贵金属矿化环境相似。地热系统的近地表面积大约为17km~2,它是由深处上升的中性pH流体转为侧向流动几公里所造成的。该流体使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灰沉积物蚀变为以绿盘岩化为特征的矿物组合,未见主要的脉型矿化。在1100m深处钻孔中测得的温度为300℃,温度沿沸点曲线向地表方向降低。蒸气和H_2S(后来被氧化)在地表(来自深部的沸腾)的冷凝形成酸性硫酸盐热水,进而造成了浅部(50m)的泥质蚀变盖。这种氧化的冷凝物与深部来的中性流体混合可能是造成金从硫代硫酸络合物中沉淀下来的主要原因。金矿化的主要聚集区是在Champagne塘,这是充填几个有900年历史的热液喷发火山口之一的热泉。  相似文献   

11.
采自奥会津地热区钻孔中硫化矿物结垢及围岩中发育类似的硫化矿物组成的细脉(采自岩心),在该区均由承压地热流体沉淀而形成. 该地热区可划分出两种围岩蚀变。一种是由中-碱性热水形成的碱性蚀变,另一种归结于酸性热水作用生成的酸性蚀变。在日本,浅成热液金矿被分成两类:(1)金(银)-石英(冰长石)型:矿脉的围岩发生中-碱性蚀变,有冰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2)大规模含金硅化岩型:围岩发生酸性蚀变,有高岭石化和明矾石化。两类金矿床的矿化作用与上述两类热流体作用可归结于同一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串本野矿山的荒川五号脉已生产出含碲矿石,该矿山由许多浅成热液金-银脉型矿床组成,这些矿床与从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火山活动有关。该矿脉的几乎所有部分广泛分布碲矿物的现象在这个采矿区是罕见的。虽然该脉展布在有限的范围内,但是它确具有某些与串木野矿山其它矿脉不同的特点。荒川五号脉的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在这个矿山中,与一般倾角为45—60°南的主导脉相比,该脉为陡倾角(70—80°南)。 2.含碲矿石的最大Ag/Au比值是100,若与该  相似文献   

13.
莱加登比矿床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产金矿山。它位于南北向的迈加多火山沉积带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中,这个火山沉积带构成南埃塞俄比亚阿多拉晚元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的一部分。脉金矿化产于一个向西陡倾,沿下伏长石质片麻岩与迈加多带火山沉积地层间构造接触带发育的南北向石英脉系中。此接触带还是区域规模的莱加登比-阿夫拉塔左旋走滑剪切带向最北部延伸的标志。矿化和石英脉在离此构造接触带不超过80m范围内的富含石墨的沉积物中最为发育。热液围岩蚀变包括阳起石/透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绢云母组合和绿泥石-方解石-绿帘石组合。金优先产于绢云母蚀变带中;在此蚀变带中金与方铅矿紧密共生和交生。金-石英脉的不同变形表明,金矿化是该剪切带膨胀部分横向剪切作用过程中的同构造期矿化。除构造控制外,金矿化几乎只产在富含石墨的变质沉积物中表明金的沉淀还受岩性控制。这种密切关系表明,金的沉淀是区域含矿流体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矿化的温度条件是通过阳起石-黑云母蚀变组合和毒砂的化学成分限定的,它们表明,矿质沉淀发生在或接近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高峰条件下。绢云母的Rb-Sr年龄测定表明热液蚀变和金矿化的年龄约为545Ma。莱加登比的金矿化型式、构造样式和岩性组合与太古代花岗岩-绿  相似文献   

14.
Ferderber矿床产于魁北克太古代变质石英闪长岩体中。含矿构造为一陡倾斜左旋走向滑动的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在剪切带中矿体呈不连续的透镜体产出,由于受后期逆冲作用影响,常被挤压和拉成块状、石香肠状和不规则状体。矿脉主要由石英、碳酸盐、电气石、黑云母和黄铁矿,黄铜矿及碲化物等组成。金大部为自然金,紧密地与细粒黄铁矿和碲化物共生,形成于第二和第三成矿阶段。剪切带包裹在热液蚀变石英闪长岩壳中。蚀变表现为原岩矿物的分解和伴随着碳酸盐、绢云母、绿泥石、白钛石和赤铁矿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北萨地区分布很多浅成热液金-银矿床,本文在对前人工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浅成热液金-银矿床的成因新模式,即在张应力作用下,火山活动发育,在地沟被层状火山体填积的地区基底岩石出现大范围裂隙为成矿提出了重要条件。从层状火山喷发中心到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断裂体系以及帽状蚀变带是重要的成矿标志。新成因模式与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涅日达宁金矿床位于南维尔霍扬复向斜中4条区域性大断裂的接合带中。矿体-矿化破碎带和矿脉产于受变质的陆源砂-页岩地层中,有中、酸性岩株和岩墙侵入其中。业已查明,岩浆形成物的年龄为154~94Ma。矿床形成于3个阶段中。金矿体形成在第2个阶段中,在结束阶段,发生了石英和硫化物再生作用及含银矿物组合的结晶。金的沉积开始于围岩交代改造成含浸染状黄铁矿和毒砂的石英-绢云母-碳酸盐岩时。硫化物含有与结构有关的“不可见”金。自然金结晶在石英脉中,与粗粒毒砂和黄铁矿共生,并与闪锌矿-方铅矿-硫盐集合体一起产出。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由2种不混溶的流体形成:主要是含N_2、CH_4和可溶性氯化物(达4.5wt%NaCl)的水-碳酸流体和主要由CO_2和CH_4组成的气态流体。从矿物的稳定同位素(S,C,O)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流体中多半是岩浆成因的硫、水和碳酸,它们与来自围岩中的组分混在一起。业已查明,岩浆岩和围岩与同位素轻的、可能是大气降水成因的水发生了相互作用;指出矿物是在360~175℃的温度和(1.2-1.7)×10~8Pa的压力下从pH为5.5~6.1、含0.25~0.3克分子CO_2的成矿流体中结晶的。工业金矿石的形成与晚白垩世早期南维尔霍扬复向斜构造-岩浆活化的后加积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7.
挪威南部Bamble带是一主要的横推剪切带,宽30km,由早元古代上地壳岩石和拉斑玄武质侵入体组成.在1540Ma时期,该带在800℃和深约25km处变质为麻粒岩及较高变质程度的角闪岩,这和由于韧性变形而大规模位移是一致的。这种韧性变形为变质作用中的流体包裹体经该带提供了渗透通道.以前的研究工作表明,麻粒岩内流体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CO_2,因此麻粒岩可能是由地幔成因的富CO_2流体的河水中,角闪岩相岩石经脱水作用而形成。在此过程中,铷从麻粒岩中迁移. 最近研究表明,变质流体引起岩石的普遍氧化,镁铁质岩石可能在氧逸度比变质前超过2.7对数值的条件下再平衡。硫化物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被溶解,这样形成了相对氧化和富硫的流体(其中SO_2和H_2S含量大致相等).此种成分的流体对于许多带负电的过渡元素如Au~+、Sb~(3+)和As~(3+)是一种潜在溶剂,在整个带内这些元素已大量丢失.金在镁铁质岩石内平均含量为0.17×10~(-9),这种岩石类型的含金丰度占地壳丰度的4%;对于其他岩类,金的平均含量为0.15×10~(-9)—0.37×10~(-9),或比其原始成分小一个数量级。这些资料与富CO_2的氧化流体通过韧性剪切带溶解金。并使金向上迁移至渗透性剪切带内的模式一致.在宽30km的剪切带内,下地壳岩石含金量的丢失可能提供大量金,使其在地壳浅部(即韧性剪切带变窄为脆性断层处)富集.Bamble带内变质流体的氧逸度,导致流体在温度冷却时沉淀为硫酸盐矿物、赤铁矿及亏损~(34)S的黄铁矿.所有这些特点见于一些主要太古代石英-碳酸盐金矿床,如Kalgoorlie金矿床中.  相似文献   

18.
沿朱诺(Juneau)金矿带分布的中温热液含金石英脉形成于早第三纪,其含矿热液富含金石英脉形成于早第三纪,其含矿热浓富含H_2O-CO_2(±N_2,H_2S CH_4),低盐度,温度为200—325℃,压力为100—150MPa。成矿溶液δ~(18)O值为+8—+12‰,δD值为-20—-30‰,表明为热液的深源成因。这些资料与俯冲在南阿拉斯加大陆边缘之下的物质,在变质脱挥发份作用过程中形成成矿流体的模式相一致。进化变质热液渗透到与Coast Range区域断裂带有关的高渗透性的机械破碎带,并在较高的退化地壳的脆弱部位形成金矿脉。随着多次的构造作用、热流体沸腾、流体与围岩的反应以及热流体温度、压力的降低,金逐步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9.
巴西中部太古宇Guarinos绿岩带内的Maria Lázara金矿床,由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碳酸盐脉组成。对钾质热液蚀变带中硫化物和含金石英-碳酸盐脉及细脉的研究,揭示出2个阶段的金共生组合。第1阶段与富硫毒砂沉淀有关,第2阶段与富砷毒砂和Bi-Fe-Au-S组合沉淀有关。自然金按产状、结构和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2种。第1种的银含量大于5wt%,形成于富硫毒砂之后。第2种的银含量为3wt%,与Bi-Fe-S同期。  相似文献   

20.
Kidston矿床位于昆士兰北部,距Townsville NWW向约280km,是当今澳大利亚第2大金矿生产区.矿化主要产于一个面积为1100m×900m的不规则四边形角砾岩筒中,在时空上,角砾岩化和金矿化都与二叠纪—石炭纪大批流纹岩脉有关。它侵入到中元古变质岩和泥盆纪—志留纪花岗岩类主岩中。 角砾岩筒内的角砾化分为3个相,都与岩浆和(或)岩浆热液作用有关。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在矿化时期现有的剥蚀水平在当时陆地表面以下3500m。缺少任何有意义的大气流体进入到热液系统中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