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国家级风景区——仙都风景区内好溪生态河道的构建为例,提出风景区内构建生态河道的原则及其工程措施,包括防洪工程措施、水环境改善工程措施、生态景观改善工程措施、人文景观保护措施、水上项目建设。指出在确保河道防御洪水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河道生态景观的建设,可以维护生态河道的安全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通过好溪生态河道的构建,河道的护岸工程和风景区自然景观达到了和谐统一,并形成以好溪生态河道和两岸景观带为核心的仙都风景区中心景观轴。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危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布设了坡式梯田工程、侵蚀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田间生产道路等措施,构筑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满足国家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要求,同时总结了科学设计、优化施工、重建重管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根据建昌县坡耕地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坡度对农田耕作、工程治理、水保林草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坡度对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特征,合理配置不同坡度的水保措施。研究表明:针对坡度低于5°的浅丘地及平地,合理配置以植物篱与水平梯田为辅、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的水保措施;采取种植作物、修建水平梯田等措施治理缓、中坡坡耕地,陡坡坡耕地实行植物篱水保措施;对于坡度超过25°的坡耕地应实施植树、植草措施,禁止耕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11,(8):58-68
第四章治理 本章共10条,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水土保持补偿费、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及措施体系等作了规定。 第三十条国家加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行管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建波 《山西水利》2014,(12):18-18
五台山石咀水利风景区位于清水河石咀乡段,在铜钱沟与清水河交汇处。分析了工程现状,对工程进行了总体布置,提出采用生态治理措施、水景观建设措施和植物绿化措施对工程进行治理,并对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实施后,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周边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涝灾已成为制约密山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应根据坡耕地涝灾成因和耕地特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分割外水、提高排涝标准、截短坡耕地坡长、搞好工程配套、加强工程管护等基本措施进行排涝田间工程建设,大幅度增强农田抗御涝灾的能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根据海城市小流域内马风镇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对项目区坡耕地进行梯田设计,主要包括坡耕地梯田布置、田间设计、工程量计算以及典型图斑的选取,并对部分典型图斑采取对应的工程措施,为海城市完成坡耕地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能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为当地粮食生产、生态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文章对桓仁县坡耕地治理的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作为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长期以来,江西省坡耕地耕作较粗放,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低下,抵御干旱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本文以江西省高安市瑞沙项目区为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方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好,截至2020年年底已拥有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现选取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一、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1.景区概况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核心,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9,40(8):72-75
坡耕地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产用地,但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江河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因此,加快坡耕地治理步伐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举措。分析了长江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点、严重后果及其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长治”工程20 a实践中探索出的四川盆地紫色土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库区、陇南陕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丘陵区等不同区域的坡耕地治理模式,提出了加快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步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再胜  刘岩 《水利天地》2007,(12):F0002-F0002
11月23日,水利部在哈尔滨召开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座谈会。黑龙江省水利厅、吉林省水利厅、省农垦总局水务局和松辽委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水土保持司生态处处长蒲朝勇通报了检查情况。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统一认识,充分认识黑土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要明确目标,将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要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强化项目管理。省政府副秘书长金济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太行山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为同类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经验。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主要为:上游坡面采取林草封育措施或种植水土保持林,促进坡面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体系;中下游坡面优化土地利用类型,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采取必要的工程整地措施、注重乡土树种和野生资源的种植开发,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5°的坡耕地改建梯田;沟道治理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区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区,而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耕地产生的泥沙,造成了表土的流失,使表土变得稀薄,营养流失。临江小流域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坡度对坡耕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不仅使坡耕地得到充分的治理,而且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大的合理化。通过综合治理,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民对种地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加快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是改善东北黑土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的防护体系,是构筑黑土资源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石泉镇通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是首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之一,通过对其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办法,实现了以保护耕地为目标,以坡耕地及沟坡兼治为重点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方法,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重点区,是造成江、河、湖、泊、水库淤积和水旱灾害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普兰店市坡耕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遭到破坏,地力下降,造成坡耕地干旱低产.为此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坡耕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不同坡度类型区进行整治坡耕地.普兰店市采用建造水平梯田、植物护坎和横坡耕作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钱睿智 《治淮》2013,(12):36-37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主要排洪走廊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其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非常重要。本文从水源涵养、湖泊湿地建设与恢复和水利风景区水生态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恢复湖泊景观湿地生态功能,促使水生生物生境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8.
<正>1.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文化要素解析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是依托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桃林口水库工程景观和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建成的生态旅游区,与水共生的水文化及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桃林湖水利风景区主要文化体系。1.1水/河流文化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河流作为联系水、自然与人类的界面,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已经渗  相似文献   

19.
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迫切而严峻,由于南方或是自然条件、或是经济条件、抑或是农耕文化的原因,现有水土保持措施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南方坡耕地治理。在多年从事水土保持经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探讨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为南方坡耕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坡面细沟发育是坡耕地水土流失转向强烈的最明显标志。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结合南方实际,将细沟消灭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标准,提出了“排水保土”的坡耕地治理原理、以“调控坡面径流”为核心的坡耕地治理措施总体布局、新型截水沟设计和“保土增肥”技术,以期抛砖引玉,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流失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20.
滏河源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滏阳河发源地,属于典型的文化生态风景区。在滏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水利部门遵循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采取多种手段与经营模式,坚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统一和谐,通过水系维护治理维持良好生态,并凭借水利风景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生态维护与经济创收双赢,促进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